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态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2015-06-07 10:02
山西建筑 2015年8期
关键词:沁水民居气候

陈 雅 坤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建筑形态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陈 雅 坤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以明清时期沁水流域堡寨式建筑为例,从地理区位因素、气候环境特征、气候要素三方面着手分析了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并探讨了沁水流域共性地理环境下建筑形态的适应性,以更好的认知建筑地域性的特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地理,气候,建筑形态,环境

传统民居的形成、发展过程与文化背景、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然而相对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地理环境对于传统民居的影响是很少被提及的。在研究建筑选址的问题时,建筑周边地形地貌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问题。民居院落的风貌与建筑形制往往与经济、文化等因素相关联。

我国地域范围辽阔、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造就了中国传统民居地域性的建筑特征。然而,追溯历史,从人类有意识的建筑房屋时起,气候环境对于建筑形态的影响,往往是人们最先考虑的因素。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我国传统民居南北差异的最根本因素。

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考虑安全的需求,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建造房屋。北方的房屋从半地穴式转为地穴式,南方则为干栏式建筑(如图1所示)。黄河流域民居逐渐形成冬暖夏凉的窑洞;西南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则以干栏式建筑为特征。北方传统四合院与徽州建筑的传统院落,由于其气候的差异性,始终保持着建筑的独特性格。这样各具特色的民居形式,直至今日依然保留,充分证明时间的变迁改变不了人们的居住方式,建筑的形态与气候类型的适宜性却关系紧密。

沁水河流域沁水河是黄河的第二条重要的河流,其流域范围广泛,滋养着黄河中下游的人们。直至20世纪,沁水河水量依然充沛,为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沁水河沿线的堡寨式聚落有窦庄村、郭壁村、武安村、尉迟村、湘峪村、上庄村、上伏村、中庄村及润城镇的砥洎城。村庄分布于河流的两岸,依托天然的地理环境世代耕种繁衍。沁水流域堡寨式建筑类型的形成与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

1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堡寨式聚落形态的影响

地理区位因素涉及到选址、建筑方位、周边环境等。沁水流域范围堡寨式民居聚落的形成与地理区位密切相关。沁水流域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处山西、陕西、河南的交界处,且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人们生活水平较高,财富的积累也会遭来土匪的抢夺和破坏。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到来,更加速了当地堡寨式防御性聚落的发展。当地居民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与之和谐相处。

沁水流域村落在选址时采取背山面水,水源环绕的特征。形成天然屏障,利用自然条件的优越性保护村民的安全。而堡寨式防御性建筑,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护网,保障河流两岸村民生活不被打扰。润城镇砥洎城三面环水,城门分为水门和陆门,保卫城中的安全。史料记载明代天启年间(1621年—1626年),沁河患流成灾,大水冲毁了大片土地和民宅。郭壁村村民为了避开水患,人们居住的地方越来越高,开始在土坡山丘上建造住房。逐渐形成了高台缓坡、逐级攀升的趋势,形成了一座依山面河的挂壁城郭[1]。

2 气候环境特征对于堡寨式建筑结构的影响

山西东南部地区历来气候温暖潮湿,近年来降水日渐减少,水域逐渐变窄。但是,世代生活于此的沁水人生活习性和建筑结构依然持续至今。建筑周边的气候环境特征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地域性的建筑结构。

沁水流域堡寨式建筑院落的突出特点为“四大八小”的双层四合院格局,且二层均有出挑走廊。北方民居建筑以单层四合院和窑洞最具特征。沁水流域出现二层四合院结构且楼上出挑,一定是有着重要的原因。地域性特征就是重要线索。

相对于其他因素,地域性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均会构成重要的因素影响建筑本身。温暖潮湿的气候类型使得堡寨式建筑有别于传统四合院结构,出现双层建筑格局。厅房为院落的正房,一般下层为客厅,上层住人。这样合理的利用空间环境和气候要素,避免建筑一层的潮湿对于身体的伤害。同时,二层出挑走廊使得建筑二层空间变大且宽敞明亮,更加适合人类的居住和身体健康。

3 气候要素对于堡寨式建筑部件的影响

气候要素是体现某一地点和特定时段内的气候特征或状态参量。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风是与建筑相关的主要气候要素[2]。因此,气候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细节。

沁水流域堡寨式建筑传统民居在台基上建造房屋。这与湿润多雨的气候要素相关联。台基的作用可以使得建筑的水平高度上升,避免房屋结构在多雨的季节造成损害,有利于民居院落的排水。同时,由于晋东南地区全年平均温度较高,台基的出现可以减少地面温度升高对建筑的影响。

沁水流域堡寨式民居建筑普遍采用四梁八柱支撑主体结构,其中四根立柱暴露于建筑外,支撑起二层挑梁结构。柱子材料的选择和结构也可以体现气候要素对建筑特征的影响。在沁水流域堡寨式建筑中木质柱子、石质柱子和木石结合的柱子均有体现。柱子下方的柱础有青石和砂岩两种石材。目的是保持稳固,同时预防雨水的侵蚀。柱子顶部出檐的结构也很好的保护立柱,不受雨水的侵蚀。

4 结语

由于沁水流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历史等原因共同作用,建造了特征明显的堡寨式民居防御体系。透过建筑的防御性,换一种角度解读堡寨式聚落的特征。地理环境的共性特征同样是造就建筑形态差异的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地理环境更加明确其空间名片的概念。古老的建筑就像一位老者,为我们讲述当初所发生的故事。此时、此地只会有眼前的建筑特征符合此景。也许,这就是建筑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所在。

[1] 山西省沁水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附件一:说明书[Z].

[2] 田银城.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

[3] 张广善.沁水流域的堡寨建筑[J].文物世界,2005(9):31-32.

[4] 晋城市建设局.山西晋城古村镇(精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孙丽萍.山西老宅院[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6] 王 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7] 康吉仁.晋城大讲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Resaerch on adaptation of building forms i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Chen Yakun

(CollegeofArt,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Taking the fortress building at Qinshui River Reg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graphic factors on building froms from geological location, climate environment features, and climate factors, and explores the adaptation of building forms of comm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Qinshui River, in order to better cognitive architectur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geography, climate, architectural building, environment

2015-01-06

陈雅坤(1989- ),女,在读硕士

1009-6825(2015)08-0009-02

TU-85

A

猜你喜欢
沁水民居气候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沁水盆地煤层气采出水防渗处理新工艺推广
民居摄影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煤层气AVO响应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应用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抽油机偏磨防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