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灵动的信息技术开启数学教学新局面

2015-05-30 16:19郑少玲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正方形课件图形

郑少玲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更以迅不及防的速度进入到教学领域,引发课堂教学发生着变化。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其实效,真正辅助课堂教学解决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以朴实姿态呈现于关键之处,促进思维的华丽迸发

就如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也应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不需要多么精美,也不需要多么华丽,而在于巧妙,在于朴素、实用。例如,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238-86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教师巧妙地把图形引进计算中,做到数形结合。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数时,发现十位上的3减8不够减而无从下手,教师利用多媒体把计算的过程和图形的操作过程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思考:要从3个十里去掉8个十不够,可以从百位上退一个百,这时,课件演示移动一个百至十位,并且由原来的一个大正方形,变成了10个小长方形,每个小方形有10个小方格,和原来的3个小长方形,也就是3个十合起来,成了13个十。也就是从百位退一在十位上作十,再从13个十里减去8个十,得到5个十。有了图形的帮助,学生对退位减的算理有了形象的理解,再加上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得对算理的理解更清晰、透彻,促进算理内化、抽象。

二、以切实的形象展现知识内涵,促感知的真实有效

当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教学发挥辅助作用的时候,首先应保证其真实、符合实际,只有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的形象才是真实的,避免在学生头脑中根植下错误信息,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指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原本学生在头脑中已建立起1厘米的概念,通过教师的介绍对1平方厘米有多在也有了初步的体会,但是课件中,教师出现的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经过屏幕展示,大小发生了变化(屏幕看到的正方形比真正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大多了),这时学生对自己体会到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眼睛观察到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必定会产生疑惑,导致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受到影响。

在这里,信息技术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课后就这个问题和任课教师作了交流,得到的回应是,因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很小,如果按照原本的大小投到屏幕上,担心学生会看不见,所以将原来的图形调大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我认为,让学生看得清楚的前提应该是真实的看清,看清真实。

三、赋予信息技术以思想,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美整合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前,应赋予信息技术一定的“思想”,让信息技术的使用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科学地分析,以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常看到信息技术用于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导入课题。

一位教师在上《什么是面积》一课时,引入面积概念时,利用课件,出示一个一本数学课本,通过动画演示,课本封面变化成不同的颜色,以此让学生观察到封面的大小是指什么,再揭示,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课件中精彩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到了面积,似乎收效甚佳。其实不然,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单单通过眼睛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空间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更需要学生调动全身感观,动手、动口、动眼,全方位进行了解。课件精彩的演示不能代替学生的直接感知,所以这一环节中,倒不一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可以通过对实物的看、摸、说感受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都是建立在实用、善用、巧用、妙用的基础上,是在赋予信息技术一定的灵魂的基础上实现的。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资源被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悄悄发生着改变,学生的学习变得不只局限在学校中,课堂上,也可以在家完成某些自学。这就要求教师要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以发展的眼光看教学,勇于尝试,善于利用,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提高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正方形课件图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分图形
找图形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图形变变变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