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归属感影响因素探究

2015-05-30 10:20雷振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归属感认同感

雷振

摘 要: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归属感,是指学生对大学校园环境、高校的学习生活、学生自身參与学校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科研实践,以及大学生在与高校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产生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人文气息、科研成果的自豪感。同时,受到高校文化气息及管理制度的熏陶,使得学生对自己内在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从而产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群体高度认同的一种归属感,并在行动上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即使离校后始终对学校的文化传统保持忠诚。

关键词:大学生;认同感;归属感;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28-02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是人生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他承载着莘莘学子美好的未来,承载着父母殷切的希望。进入大学的学生也以自己实现心中的理想而感到自豪。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从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市场化。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学生心理构成和价值取向都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化。他们面对着高额的学费,面对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这跟他们所憧憬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校的规模持续扩大这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学校的发展和大学生适用学校的能力都面临着危机。同时,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日益不断激化,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积极的归属感,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一、学校认同感、归属感的含意

(一)认同感

在刘建军《认同感》一书中,认同感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1]这主要是因为组织中各成员心中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之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尽管有时群体人员认识不符合事物的真实面貌,但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始终相信。认同感尤其是在个人对外界事物本质认识不清,信息断裂,心理情绪不稳时会强烈地影响个人的认识。同时,根据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辞典》,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于认识的植入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己可能被别人同化,别人也可能被自己同化,这两种都称为认同”[2]45。研究青少年和大学生心理认同危机和认同状况发现,他们都强调的是组织中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和看法,并指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主观感知、体验,以及他人对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

(二)归属感

心理学上,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3]187。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层次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这种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常常会感到不安、孤独和寂寞。而归属感即个人的归属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个体能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同,个体在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而与群体中其他人产生情感交流。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4]。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个体在特定的校园区域里能够并愿意把自己当成该区域里的一分子,并对这一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气息、管理制度表现出认同、服从、喜欢和依恋,愿意在该区域生活和学习,并主动融入其中希望让该区域接纳的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经过该区域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的洗礼,从而表现出三种强烈的归属感;身份归属感,情感归属感和精神归属感。以此表达个体和这一区域之间密切的关系。学校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学校和谐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因素

至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批高校开始合并整合为一所综合大学,导致一所高校出现多个校区,同一所高校不同校区的学生很难有统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高校独立学院的出现使得高校的建设和教学资源分配问题、就业问题面临挑战。在这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对所就读的学校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学校的满意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最重要的五个影响因素如下。

(一)学校的影响力

学校的影响力包括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历史气息、学校的全国排名、学校类型、社会的认可度,学校在社会的口碑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湖南大学我们就会想到这样的标签: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教育部直属全国性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本科一批招生。又如武汉大学的标签:有“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的美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大学,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①高校有这样的标签意味着一个组织被大众知晓,被了解的程度,那么他在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就是公众对高校评价知名度大小的客观尺度。大学生为自己是其中一分子感到骄傲自豪,他们会积极主动融入这个团体参加各类活动,沉浸在这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这样大大地强化了对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学校地理位置的影响

或许你在决定去哪个学校就读时,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方面的优势会是你首先考虑的要素,尽管这也是一种评估选择学校的方法,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和父母亲们在选择学校时会把学校的地理位置考虑进去。因为地理位置会影响大学生生活经历,同样也影响着学生对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他的发展水平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来自自身特点的影响,同时还受其从事的活动影响。那么我们归纳起来大学生的发展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环境的影响。第三,所从事的活动。大学生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同样也可以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外部环境包括该学校所处的城市地理位置,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该城市的交通是否方便,经济是否发达,文化历史是否浓厚,工业技术是否先进,人口素质如何?城市差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为大城市经济发达自然而然就业面就会很广,平均工资水平比较中小城市来说偏高,就业机会自然比小城市多。不同城市地理位置差异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也会有影响,大城市开阔眼界,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为他们自身塑造提供了机会。大城市的人文环境,城市环境与风气、文化、交通这些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

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会导致大学生无法适从,从而影响对自身的要求和期待削弱了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起初的选择学校再到进入学校学生都是通过学校的影响力和校园环境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由浅入深从原来的影响力和校园环境转移到现在的管理制度上,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更为持久和深刻。学校的管理目的是通过管理者组织协调好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高效的实现管理目的,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接地气,让学生切实感到温暖,和谐、友善、民主平等。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更要管理好自己的学生,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减少学生之间的隔阂,学生之间互相关心更加凝聚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无障碍沟通和交流。这样友善的校园氛围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四)学校办学条件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高校的办学条件是否与扩张规模保持同步,基础设施是否全面,这些对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场所,更是学生的生活所在地,他们将在学校度过至少三年的生活。学校的办学条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习惯,同时学生也带着学校的烙印走向社会。学校有好的办学条件那么势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态度,一个有着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人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那么间接的为自己的母校树立好的形象。一所学校那么应该具备怎样的办学条件。首先是否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13个学科门类。其次,师资力量是否和学生数量成一定的比例。最后,校园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图书馆拥有藏书数量、校园网络、科研实力和运动场地、学校的对外交流情况。学校能夠为学生提供所有的教学资源和完整的教育设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帮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有利于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五)知名校友榜样力量的影响

一所学校拥有众多的知名校友,无疑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归属感强的毕业生会反哺学校,给母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设立奖学金,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来回报母校。在校大学生会引以为豪,强化了对学校的责任感、荣誉感,大学生会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各项制度和工作。客观公正地认识学校,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有利于提高自身对所就读学校的认同,从而强化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前来报考,为学校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源。这些对在校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思考与建议

笔者粗略探讨了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大学阶段对人生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认同学校的文化,那么他才会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的学术活动和科研实践,学校才能为国家塑造栋梁之材。反之,如果学生不认同学校的文化,那么他在学校无法找到想要得到的归宿感,更谈不上好好学习及服从学校的管理,轻则影响自己的学业,耽搁自己美好的前程,浪费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更是枉费了父母的一片苦心;重则影响集体的和谐和他人的学业,破坏整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研究得出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高低层度与学校文化、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习学术氛围、校内人际关系等有密切的关联。同时笔者建议高校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正确的制度建设理念改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与服务水平,丰富校园文化重视学校人文气息培养,营造多元化的学习学术氛围,着力完善教学设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开展校园互动交流渠道,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平台,加强学校学生相互支持感的培养和谐学校学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认同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费穗宇,张潘仕.社会心理学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归属感认同感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价值感与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