职业口译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与反思

2015-05-30 07:35章蓓杨韬潘不寒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评价体系

章蓓 杨韬 潘不寒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口译人员需求量巨大。目前国内口译测试及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使得口译资格评估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从而阻碍口译人才的培养及口译教学的发展。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为例,明确口译能力的含义,完善口译能力评估体系,并探讨该测试是否能有效考察测试者的真实口译能力。对口译教学提出建议:对测试者加试百科知识的笔试;测试全程应采用视频录制的方式或考官与测试者面对面的方式,同时也要加试测试者对于专业翻译软件及文件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要对测试者提前做专业的身体素质检查和心理抗压能力测试;测试通过者方可参与后面的测试。

关键词:口译能力;评价体系;英语口译三级;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82-04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设立这一考试的目的是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翻译市场。考试分7个语种(英、日、法、阿拉伯、俄、德、西班牙),四个等级(资深翻译;一级口译、笔译翻译;二级口译、笔译翻译;三级口译、笔译翻译),两大类别(笔译、口译)。口译考试均设《口译综合能力》和《口译实务》2门科目。2008年,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现接轨,翻译考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将逐步起到引导翻译教学、服务翻译教学的作用。根据测试大纲,该测试英语口译一级旨在考察应试者是否达到高级翻译水平,要求测试者具备8-10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是某语种双语互译的专家。二、三级则是检验测试者是否具有专业译员水平。二级要求测试者胜任各种正式场合3~5分钟的间隔交替传译,具备3~5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三级要求测试者胜任一般场合的交替传译,具备一年的翻译实践经验。

本研究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口译三级测试简称为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鉴于该测试检验测试者是否具备一般口译水平,本研究将以该测试为例探索职业口译能力评价体系。

一、文献综述

西方的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80年代进入从业人员研究阶段。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口译研究起步较晚,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口译界对口译能力仍缺乏一个统一定论。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及评估”专项研究小组认为能力涵盖知识(know,即具体学科的知识组合)、技能(know-how,即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技巧/技术) 和素质(know how to be,即情感性和社会性的品质和技能)三个方面。(王斌华,2011:66)巴黎释意派口译理论的代表学者Seleskovitch认为,口译能力的基本支柱包括几大模块(王斌华,2006:42):双语,社会、文化积累,百科知识,专业知识。

厦门大学口译模式将口译建立在分析、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口译技能与职业标准贯穿于口译整个过程中。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制定了口译量化评估表,将口译能力分为三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其中知识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言外知识,占35%。技能能力占50%,心理能力占15%。(陳 菁,2002:53)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的《口译测试评估表》(2001)列出了“反应速度(15%)、理解(35%)、表达(35%)和心理素质(15%)”四个方面,并对每一条方面进行了细化并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冯建中,2005:5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斌华教授制定了译员能力评估模块(如图1)。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大于口译能力,口译能力指完成口译任务所需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译员能力指口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从以上综述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口译能力的界定及口译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口译研究的重点。目前口译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口译能力界定标准;二是对不同类型口译使用相同的口译评估体系;三是口译测试的设计并未完全考察实际对口译能力的要求。

笔者认为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对口译能力的界定比较全面,基本符合实际职业译员需要,即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言外知识能力、口译技巧、译员心理/身体素质、译员职业技能。本研究将主要以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为基础,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为例,探究该测试是否有效地评价了口译能力,从而对口译能力评价体系与口译教学提供启示。

二、研究方法

鉴于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是一门职业资格考试,英语三级口译属于交替传译,因此,本研究界定的口译能力适用于专业译员所需具备的交替传译能力。口译能力指的是完成口译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口译能力由六大模块组成,即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口译技巧、身心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

本研究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的六套官方教材为数据来源,并以其中两本教材即《英语口译全真试题精解》和《英语口译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为重点,对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进行细化,对口译考试题型、分值、题目考察内容、考试实施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来说,本研究将从上述角度分析各题所考察的内容分属六大模块中的哪个模块,对模块所指内容进行细分,并比较双语能力模块中各具体内容在测试中的比重。本研究将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口译过程,对各模块所考察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职业道德模块进行界定。最后,本研究将制定口译能力评估模块,对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三级口译测试是否能有效考察实际口译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口译教学提出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双语能力

王斌华教授认为“双语能力”是以双语的听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笔者认为听辨理解能力可进一步细化为语言基础和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语言基础与口语能力。鉴于听辨能力的考察在实务和综合能力测试中同等重要,而综合能力测试的数据便于统计,所以笔者以综合能力测试的官方八套试题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分析。

1. 听辨理解能力

听辨理解能力都是口译的基础,其包括语言基础和推理能力。语言基础即译员对语法、词汇、句型、短语、固定搭配及习惯用语的掌握。推理能力体现在细节判断、逻辑关系推断、大意把握和对说话者态度的判断上。

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的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对听辨理解能力的考察中,细节判断的比例最大,其次为逻辑推断,分别平均达到36.43%和35%。对语言能力中的词汇、短语、句型、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的考察也较多,平均达到19.29%。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还对听力的理解要求很高,既要捕捉细节,又要根据逻辑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细节考察中对数字的听辨能力的考察。大多数时候对数字的考察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平均达到5%以上。由于中英文对数字的位数划分不同,译员对数字的反应能力会受到影响。而数字翻译在口译中又非常重要,一旦译错后果非常嚴重。对数字翻译的考察体现了对译员的素质要求。

从题型上来看,口译综合能力分为4种题型,即判断、填空、篇章理解、听力综述。判断和篇章理解属于常见题型,是对听辨能力的综合考察。其中判断题第二部分对测试者的语言基础考察较多,主要考察语法如虚拟语气,短语和包括口语在内的习惯用语。包括口语在内的习惯用语的考察也体现了考察内容也包括生活化用语。译员不仅要负责会议等的翻译,有时也会做陪同翻译,这是译员需要对一些生活化的表达有所掌握。填空的难度较高,每个空要求填1到4个词,实词的信息量比虚词多。对于这种题型,仅仅听懂听力大意已不够了,必须对听力每个地方都听懂,包括虚词。同时测试者也必须边听边记,并且具有较好的短时记忆能力。这也是一个译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听力综述题型的难度也较高。从前面的数据,我们看到判断和篇章理解题型对文章大意和作者态度的考察较少,而听力综述题型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听力材料往往为一篇五百词左右的文章,听完后要求写一篇150至200词的英语综述。总时间为30分钟,包括播放听力材料的5分钟时间。这就要求测试者具有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笔记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和书写能力。对语法等语言能力的掌握会反映在综述上面。同时,归纳能力也符合译员工作实际需要。演讲者的每次演讲不一定都是事先准备的,也有可能出于心理因素,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出现语无伦次,无逻辑,重复拖沓现象。这时就要求译员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演讲者混乱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再译出,这样才能达到演讲内容能为听众所理解的目的。

从分值上看,判断、填空、篇章理解和听力综述分别占20、20、30、30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较为均匀,鉴于每个题型的考察重点不同,各个题型的分值也不同。判断和篇章理解对听辨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占了50分。填空考察了语音流变能力,对听力要求更大。篇章理解主要考察归纳能力,30分的分值也体现了对译员归纳能力的要求之高。

2. 口头表达能力

在译员接受、解码、记录、编码信息后,就要对信息进行表达了。笔者认为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语言基础。口语能力指语音、语调、音量、语速、流利度等。通常更为浑厚稳重的语音更受大家欢迎,过于尖细的声音会刺耳。音量、语速应该适中。同时,流利的表达也很重要。老是磕巴和说口头禅会显得译员不专业。口译测试采取录音的形式。因为麦克风可以录下很细小的声音,所以测试者翻译时要控制好自己的呼吸等,发音清晰,同时表达要流畅。

(二) 言外知识

王斌华教授认为“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笔者认为言外知识分为百科知识、专业主题知识和时事消息。口译家也是杂家,因为口译家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百科知识指的就是需要了解的知识。而专业主题知识指的是某个主题下,译者需要掌握的东西,这个时候译者又需要像“专家”一样。时事消息是指不断更新的各种信息,包括新闻、流行语等。这个时候译员又需要像“实践家”一样,因为译员要不断贴近时事,更新自己的知识。这里,笔者将以口译实务的两本教材及8套试题所考察的主题为参考,进行进一步分析。

口译实务的教材由16个单元组成,每个单位各为一个主题,主题很广泛,设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务、科技等。口译实务测试分为对一段150-200词的对话进行英汉互译,占20分,一段约三百词的英文讲话的交替传译,占40分,和一段约二百字的汉语讲话的交替传译,占40分。从统计中,实务的对话主题既有生活类话题,如真题(二)中的有关居民身份证的话题,也有百科、时事新闻类话题,如真题(三)中的上海世博会话题。体裁有采访、谈判等类型。这一部分分值较小,内容考察相对简单,但是双语要不断转换,模拟现场陪同翻译的情景。对语言本身要求不高,但是反应要快,通常不做笔记或笔记较少,要求短时记忆力强。实务测试的交替传译部分以政治经济类主题为主,主要涉及国家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等。同时也考察文化教育及其他主题。测试内容多为专业主题知识,体裁多为开幕式致辞等。

对于综合能力测试部分,笔者分析了填空与听力综述部分的主题。填空部分的主题偏向时事新闻,如六方会谈等。听力综述部分的主题更为广阔,可能是各种主题的百科知识。

(三)口译技巧

王斌华教授认为口译技巧“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笔者认为口译技巧还可以扩展到翻译技巧。

认知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记忆可以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仅为 0.25~2 秒。短时记忆指信息容量保持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分为一般知识和个人经验。记忆能力对译员的心理素质、信息理解、信息与补充以及对译文产出质量都有影响。而对记忆能力的考验渗透在口译的各个方面。

人事部三级英语口译综合能力测试部分的填空和听力综述题型考察考生记忆能力。填空题要求考生在听力结束后,填补试卷空白选项。听力过程中没有时间停留给考生记录完整笔记,考生主要依靠脑记来准确完整地填补选项中的每一个单词。听力综述题要求考生在听一段5分钟的听力过程中做适当笔记,而后,写出150词至200词的英文综述。5分钟听力持续时间已超过大脑的短期记忆时长,但是综述要求包括听力材料主干内容和细节信息。这对考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实务测试中的内容主要为专业主题知识,这就对考生的长时记忆提出了要求。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翻译。

笔记技巧指包括笔记系统、笔记脑记分配与笔记解码在内的多项内容。笔记系统涉及意群划分、竖状结构、笔记符号等。笔记只是脑记的辅助手段,所以笔记不需全记,要根据意群划分,与脑记相配合。笔记一般采用竖状结构,除了记下细节信息,还要反映逻辑关系。脑记要记大意和逻辑关系。另外,每个人的笔记符号并不一致,只需要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即可。为了快速解码输出译文,在记笔记的同时,大脑就应该开始在划分输入语结构并进行翻译,在对笔记解码进行翻译时,可采取边译边提前看后面的笔记,即译上句的同时就对下句的笔记进行解码,以此提高翻译速度。

笔记技巧的考察几乎贯穿整个口译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的填空和听力综述题要求考生必须做笔记,否则很难完成测试。实务测试部分模拟现实口译,要求考生形成自己的笔记系统。

多任务处理技巧主要出现在同声传译中。由于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英语口译三级为交替传译,所以这里对多任务处理技巧不做过多阐述。

翻译技巧的掌握也是译员的素质要求之一。口译要求在短时间内尽量完整准确的译出目标语。常见的翻译技巧有词性转化、拆译、增减、变序及糅合省略法。另外,口译过程中是不允许改口纠正错误的,必须一次译准。对于没听懂或把握不大的信息,可采取模糊处理或者不译的策略。

(四) 心理/身体素质

口译的强度高,压力大,译员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抗压力强,能承担长时间高强度脑力活动。译员需要进行身体和心理素质检查,并保持身体锻炼,掌握一定放松心理的技巧。

英语口译三级测试在一天内进行,上午十点到十一点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下午一点半到两点进行实务能力测试。两場间隔两个半小时,考生没有时间和地点休息。考生要提前休息好,同时有午睡习惯的考生必须提前调整生物钟,保持下午大脑活跃。下午不到一点钟,考生已经排队等候入场了。水杯、手表、纸张等禁止考生带入考场。每一个考场里有考生三十人左右,但是有3位监考老师不断走动监考。每位考生只有一张记录纸,必须节约使用。考生必须克服考试进行过程中周边考生的声音的影响,专注自己的翻译,也必须克服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当其他考生基本翻译结束,考场安静下来时,如果自己没有翻译结束,也要保持稳定的音量匀速完成翻译。

(五) 职业技能

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应扩展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职业技能指的是包括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职场经验,对外礼仪,交际能力,一定的使用计算机能力。比如,当讲话者过于激动或言语中带歧视侮辱话语时如何翻译,通过提前与客户沟通,熟悉客户的口音与说话风格等。译员应该彬彬有礼,懂得不同场合下的社交礼仪,着装适宜,外表端庄,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译员也应会使用文件加工处理软件和专业的翻译软件等。

职业道德指口译员在工作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任何属于独有性或隐私性的内容都必须加以保密,未经客户或通过必要的法律手续不得向外界透露。

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并未考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但是口译能力的保持和提高要求译员必须不断进行口译训练和实践,所以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每三年登记一次。再次登记,还需要提供接受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和证明。同时,资深级和一级翻译实行考试和评审结合的方式,考生在通过相应考试后,还需提供一定的学历和翻译工作经历证明。这都在一定程度保障了证书持有者具有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四、改进措施

王斌华教授的译员能力评估模块基本符合实际译员所需能力,但是笔者对该模块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调整,制定了口译能力评估模块。译员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言外知识(百科知识、专业主题知识、时事消息)、口译技巧(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翻译技巧)、身心素质、职业技能(职场经验、交际与礼仪、计算机能力)和职业道德。

从测试目的上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作为职业能力测试,应该考察测试者是否具有作为译员的资格。根据能力评估体系的划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三级口译测试作为交替传译测试,主要考察了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及口译技巧。但是对于言外知识中的百科与专业主题知识,职业技能与身心素质考察不足。

从测试实施上看,测试应该具有“真实性”,即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与测试任务特征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测试的真实性就越强(袁小陆,2007:90)。口译测试的地点在语音室,由于报考人员多,考核采取测试者面对机器进行听录的方式,但是交替传译经常是译员直接面对听众进行翻译。而且机器不会录下口译者翻译时的状态,无法判断口译者的整体形象气质。同时,由于口译现场环境和讲话者不一定都是标准英语的特点,实际口译中经常存在环境干扰及讲话者口音过重的现象。而这些真实状况在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中并没有体现。

从测试的考察模块上看,笔者建议对测试者加试百科知识的笔试。对专业主题知识的考察,鉴于实践中,译员通常提前准备好任务主题相关的资料,所以笔者建议可模拟现实,提前告知测试者主题,考察更为专业的某个主题的翻译。对于职业技能的考察,测试全程应采用视频录制的方式或考官与测试者面对面的方式,同时也要加试测试者对于专业翻译软件及文件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对于身心素质的考察,笔者建议要对测试者提前做专业的身体素质检查和心理抗压能力测试。测试通过者方可参与后面的测试。

当然,口译测试因为实际状况牵制,难免带有局限性,很难完全反映测试者的实践口译能力。全國翻译专业资格英语三级口译测试总体还是能反映测试者的口译能力。

五、教学启示

目前,国内口译教学把口译当成一种语言能力的发展途径。而随着市场对专业口译员需求不断增加,口译教学不应再单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而是要进行职业化培养。因此,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作为翻译职业资格水平测试可以为教学提供导向作用。

对于目前的交替口译教学,笔者认为,培养出的译员要具有译员能力模块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对双语能力的训练,可增加对音频加图像式单词的共同输入或单独输入音频式单词的词汇反应度练习,训练逻辑思维、归纳表达能力。对于言外知识的训练,可扩大并深化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的意识。对于口译技巧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要特别训练短时记忆、交际礼仪、计算机能力,其他口译技巧要穿插于口译教学与实践中进行。身心素质、职场经验、职业道德要在实践中培养。训练方法上除了听译,还可采用视译、复述、跟述、主题演讲等方法。

同时,鉴于各测试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导致测试的内容与难度等各方面也不相同,口译教学也要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培养。以教学和研究为目的的口译教学则应该偏向理论学习。以培养专业译员为目的的教学则应偏向口译实践。笔者建议后者口译教学应打破以专题为基础的教学,采取以技能为基础的教学。从技能上培养,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但是也要辅助不同专题的口译练习。因此,口译教材的编排,如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官方教材的编排可打破以专题为划分标准的模式,采取以技能为划分标准,对不同技能的训练各有侧重。

口译教学也可采取国外大学的做法,进行小组口译实践与场景模拟。同时学校也应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以就业为导向,对外签订合作计划,给学生更多实习和观摩机会。

总体来说,以培养译员为目的的口译教学应以语言提升、理论学习、技巧培养、专业知识与口译实践五个方面为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

[2]董燕萍.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结构的测试与分析[J].外国语,2013(4).

[3]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外语研究,2005(1).

[4]古琦慧.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J].外语界,2009(2).

[5]刘和平.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科技翻译,2002(1).

[6]王斌华.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J].上海翻译,2012(3).

[7]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7(3).

[8]王斌华.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专业口译教学理念的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

[9]王斌华.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

[10]王斌华.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式及测试设计再探——以全国英语口译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1(5).

[11]袁小陆.口译能力与口译测试有用性之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07(5).

[12]尹梅红.长时记忆在口译中的重要性[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评价体系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