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2015-05-30 22:51金少斌
关键词:方案问题

摘要: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问题 方案

1 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

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而衔接模式的确立又是当中的关键问题。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由于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有效的政策支持,发展模式比较成熟。

1.1 对口入学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在这种衔接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前三年主要集中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高等专门学校的生源除了初中毕业生外,还有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通常采取推荐入学、考试选拔等多种方式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1.2 单元衔接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实质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相邻的两个教学单元联系比较紧密,保证了课程的逻辑顺序。这些教学单元的设计基于统一的培养标准,由此避免了课程重复及断档现象,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1.3 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美国是以这种模式来实现衔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来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这种模式在《卡尔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中有明确规定:“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即‘2+2课程。”另外,美国还鼓励社区学院与高中进行合作,共同制定衔接方案并进行实用技术课程的研发。

1.4 “培训包”模式。澳大利亚通过“培训包”模式来完成衔接,“培训包”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分为不同的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培训包”的开发与使用促进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标准化。

2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的试点蓬勃发展,出现了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中本3+4分段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本科联合培养、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专本贯通等各种模式,这些模式迎合了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需求,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推进了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但是这些模式还有很多新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2.1 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的矛盾。中高职衔接模式在刚开始时受到了考生的追捧,招生计划吸引了众多考生前来报名,录取平均分数线一度超过普通高中分数线,招生学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多,该模式的优势逐步弱化,生源的快速扩张带来质量的不断下降。

2.2 课程难度与学生年龄的矛盾。中高职衔接,必然要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有些原本在高职或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被提前到低年级,特别是理论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过高,学生普遍感到一些课程的难度较大,超出了学习能力范围。

2.3 长学制与学业灵活选择的矛盾。衔接模式虽然构建了一种新的学制体系,打通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之路,从而获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但由于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其价值观、职业观尚不稳定成熟,衔接培养过早限定了学生的专业选择,而较长的学制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不具有指向性,而且衔接培养的学生通常会觉得比普通中职生优越,第一年对学校和专业有一定新鲜感和学习压力,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从第二年开始,学习热情普遍下降,出现厌学现象。

2.4 资源共享与院校壁垒的矛盾。资源共享是衔接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中职和高职院校通常都组建了衔接培养工作机构,定期联合开展活动。但这些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推进作用并不大,院校间的师资、实习实训资源共享也不乐观。这是由于,一方面地理距离造成了两校之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不便,另一方面两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对中职校来说,与高职、本科衔接最直接的利益就是保证了生源和质量,但对高职和应用本科来说则不然,一是年限的缩减使其学费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二是衔接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缩减了其可选择的生源范围。在实施中,中职学校希望学生都能顺利转入高职阶段,而高职院校却希望转入高职阶段的学生全都合格。这就造成了中职校的积极性特别高,而高职和本科的热情却并不高。此外,中高职衔接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目前的做法主要是院校依靠自身师资力量和资源进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开发,即便是同一专业的不同试点院校之间也是如此。这种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造成大量的劳动重复和资源浪费。

2.5 一体化与层次界限的矛盾。现有衔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让有意的院校自行结对,选择试点专业,制定试点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中,院校都比较好地从一体化培养的角度设计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较好地实现了同一专业方向的一体化培养。但这种一体化设计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界限模糊,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整体构建。其互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也只适合在试点院校中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3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方案

反思职业教育现有的衔接模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衔接,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之间的衔接。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探索衔接模式,欧美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3.1 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仅仅依靠某一中职或者高职院校自行实现是不现实的,而应上升到国家政府层面,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方面来共同完成。要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衔接,对职业教育资格和普通文凭等问题进行严格规范,减轻人们以往只重视学历教育的现象。由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层次,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等层次上的专业布局,形成与各行业产业链相对接的专业布局结构。

3.2 完善法律制度,形成法律保障。国家要颁布并实施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合法性保障。当有问题出现或者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时,还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案对其提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及要求。要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时,可以由学校自行组织招生入学考试,给予学校在招生标准、招生程序、录取程序等方面足够的自主权。这样既可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有益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

3.3 制定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无论是单元模式、课程大纲模式,还是“培训包”模式,都是以课程作为衔接的内核。我国的课程衔接,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区域特色,却没有形成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为此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统一的适用于本地区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设置课程,筛选和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同一专业或同一类专业的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层次分明、互为衔接、自成体系;要根据行业中各层次的人才规格要求,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各自对应的技术等级和标准,准确描述与界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与任务。当专业结构、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完成后,各级职业院校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标准实施教学。同一专业或同一类专业,只要做到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之间培养目标层次分明、互为衔接,课程及教学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了,一个常态化的体系也就形成了,学生的学业选择和成长路径也将更加多样。只有职业教育自身形成上下衔接的体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纵向两轨并行、横向互相沟通的教育体制才能得以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也将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余立主编.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白宗新,汤厚宽.国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之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1(04).

作者简介:金少斌(1974-),男,湖北十堰人,助理研究员,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中职教育部主任。

猜你喜欢
方案问题
选择最优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最佳方案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