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批改中进行师生交流的内容选择

2015-06-11 17:57苏世英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4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基础知识

苏世英

摘 要:作文批改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是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这样的交流,应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思想和情感的引领等。

关键词:基础知识;写作方法;思想情感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来说,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表达自己的耳闻与目睹、所思与所想,而来自教师对这种表达的评判——即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同样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表达自己对学生写作的观点,二者共同构成表达的主要双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教师可采取书面、口头、等第、评语、综合等多种较为软化、宽松的形式。这就决定了写作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均应把学生作文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并借助该平台进行写作相关内容的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里写作相关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语文基础知识涉及语言与文字学习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学生写作中即可综合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俗语有“基础不稳,大厦不牢”之谓,表现在学生写作中也是这样,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会严重影响写作水平的发挥。因此,稳基固本应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内容。

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至第四学段学生应“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学生掌握3000个左右的汉字,用以写作一篇600~800字的作文,完全不应成为问题。但事实是,对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来说,所掌握“会写”的汉字基本不达标,表现在作文中则是错别字连篇。尽管这与学生过去多年学习中的基本功欠缺有关,非初中教师一时之力可以纠正,但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进行错别字纠错应是第一步。又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写作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表现在学生作文中,语句不通、病句、错句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有学生写到,“数学对我不感兴趣”,如非故意制造此种效果,则明显词序不当,导致主客体混乱。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过程中,将学生的错病句进行典型收集交由学生讨论修改,并指出其错误之处与修改方法是必要的。这会帮助学生扎实基本功学习、牢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促使学生在写作时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学生写作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一逗到底最常见,使用混乱不新鲜,都会影响文字的表意效果。如有学生想借用引文表达“学习须勤奋”之意,却在引文之后加句号,写成“‘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就是说,学习必须要勤奋”,把一个完整的句子硬生生拆成兩个句子,造成了引文的割裂,直接影响到意图的表达。所以,作文批改中结合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教师强化标点符号教学,也是必要的。

二、写作方法的指导

为在考试中写作部分不失分或得高分,很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某种写作方式的强化训练。这固然会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套路,可在短时间内洋洋洒洒成就一篇较成功的考场作文,但同时也造成了另一种后果,每个学生都用同样的套路来写作,却难以写出彩;即是说,学生的写作因其模式固定、思维僵化,陷入了写作困境,明知某些写作方法不妥却不知该如何改进,因而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与“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却无处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况。

对此,教师要在批改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引。例如,引用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学生多能够在写作中做到引用他人诗句等,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表达,或者来增加文采,深厚底蕴,增强感染力等,却多做直接拿来使用的明引,不能达成其“运用之妙”。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熟悉其他引用方式,并以其灵活运用博得阅卷老师眼球,获取较高分数收益。如暗引,即不说明引文出处、不直接使用原文的间接引用。历年中考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如“无际雪域,在一串马蹄印前,翘首而望的岑参在送别”,即于无声处化用了唐代诗人岑参的主要事迹。又如单引与双引,前者指所引用诗句本来成双,引用时只因应所需引用其中一句。如“有一种叫做岁月的东西……当我试着想要捉住它,它却义无反顾地流逝了,于是想起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孔子原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只引用前半部分,既借此表达自己对岁月易逝的感叹,也便于行文的流畅;后者指将所引用诗句原句进行巧妙移用,对原有意向重新组合,以达成某种效果。如某中考作文中考生借用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名句并引用白居易诗句写出的句子,“江南的流水进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流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即直观地彰显了江南风景的秀美。

三、思想情感的引领

初中生的年龄多在十二至十五周岁之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思考。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思考还不能做到全面,甚至难免失之于片面与偏颇,但也不得不承认,学生的看法中有时既会有真知也会有灼见。如有学生写作文《假如我是老师》,即写到:“假如我是老师,我绝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的无能;我也绝不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罚抄课文,那样重复的劳动里,没有学生期待的成功。”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话是触动了教育隐痛的。作为教师,不得不对其表示肯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还应有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一语即凸显了情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学生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这样也极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世界与情感问题甚至情感矛盾,进行委婉表达。这就需要教师以一双慧眼进行识别并及时对其进行引领,帮助学生及时回归应有的正确轨道。这也是语文教师“解惑”与“育人”之责的应有之意。

总之,教师在进行学生作文批改时,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会使其写作根基稳固,关注写作方法的指导会使其写作柳暗花明,而与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则会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思想与情感态度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月.从师生交流的平台看中学作文批改新思路[J].课外语文,2014(6):121.

[2]王松江.初中生参与作文批改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2(29):40-40.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基础知识
清律的基础知识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掌握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 不惧电磁偏转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