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导课方式的探究

2015-05-30 05:44杨娜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制法火灾化学

杨娜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已经到来,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拓宽,也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讲授知识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必然面临巨大的改变,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探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才是重要的。化学教学中,怎样在课堂对学生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师课堂改革的重心。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藝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富有情趣的导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下面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问题导入法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并关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加强师生互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动机,增加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初中化学《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节时,我说:“大家都知道:科学是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火是我们每人每天所必须依赖的,老师想请大家来说一说火的优缺点?”

同学回答优点:“在北方的冬天能用于取暖,在日常生活中能用于做饭,在停电的晚上能用于照明,有时为了烘托气氛还可用于烛光晚餐,在戏曲舞台上可用于艺术的表演,在国防建设中可用于火箭的发射。”

老师问:“缺点呢?”

学生答:“引发火灾”

老师总结:火致命的缺点就是引发火灾,最近我们特别关注上海11?15胶州路火灾的近况,这次特大火灾的伤亡是比较大的,其中五十多人丧生、五十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目前正在抢救之中、五十多人失踪。

正是因为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文明,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学习燃烧的条件利用它为人类造福,同时一旦发生火灾,当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就要掌握灭火的原理来控制它。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板书课题。

这样将课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全盘托出,既有利于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的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二、复习导入法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回顾旧知识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导课方法。

例如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引入,我首先复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模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一般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都可以套用这套模式。从而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推导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反应原理,即什么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了什么反应。二、反应装置,它包括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三、实验步骤,在步骤中要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四、气体的检验和验满,不同的气体的特性是不同的,所以检验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二氧化碳的检验必须通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而验满则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这样,很自然的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这样导入既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因此,用化学故事来导课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四、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就很难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只有当一个人对所要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大脑皮层才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学习才会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活跃。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化学对他们的吸引力。

例如在讲《分子》这一节时,我把香水喷洒在教室的前排,不一会儿整个教室都可以闻到香味;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却观察到有白烟生成;为什么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能闻到香味?为什么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气中生成浓浓的白烟?然后总结,这节课咱们来学习用肉眼看不到但又确实存在的微观微粒——分子。在讲《物质的变化》时,我拿出一张纸,把它撕开,问学生纸有没有变成其它物质?学生回答:“没有”,又问纸的什么发生了改变?学生回答:“形状”。我在拿出其中的一小块纸点燃,问学生纸有没有变成其它物质?学生回答:“有”。非常好,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现在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这样的导课激发了学习知识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知识的动机,所以学生很快的就进入了新课学习的状态。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先努力通过不同的导课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课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全靠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总之,在导课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概括性----语言生动、精练并对后面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只要导课设计的科学合理、富有艺术,你这节课的教学就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就能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服务。

猜你喜欢
制法火灾化学
手提式切石机消音锯片的制法
论慎子的“制法”思想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知识导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浅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奇妙的化学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