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5-05-30 10:48施学军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学案师生关系高中化学

施学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更新观念,建立高校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如何提高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备课,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备好课是确保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备课前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教材,精读考纲,吃透考点,抓住重难点,再凭借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进行全方位考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讲就是要备好以下内容:这堂课哪些知识点该重点讲;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预习就能掌握的;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的;哪些知识点是个别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哪些学生是课堂上得多关注的;针对所教的知识点需设计哪些例题、习题检测等等。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了解他们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善于鼓励学生。

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会产生负面效应。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气氛。教师每一个鼓励的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和情意。把这种和谐的关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保持高效授课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化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往往会因为不做实验而觉得枯燥乏味,上课时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到,最后化学成绩当然是不理想了。若书上有的演示实验老师都能进行演示,或者尽可能将演示实验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通过實验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掌握。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可将钠与水的反应设计成四人一组的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分析钠与水反应结束后滴加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并让学生讨论钠与酸溶液、碱溶液、盐溶液反应的情况。这样不仅让所有学生都亲身体验了实验过程,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得出了实验原理和结论,而且还将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使学生都能参与讨论,积极思考,最后使所有学生都顺利地掌握钠的性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四、利用导学案,促进教学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高质量的导学案,是确保45分钟的高效课堂的关键。因为导学案内容包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内容、问题讨论、针对性训练等。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学教材,减少学生学习的被动与盲目,让学生带上问题上课。课堂上通过导学案中的一系列思考、问题与讨论、学与问等让学生积极思考、同小组之间讨论解决,有的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再设计可行的实验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老师只要适时指点。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人人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最后还可以利用学案的跟踪训练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纠错并进行强化训练以巩固相关知识点。这样做无疑为高效课堂的教学质量起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猜你喜欢
学案师生关系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