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5-05-30 10:48申雁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父爱儿子课文

申雁

多年的教学生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我越来越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天真可爱,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赏识。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展呢?

首先就要从教师做起,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乐于学习。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这篇课文讲述了儿子在父爱的支撑下获得新生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体会在面临着一场空前的灾难时,父爱、亲情以及儿子在危急时刻帮助同伴的良好美德。鉴于以上内容和目标,上课时,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没有硬性规定读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这样学生没有了限制,来了兴致,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有的小声读,还有的小组分段读、合作读文,顿时教室里传出各种各样的读书声。由于之前布置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又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读完课文后个个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个说父亲了不起,那个说父亲很伟大,还有的说儿子也了不起。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异常活跃,就连平时不愿参与学习的几个“学困生”也不甘落后,抢着说自己的想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及时地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即使说得不够好,我也是先鼓励再指导,等到同学们对文中的父亲和儿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反复阅读和思考,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同桌、小组议一议。小组合作学习,潜心读书,边读边圈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作批注。在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句反复读,在读中体会父亲的感情变化。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指导朗读。画出父亲的外貌描写,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漫长的挖掘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进一步体会父爱的伟大。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深入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父爱的伟大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学生很快地找出课文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然后再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文中运用了什么写法?面对这么多好心人的劝说,父亲放弃了吗?经过讨论,使学生清楚了文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父亲的伟大。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执着的父亲,一个信念坚定的父亲,因为他的脑海里始终盘旋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通过反复研读,明白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是这样的了不起,儿子也非常了不起,从哪里能看出来?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再一次掀起学习的高潮,最后达成共识,这句话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全文紧紧围绕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崇高的父爱。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亲情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说:“老师,父亲这样坚持,不放弃,那如果他儿子死了怎么办?”听了他的话,我怔了一下。他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备课时我也没有想到,我犹豫了一下,想到此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讨,揭开这一疑问。于是我对他的想法加以表扬,敢于质疑,这一想法很有新意,同学们都认真想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儿子不会死,他们一定会团聚,因为当儿子被困在废墟下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父亲的这句话给了他希望;有的说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有的说,即使挖到最后,儿子死了,父亲也不后悔,因为他努力了。同学们各说各的道理,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辩论,让我感到欣慰。虽然学生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经过讨论、质疑、解疑,相互得到了启发,而且在辩论中,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正是因为课堂上这种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才促使学生们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是在一言堂,灌输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自己想,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使学生有机会去撞击智慧的火花。我抓住时机,再一次给学生创造机会,想象一下,在废墟中等待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又一次沉浸在快乐的合作学习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

最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儿子在地震中沉着冷静,勇敢坚强,遇事先替别人着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总结出地震无情人有情,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谱写了一曲伟大的永不放弃的爱之颂歌。这一感悟水到渠成。在一片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下课的铃声响起,可学生们还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教室,这时,一个学困生走到我跟前,磕磕巴巴地说:“老师阿曼达真勇敢,那么危险的时刻还想着别人,我一定向他学习,以后胆子大一些。”看到他的进步,我欣慰地笑了,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真棒,老师相信你,加油!”他脸上带着少有的自信,像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

我回到办公室,陷入了沉思。这节课在他人看来并不怎么完美,学生的讨论显得课堂有些混乱,学生回答问题,内容并不完整准确。可是我却感到这堂课比以往的课要好,那是因为我充分相信学生,尊重他们。按照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节课我带领着学生徜徉其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尊重他们,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课堂。没有像以往那样扼杀孩子的天真、不成熟等想法,而且始终引领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来感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快乐地去探索,大胆地去创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有的学生胆子小,不敢在全班发表见解,小组合作学习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他们能在小组学习中无拘无束地畅谈。这一部分学生就不会游离课堂之外,相反在组内的讨论培养了他们说的能力,说就需要思考,因而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能起到互补作用,互相启发,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正因为教师时时刻刻想到学生,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引导学生反复地、有层次地读。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想学生能快乐地学习,学习氛围的营造是不可或缺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积极地参与,才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去。

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就要做到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鼓励与期待。回忆这节课,我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当学生讨论时,我参与其中共同学习,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他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用肯定、赞许的微笑去鼓励他们。

如果课堂上教师过于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课,指责他们回答问题不够准确,说得不到位,学生就会害怕说错,教师不满意,批评自己。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就不敢大胆地去思考,积极地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轻松的、温馨的课堂氛围,教师灿烂的微笑,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微笑同样会得到学生的微笑,使师生的心贴得更紧。融洽的师生关系,更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更自信。

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赞赏的语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就用放大镜去看孩子们的优点、长处,不失时机地表扬、赏识你的学生,爱你的学生,让你的学生在你的精心呵护下,个性不断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父爱儿子课文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打儿子
背课文的小偷
父爱如山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背课文
父爱的反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