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文化身份的双重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2015-05-30 20:24马艳梅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译者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换媒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借鉴。译者所具备的独特的文化身份决定了他对作品的阅读和阐释都源于这一身份,也因此其文化身份兼具双重属性,即作为读者和阐释者同时并存。本文拟探讨译者文化身份双重属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译者 文化身份 双重属性

【Abstract】Translation is the media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two cultures.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 his cultural identity which originates from his effort in rea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source text by acting as the reader and interpreter 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s aims at exploring the duality of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duality

一、引言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不仅是这种再认识与再表达的结晶,更是译者独具特色的身份证明。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身份? 明确这一点,无疑会对整个翻译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翻译作品更准确、更完美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永远会受到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译者在其中兼有独特的文化身份,担负着沟通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重任。译者独特的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读者存在,另一方面是作为阐释者存在。译文文本是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再创造地传达给另一文化的读者群的语言表现。译者作为读者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对文本的理解决不等同于对文本的被动接受。此外,译者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还具有阐释者的身份。译者作为阐释者根据自己的阅读阐释用译语对原文进行加工,生产出译语文化下的译作。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到本民族文化预设的干扰和整体规范如政治、伦理道德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自己本身鲜明个性的影响,在对原作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自身的艺术审美倾向。译者的这一身份也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译者的文化身份

翻译不是译者在真空下独自一人进行的活动,也不是简单的符号转换过程,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受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制约。在文化翻译理论中,译者被视为将文本介绍给更多读者的文化传播者。译者不仅应掌握外语,还应了解其文化,只有这样他才能胜任跨文化和跨语言中介者的职责。译者应了解到,文化的不同导致思想的表达方式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和文本。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责任决定了他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包括自我认同的文化身份和外部认同的文化身份。

译者的文化身份首先表现为译者个体的文化意识形态。译者的个体文化意识对塑造本土文化身份或者异域文化身份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次,译者的文化身份还表现在其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上,即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文化取向自然会影响译者的选择。译者本身结合了源语文化身份和目标语文化身份,这种交杂的文化身份促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出选择,是向读者靠近还是向作者靠近。就普遍意义的翻译而言,当译者向读者靠近的过程中,对原文中文化负载的表达往往采用归化的方法,用读者熟悉的母语文化来代替源语文化,使得读者在本国文化的语境下尽可能少的感受文化冲击,从而坦然接受译文。相反,当译者选择向作者靠近的时候,译者在翻译中采用异化的方法,尽可能保存原作的丰姿,使读者能有机会看到不同语言的表达差异和文化特质,并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的冲击,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译者文化身份的双重性及对翻译的影响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受时代、文化语境因素制约之外,还有自我判断、做出决定的重要作用,从而通过翻译文本更加有效地彰显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本人的文化身份以及其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对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决定了外国文本的本土文化身份:专注于传播某一种文化身份或重塑外国文本在本土的文化身份。译者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性,表现在如下方面:

1.译者的读者身份及对翻译的影响。一部作品,无论是译作还是原作,都是供人阅读的,所以都离不开读者。译者和读者,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活动像一条红线,始终维系着原作者、原作、译者、译本及读者。对于原作来说,译者也是读者,但又不是一般的读者。一般读者,对于作品没有传达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阅读理解的随意性比较大,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可以自由发挥,随意删减,还可以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一般来说,个人对作品的欣赏、理解的程度,随其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不同而不同。而作为译者的读者,他/她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在阅读过程中,他/她不仅要做到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还应避免加入自己过分的主观内容,以免误导译文读者。因此,译者不仅要读透原文,还要了解作品的内涵,其难度大于一般的读者。译者与一般读者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译者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作者、作品所属时代的社会、历史乃至风尚习俗等,都要尽可能广泛地了解和把握,而且还需要对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观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进行尽可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和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译者要传译原作,首先必须依赖译者的阅读和阐释活动。可以说一部作品传译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正确阅读。而要正确阅读,译者应该具备基本的能力:理解文本的能力、产生正确语义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然而作为特殊意义上的读者,译者的最终目的不是阅读、理解原文,而是要将他阅读的原文用另一种语言符号阐释传达出来。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准确地传达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2.译者的阐释者身份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在译者完成阅读过程以后,就进入了翻译的“生产”阶段,即译者通过阐释的方式来对原作进行再创作。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除了要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外,同时还要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语言感觉、文字表达能力、洞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这一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阐释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自己对所译作品的态度、本人的人生阅历、潜在的目标语读者及其他们的阅读能力、文化背景和接受水平等。译者的文化态度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即阐释时所采取的方法。“物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是始终存在的。译者必须运用各种策略,把感知到的原文语言结构加以改造、组合,使译文尽可能再现原文的信息。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他/她的双重属性,同时其属性又为译者塑造文化身份服务。文化身份这一概念,使得译者能将翻译作品看得更深,透过语言表面能够看到文化,透过文化又能看到其背后更深的政治、社会因素。一部翻译作品如何完成对译者文化身份的塑造,这种文化身份的塑造是否客观,它对本土的文化身份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在译作中能否看到译者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有什么样的矛盾冲突,是通过什么样的阅读和阐释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这些考察,我们应该能够对译者的翻译意图、过程和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有更深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身份的概念的引入,给我们研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四、结语

译者文化身份主要从译者对译本的选择,阅读,翻译文本所采取的阐释策略以及翻译文本中语言的使用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译者文化身份的本土性和异域性的交杂性也主要是在翻译策略和具体文本语言中得以突显。为了使译作顺利进入目的语文化,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源语文本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方面不会与目的语文化的各种规范形成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要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期待,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目的语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在翻译策略上寻找异化和归化的恰当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实现译作对原作的审美再现。

参考文献:

[1]陈琳.译者与翻译文化身份[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2]邓婕.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7).

[3]刘彦仕.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龙佳红.宋子凯.译者——文化交流的使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9).

[5]沈育英.论译者作为文化操作者[J].外语教学.2003.(1).

[6]王彦清.“忠实于源语文本”是翻译的立足之本[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11).

[7]王玉恬.译者的身份建构[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作者简介:马艳梅,(1979-),伊犁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二语习。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译者文化身份及沙博理翻译行为研究现状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汉语新诗英译:理解之殇与译者之任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