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文” “言”“文”共生

2015-06-11 15:21张建红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4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文言

张建红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但是笔者发现近几年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教学课的时候,往往陷入几个误区。

一、有“言”无“文”,重“言”轻“文”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文”,一个是“言”。如在上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有的老师先让学生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然后整堂课由老师逐字逐句地对着翻译,学生则一点一点地记录在摘记本子上,忙得不可开交,老师则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则听得索然无味,昏昏入睡,整堂课死气沉沉。而在“文”方面则根本没有重点分析课文,缺少内涵,没有深度,如此有“言”无“文”教文言文,无疑在学生心底有一种厌恶感,甚至反感。学生有多少兴趣学文言文呢?有多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有“文”无“言”,重“文”轻“言”

当然,有的老师则是有“文”无“言”,教师积极关注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精神的浸染,关注文本内容的人文性,如在教《赤壁赋》时,则一味讲解苏轼是如何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物我两忘,保持平静超然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虽然老师在讲课中激情飞扬,热情奔放,但没有落实文本字词,学生对文本意思似懂非懂,文本内容无法理解,学生只能听得云里雾里,头昏脑涨,老师有“文”无“言”,结果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

三、有“言”有“文”,“言”“文”割裂

有的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文”+“言”=“文言文”,认为一堂文言文课只要有“言”有“文”,先把文本内容字词句子逐字逐句翻译落实一遍,学生课外巩固一下,这叫“言”,然后在把各段段落大意概括一下,最后分析一下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这就叫所谓的“文”。这样,虽然有“言”有“文”,但是把“言”与“文”割裂开,没有融合在一起。文言的实词、虚词以及常用文言现象没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分析,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去单纯地记一些意思、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常用文言现象,更对文言知识的巩固没有帮助,甚至对当前高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向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以“文”带“言”,

“言”而有“文”,“言”“文”融合。我们在教文言文时应该通过品读“文”和“言”,去了解和吸取古典文化的精华,去品味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来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所谓“言”,广义的可以指: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類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代语法、诵读方法以及文言语感等。所谓“文”可以指文本的思想内容、人文性以及延伸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把“言”与“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要有“言”,又要有“文”,而且以“文”带“言”,“言”而有“文”,“言”“文”融合。不能把文言文学习仅仅当作讲解文言知识的例子,而应该用活动体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和问题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来理解文章蕴涵的内容、情感和文化观。简言之,文言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字词句的解释上,要能上出文本所包含的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文言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