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

2015-05-30 18:16刘洋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天演论目的论

【摘要】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信、达、雅”翻译原则,来评析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的德国,旨在纠正之前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忽视目标语文化的翻译现象。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笔者将通过目的论的三大理论,结合“信(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理论分析和赏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而得知该译本中的得失。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严复的《天演论》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严复翻译 目的论 信 达 雅《天演论》

一、引言

“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处于翻译活动相对活跃的晚清时期。作为这一时期西学传播与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总结出了翻译的三标准——信、达、雅。研究严复的翻译,首先要将其置于清末的社会大背景下。那一时期翻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翻译的内容大多为社会科学,相比而言,文学作品译入较少。2.译作的主要作用是实用,而非理论研究,重思想而轻语言,重内容而轻形式。这样的翻译原则与标准与德国的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不谋而合。以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衡量翻译的主要标准。从《天演论》译作的影响和接受度来看,这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译作。严复本身所总结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然而,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严复的译作以及他所提出的三大翻译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的批判与质疑。我们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译作的影响与读者效应来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译文分析

1.功能主义目的论

(1)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功能主义目的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凯瑟琳娜·莱斯。她表示不可能所有的文本翻译都能达到完全对等的状态,并对之前过分注重表面语码转换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批判。到了20世纪80年代,另一位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对目的论进行了扩充与完善。他试图将翻译从原文本的约束中解脱出来。1984年,莱斯和费米尔合著的书中提到“目的原则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翻译的目的”。(Reiss&Vermeer 1984)。

(2)目的论的核心原则。由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将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作为评判翻译的首要标准,因此,该理论的翻译原则可以被总结为三点: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即语内连贯,是指翻译的文本应保证文内通顺连贯。换言之,应保译文的语言在语义上和语法上,都符合目的语文化。

忠实原则又被称为语际连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本的意义和功能的保留和复现。

总的而言,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是目的论最核心的内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要基于以上三个原则。

2.翻译案例分析。经过以上对目的论的内容和主要原则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目的论更关注目标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但切勿将目的论翻译理论视为忽视原文的任意发挥。目的论“只是把所谓的完全对等翻译变成了在满足原文本意思基础上的对等翻译”。(黄亚男 2012:12 )笔者将从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等方面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行分析与赏评。

(1)《天演论》中基于目的原则的翻译案例分析。目的论的本质便是,在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的决定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即目的决定方法。因此,目的原则在目的论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例1:

原文:not merely the world of plants,but that of animals,not merely living things,but the whole fabric of the earth; not merely our planet,but the whole solar system; not merely our star and its satellites,but the millions of similar bodies which bear witness to the order which pervades boundless space.

译文:凡兹运行之理,乃化机所以不息之精,苟能静观,随在可察;小之极于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

以上例子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的节选部分,通过该翻译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严复的译文与原文并不是完全对等。这主要是由严复翻译的主要目的所决定的。严复的翻译目的和原文本的目的有所相似,都是借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来阐述当时的社会现象。然而,具体的目的上,两者又有所差异。赫胥黎认为自然界的进化演变法则是其抨击神学的关键武器,因此他在原文中对这部分进行非常详细深入的描写。而严复则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只是他讽喻中国当时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命运的手段。“译者只有满足了译文应有的具体目的、要求和相关情况,译文才能有实用性和有效性。”(钟伟合&钟钰 1999:48)基于这一目的,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如省译。例1中的省译:原文为not merely the world of plants… but the millions of similar bodies.原文表示的字面意思是这一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使用了具体且详细的描写。译文将其处理成“小之极于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同样表达出了这一定律广泛的适用性,但更加的言简意赅。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与严复总结出的三大翻译原则中的“信”对应起来。

(2)《天演论》中基于连贯原则的翻译案例分析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的语言和行文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译文的最终评判者是读者,读者能理解能读懂,并能产生共鸣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译作。

例2:

原文: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two thousand years ago,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Except,it may be,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here and there,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以上选段及其翻译是《天演论》的开头部分。由于历史文化和社背景的不同,不同语言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为了实现目的语的通顺流畅,体现其历史文化,完全字对字的顺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务必要进行一些结构、形式和选词上的一些调整。这和严复提出的三大原则中的“达”有异曲同工之妙。例2中,严复在译文中对语序进行了调整。英语多用形式主语强调事件,原文中便是“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但汉语多以人作主语,所有严复将主语换成了“赫胥黎”。英文形式比较灵活,常出现一些插入语成份或者从句,状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而汉语中的句子多是直线型结构,基本模式为人物,地点,事件,而且一般会把主语放在开头部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此外,原文中的“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在“Except…the downs”之前,而译文则将它们的位置进行了调换。因为英语的语言习惯是先陈列再总结,而汉语则是先总结后陈列说明。而且译文这种简练清楚,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表达更符合当时社会的语言风格,不仅达到了“达”的要求,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雅”的风格。

(3)《天演论》中基于忠实原则的翻译案例分析。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求译文能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然而,目的论并不代表原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可以被篡改和扭曲。一切符合目的语语言的增删改减都要在原文意思得以保留和表现的基础上进行。

例3:

原文:Let us now imagine that som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as far superior in power and intelligence to men,as men are to their cattle,is set over the colony,charged to deal with its human elements in such a manner as to assure the victory of the settlement over the antagonistic influences of the state of nature in which it is set down.He would proceed in the same fashion as that in which the gardener dealt with his garden.In the first place,he would,as far as possible,put a stop to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competition by thoroughly extirpating and excluding the native rivals,whether men,beasts,or plants.And our administrator would select his human agents,with a view to his ideal of a successful colony,just as the gardener selects his plants with a view to his ideal of useful or beautiful products.

译文:天行人治,常相毁而不相成固矣。然人治之所以有功,即在反此天行之故。何以名之?天行者以物竞为功,而人治则以使物不竞为的;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已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皆悬至信之格,而听万类之自己。

很多人认为,以上例子中,原文和译文的差异很大,不能体现其忠实原则。然而,对忠实原则的理解不同,自然译文的处理就有其不同的策略。传统的忠实是认为译文和原文要是意义、结构甚至语序上的完全对等。而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可以看出,严复所理解的忠实是基本意思上的忠实一致。因此,在原文转换成译文的过程中,随着语码的转换,文本中使用的细节或者例子也可以随之目的语要求而改变,只要表达的意义能够得到完整地传达即可。例如,“罗新璋总结出的案本——求新——神似——化境的理论线索。”(陈吉荣 2008:58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以上译文是可以接受的。原文是从自然界的角度入手,此处用园丁管理花园的方式表示。而译文直接将其类比为人管理国家。动作的发出者不同,动作的接受者也不同,但要表达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得到了完整且忠实的传达。从严复的翻译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译文处理方式即体现了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原则。表现在严复提出的三原则上,便是“信”。

三、结论

本论文旨在从目的论角度来分析严复在信、达、雅翻译标准下进行的《天演论》翻译。希望能对以后类似文本的翻译和分析有所借鉴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严复的翻译策略及其提出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在《天演论》翻译中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和德国的功能主义目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译文的目的性凌驾于原文的信息性之上,以求更好地被目标语文化所接受,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取决于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到了很多褒贬不一的评价。严复本身所总结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不论如何,我们要将严复的翻译置于其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进行评价。严复翻译中出现的过分意译和增删也是有其历史原因,那时,翻译研究理论尚不完善,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来指导和评判译文质量。信、达、雅是在翻译《天演论》时总结归纳出来的,之后又指导评判着其他译文。然而,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严复的翻译原则逐渐有了其历史局限性。信、达、雅三大原则很难同时满足,尤其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因此,我们要客观公正的评判严复的翻译,其历史价值不容磨灭,但其历史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论改写理论在中西文学史与翻译研究中的作用[J].文艺理论研究.2008.05:57-60.

[2]黄亚男.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科普翻译实践报告[D].鲁东大学.2014.

[3]黄忠廉.适应与选择.严复翻译思想探源[J].上海翻译.2009. 04:7-11.

[4]贾艳丽.王宏军.“功能+ 忠诚”——翻译目的论评析[M].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79-82.

[5]李涛.翻译与“国家富强”析严复翻译之用意[J].上海翻译.2014.02:27-30.

[6]刘治.论严复翻译三标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S2: 137+143.

[7]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1).47-49.

[8]Neather.R.(2008).Translating tea:On the semiotics of interlingual practice in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Tea Ware.Meta,53(1).218-240.

[9]Nord.C.(1991).Scopos,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Target,3(1).91-109.

[10]Reiss.K.& Vermeer,H.(1984).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Tübingen:Niemeyer.

作者简介:

刘洋,女,(1992.7-),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天演论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关于《天演论》翻译中语言哲学的研究
浅析严复《天演论》中的术语译名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变译之更改策略研究:以严译《天演论》为例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