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科技的起步

2015-06-11 15:21周磊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4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科技成果人才培养

周磊

摘 要:对于中国科技近代化的开端,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有以明代中晚期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学知识为开端者,有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萌芽为开端者,也有认为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开端为洋务运动。而事实上,洋务运动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大量引进和广泛传播,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发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拟从军事与民用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知识的引进以及科技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对洋务运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洋务运动;科技成果;人才培养

一、洋务运动与军事、民用工业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清政府逐渐加深了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认识,将“师夷长技”提上日程。逐渐将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作为中华民族解决内忧外患的基本途径,以达到效仿西法、“求强”“求富”的目的。

在“求强”的旗帜下,中国开始大量地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其中最早建立的军事工业是1861年创办的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运动最早的军事企业,后来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实用蒸汽机,为火车轮船的制造开辟了道路。此外,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期间最大的军工企业,这也是中国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历史进程的开始。此外,还有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以及各省响应洋务运动号召创办的洋务工厂。这些军事工业的创建,具有“安内”和“御侮”的双重作用,但同时对于促进民用工业的兴办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在“求富”的指导下,相继创办了一系列与军事工业有关的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在所创办的民用企业中,覆盖采矿业、冶炼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大都是为了解决军事企业中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而开办起来的。比如,创办工业必须有煤炭,但基本都是从外洋进口的。因此,在1877年在滦州筹办了开平矿务局,生产的煤首先供给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使用。另一方面,张之洞也认识到要办好枪炮厂,必须办好炼铁厂,因为制造枪炮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就是钢铁,于是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它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钢铁企业。

二、洋务运动与科学技术引进

洋务派在办洋务的实践中,开始认识到西方的长技不仅仅是“坚船利炮”,还有支撑着这些“坚船利炮”背后的“科学知识”,于是便开始引入科学技术知识。其主要形式包括设立翻译馆,引进西方书籍与近代科技成果。

1.设立翻译机构,编译西方近代科技书

科技书籍的编译出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手段。1862年,清朝政府设立同文馆,1866年又于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上海和广州分别于1863、1864年设立“广方言馆”,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译书馆。这些机构都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书籍,书目主要围绕自然科学、军工、造船、机械等实用技术为主。洋务初期,所翻译的书目主要是与军事有关的实用科学,西书的翻译出版,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洋务事业所需要的军事和工程技术人才。

2.引入多个学科自然科学知识,传播西方近代科技成果

在这一时期,引进大量的西方书籍与科学知识。数学方面,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后9卷,使其有了完整中译本,翻译了《代数学》《微积拾级》等书,使西方近代的符号代数学以及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第一次传入我国。化学方面,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是其中比较重要而且影响较广,是我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对化学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几部重要的物理学书籍翻译刊出之后,近代物理学知识迅速在中国得到传播。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出版物理学书籍十余种。在天文学和地质学方面,1859年李善兰第一次把万有引力、天体力学知识以及哥白尼的理论介绍到中国。地质学著作洋务运动时期有《金石识别》《地学浅释》两部书被译出。

上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为近代中国科学的进一步發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洋务运动与科技人才培养

早在创办军事工业时,洋务派就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大量输入中国,国人自己不懂技术,必须依靠西方顾问才能运转,这样并非长久之计。举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接受欧风美雨洗礼等方式,成为当时汲取西方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一条道路。

1.提倡西学,创办新式学校

首先是翻译人才的培养。1862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主要是翻译人才的培养。两年之后,又建立了两个类似分支机构——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随着洋务派开办各种厂矿、架设电线、修筑铁路等,又产生了对各种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又相继创办了一系列专业技术学校。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其中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造船和驾驶的技术学校。此外,还开设了一些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学校,用以培养新式军备人才。

2.派遣留学生,汲取西方科学

洋务运动的另一大措施就是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872年开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在这批留学生中就有享誉盛名的詹天佑。1875年开始则是赴欧洲留学,如在1876年12月,李鸿章与沈葆桢合奏,拟派遣福州船政局学生和艺徒30名,去英法两国学习制造和驾驶。这些留学生回来以后都为洋务的创办贡献了力量,用他们所学,为国家贡献力量。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我们可以认为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

参考文献:

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科技成果人才培养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