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思考

2015-05-30 09:59焦红丽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摘要: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完成学业。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现要以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校方、企业方充分参与,在课程建设及实施中实现资源共享,依据岗位所需能力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进教材改革,并突出企业在课程实施评价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

1 对“工学结合”的理解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多方面教学资源,实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它的基本形式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在工学和学习交替中完成学业。这里所谓的“工”,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生产性实践类活动,以及在企业所参与的实际工作,或者进行顶岗实习并且获取相应的报酬。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把学校学习的文化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学交替,使工作中的体验在学习中升华,学习的认知在工作中实践,实现培养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目的。

2 工学结合课程的主要形式

2.1 学校组织实施课程,学校是主要的教学场所 以学校为主体,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工学结合课程的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具有职业必备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相近职业的关键能力,这是学生从事工作的基础,如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等。工学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相符合,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学习目标在表述中,不再用以往的“掌握”、“熟悉”或是“了解”等,而是“能”、“会”等,如能制订生产工作计划,会使用相关设备,能按规范操作等。第二,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职业特点。教学内容应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教师应根据职业资格的要求,选择兼具实践性、理论性的知识,又体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第三,学习过程要切实遵循工作过程。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工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工作技术和工作过程与内容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完整的工作过程要求包括明确工作任务、收集相关资料、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产品质量检验、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是工作的参与者,又是学习的主体。第四,模拟工作情景的教学。为了呈现出真实的工作情景,学校要建设模仿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车间,编写相适应的实训教材,制定生产规程、设备操作规范等,让学生在模拟的仿真工作环境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2.2 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活动 校企共同主导的教学实施的方案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内容由学校实施。具体要求是,第一,打造校企一体化,实现工学互动。所谓校企一体化,即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的车间内设置教室,学生在学校里完成了基本技能训练以后,进驻企业进行实践学,参与到工作中,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的一体化,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学习与工作的相互渗透、学校与企业的相互配合,这样更能体现出工学结合的本质。第二,轮岗培训,实现工作系统化。根据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合理安排学生实践的岗位和先后顺序,保证学生在完整的工作流程中学习到系统的技术和业务。

2.3 企业主导,教学场所设在企业,学校不直接参与教学 这种形式的教学要在两个方面实现转换。第一,角色的转换,即操作训练转换为一线工作实践。经过一个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能够独立顶岗工作,并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第二,身份的转换,即学校的学生转换为企业的员工。通过岗位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工作知识,适应了工作环境,还能够获得工作的经验,并达到职业资格的要求,成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3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目前,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校内和校外的课程仍然脱节,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二是课程设计中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兼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三是课程实施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充分调研,整体设计,制订教学标准手册。要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制定出专业教学标准提供依据,这是职业教育的定位所提出的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随着经济发展的方式而转变,围绕产业调整、企业需要、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调研中,要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特别要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典型企业、相关岗位的就业信息,作为工作信息分析的主要依据。

3.2 准确分析岗位能力需求,科学开发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通过调研分析,明确企业岗位设置及生产过程对工作人员的需求状况,明确各专业的就业岗位,由企业专家直接参与此项工作,对各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归类,并找出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提炼出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以此为基础设计各门课程的实训项目。此架构的课程体系要突出“以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重点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结构的设计上,始终以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设计总体结构,并以业务流程为框架来建立项目驱动体系。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将以知识和技能的合理构成做为重点,形成相应的模块,如专业能力模块、人文素质模块、拓展知识模块等,在此基础上又可派生出若干子模块。

3.3 突出特色,开发工学结合的适用教材。一是教材的实用性,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岗位工作要求和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使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融合。理论教材要着重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训教材要做到简明实用,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利于实践。二是教材的层次性。工学结合的理论教材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够获得未来持续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与能力,实训教材的核心内容则是技术的应用训练。三是教材的综合性。包括合作能力的训练、解决矛盾能力的训练、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等非技术层面的职业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开发配套教材,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修正、完善,最后形成符合“工学结合”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教材。

3.4 突出企业在课程实施评价中的作用。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以技能提升为中心,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践评价标准。全方位的评价体系除包括任课教师打分外,还包括实习导师打分、团队成员打分、客户打分等等,课程实施效果最终应以企业评价为主。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既要符合专业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技能提升,又要符合生产经营规律,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的实施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济.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J].教育部通报,2005(24).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9-11.

课题项目:本文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LX2011076。

作者简介:焦红丽(1968-),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企业管理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