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几点建议

2015-05-30 11:28张晓卉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大学新生

张晓卉

摘 要:大学新生是高校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存在不适应感。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为切入点,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提出可行性建议如下: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引导;重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竞赛;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学风建设;重视个体特性。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第二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52-02

大学新生是大学管理中的重点。由于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模式与高中有极大的差异,易使大学新生产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部分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造成现实情况与心理期待有落差,从而产生焦虑、沮丧、抑郁等负面情绪,阻碍其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甚至影响其成人后工作和生活。在大学生入学教育时期做好积极的辅导和干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大学生活中。

一、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相关概念

(一)学习适应性

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学习环境及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从而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的过程(冯廷勇、刘雁飞等,2010)。大学新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需要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学习需要,在学习诱因的作用下进行自我的积极调整,最终达到新的学习适应状态(FengTY、LiH,2002)。学习适应包括学习顺应和同化两个方面。顺应是通过调节自身的认知结构,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张宏如、李伟明,2006)。而同化是主体将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邵瑞珍、皮连生,1988)。冯廷勇等(2010)将学习适应性分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其中学习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引起和维持学习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或模仿,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而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学习能力的主观评估。

有研究表明,新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学习自我效能感间存在正相关,说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梅春英、徐学华,2012)。大学新生在大学中会不断地尝试、探索,其中也会出现成功与挫折。有效地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

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并不乐观,“90”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王伟、雷雳,2013)。张宏如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最差,其余依次为教育模式、身心健康、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且低年级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低于高年级。有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但很多新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地利用空闲时间,缺乏科学的学习计划(杨迪禹,2009)。

对于习惯于“灌输”模式的大学新生,大学的学习方式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导致在第一学期末“挂科”人数较多,甚至出现预警学生。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情况,甚至有学生表示专业是父母选的,自己对其并不感兴趣;部分学生热衷于大学丰富的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无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影响成绩;个别学生面对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觉得空虚、迷茫,于是沉迷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进而产生大学的学习就是“60分万岁”的思想,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有研究表明,课外活动参与度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称正相关(杨迪禹,2009),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这为提升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提出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三、提升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引导

有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之一,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性。大学新生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班主任的督促,在学习上容易产生放松心理,甚至产生惰性;个别学生表示不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对未来较为迷茫,甚至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影响,产生“学了也找不到工作的”厌学思想。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工作者应在入学教育中加入与专业相关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笔者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通过组织大学新生参观动、植物博物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利用真实动植物展示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好奇;通过专业导师进行相关专业介绍等活动,从学术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了解专业情况、学科发展,并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定位,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从而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重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识,缓解陌生环境对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升学习适应性。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展现自我,突出个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学习适应性。

学院通过组织大学新生参观校史馆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学院历史及文化,培养学生归属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学院开展了注重引导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和考研经验交流会等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替代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學习自我效能感。邀请优秀学生对大学新生进行经验介绍,用真人真事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诱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进而获得学习自我效能感。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三)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竞赛

社会实践和学术类竞赛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在实践中对自我进行定位,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学院组织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生物知识竞赛、模拟沙盘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扩展知识,开阔眼界,提升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如SIPT,数学建模比赛,IGEM),通过开展相应社团或者培训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级赛事,为其打开通往学术的大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四)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学风建设

大学阶段寝室观念较为强烈,班级观念较为弱化。大多数班级没有专门的自习室,上课时多为百人的基础课,学生喜欢与自己寝室的同学在一起,有的甚至表示一学期过后还认不全本班同学。

班级作为学生团体的重要单元,班级的学风对每一个个体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学之初应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以班级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相互熟悉、增进了解,从而产生自我归属感,促进班级和谐、团结。为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各班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建成班级学习小组,利用学习空余时间每周义务为班级同学答疑2学时,通过讨论的方式解答同学们在学习中的遇到难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我,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班级综评前20%及后20%同学自愿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子,并在学院备案。学院根据每学期的成绩,对成绩提升最快的互助对子予以一定的奖励,即提升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也帮助成绩较落后同学提升自己。

(五)重视个体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对学生整体进行把握的同时还应对个体进行了解。通过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建议,并对学生进行归类。针对想要深造的学生,为其提供接触导师、提早进入实验室的机会;针对毕业后想找工作的学生,为其提供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考试的信息;针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想要转专业的学生,为其提供相应条款和信息,多方向、多角度的掌握学生学习适应情况。

只有整体和个体同时掌握,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动态,帮助大学新生了解学校环境,加快转型速度,使大学新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国内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已经有较多研究,但大多针对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度过迷茫时期。同时应加速教育体制改革,在调整大学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从而实现老师与学生在线沟通,传播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适应性。

在日常管理中也行针对“90后”大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应加强日常管理力度,通过查课、查寝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学风、寝风,帮助学生养成自立、自理、自强的能力,从而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增强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廷勇,刘雁飞,等.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

[2]Feng T Y, Li H. Prime research about study adapt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 Chinese)[J].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2002,

22(1).

[3]張宏如,李伟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7(2).

[4]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梅春英,徐学华.不同层次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

[6]王伟,雷雳.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人格的中介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0).

[7]牛丽凤.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8(2).

[8]杨迪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与对策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9-05.

猜你喜欢
学习适应性大学新生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形成“学习目标取向”,促进学习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