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作都到哪去了

2015-07-02 14:17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专业

继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可能继续。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如今的毕业生们焦头烂额。而奇怪的是,在那些还没就业的为自己未来选择什么行业甚至能否找到工作而焦虑时,如今一些已经工作甚至收入还不错的年轻人,也常常吐槽自己的职业。

求职路上的酸甜苦辣

招聘会、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求职者都在孜孜不倦地尝试各种可能。

万宏学的专业是师范类地理,由于专业的就业面窄,他的选择并不多。刚开始时,他尝试着在网上投了十余份简历,结果只有两家单位给了“回音”,但面试以后都没了消息。初战失利,万宏跟着同学们一起跑招聘会,前几天的一场招聘会上,130多家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招聘的文员不限专业,工作单位在赣州市,虽然招聘岗位和自己的专业不搭边,但考虑到赣州离自己的老家吉安比较近,他还是决定去应聘,如果干一段时间后觉得不行再跳槽。后来被顺利录用。

和胡惠静说起找工作的事,这个抚州小姑娘语气里有掩藏不住的焦急情绪,“从去年就开始找工作了,但到现在还没有头绪。”胡惠静说自己获得的第一个机会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招聘,虽然岗位在福建,但胡惠静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因为她学的是财会专业,平日里基本功也挺扎实,所以笔试很顺利就通过了,但面试却被刷了下来。

徐伟成是今年应届硕士生,学的是法律。“高考时,觉得法律专业很热门,没想到现在找工作却成了问题。”徐伟成说,从去年开始,他就开始逛起了招聘会,但招法律专业的单位少之有少,“满眼都是销售、保险、文员,不是我们看不起这些职业,想改行嘛又觉得学了7年的法律,放弃了太可惜。”前阵子公务员考试报名,徐伟成的同班同学几乎全都闻风而动,“报名的估计占了全班的80%。我报的是一个区法院,招两个人,但报名的人有70多个,估计希望很渺茫。”

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好找,往届大学毕业生更是难上加难。王恢是江西某“211”高校去年毕业的。他学的是食品工程专业,毕业时一心想去科研院所上班,但未能如愿,最后找到了一份和专业无关的销售工作,但干了两个月就因为不适应而辞职。从此,他就开始了二次求职的艰难历程。春节过后,王恢几乎每天都在南昌市各个人才市场奔波。

王恢说:“原来我主要是在网上投递简历,但我发现,投递了很多简历却如泥牛入海。现在,我主要是拿着纸质的简历,亲自到用人单位去毛遂自荐,希望以这样的行为来打动用人单位。”

回到家里,王恢又开始在网上投简历,和最初毕业时想找国企、研究所相比,王恢现在只查看专业相近的私企招聘信息,可机会仍然不多。

要找份好工作为何这么难

就业不景气的原因各异,有整体经济发展放缓的因素,也有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选择的原因,当然也存在“结构性失衡”现象——机关事业单位挤破头皮,大型国企门庭若市,民营小企业门可罗雀,名校毕业生“不愁嫁”,一般院校学生一职难求。

除了这些原因,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在总体就业岗位不足的前提下,家庭和社会背景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因家庭资源较少,或失去工作机会,或失去找到好工作的机会。

来自吉安市农村的刘福生四年前毕业于上海某名牌大学,可至今还没一份稳定的工作。毕业后,他参加过三次公务员招聘考试,每次的笔试成绩都入围了,但是,每次面试过后都让他大失所望。他说,自己的大学同班同学基本上都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有的是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公务员或事业编制,有的则是通过家庭的人脉关系轻松进了大型国企。

不少求职者感叹:出生寒门的学生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已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恢复高考以来,很多寒门学子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甚至家人的命运。那时,只要你能考取大学或者中专,毕业后就会有拥有干部身份,工作问题也不用自己操心,因为那时是国家统一分配,而且整个过程都很公开透明。有些学校甚至还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让学生挑选工作单位,不管你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你的家庭背景如何,大家机会一律平等。

可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不断出现,比如“萝卜招聘”、“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等。

所谓“萝卜招聘”,是网友对“量身定制”招聘干部的一种形象比喻,主角多为年轻的应聘干部,其父母或亲人则是有权的官员。也指为有关系的候选人量身定制的招聘条件或者职位,来达到让关系户成功应聘的目的。据《法制日报》报道,湖北省武汉市2015年事业单位招考工作进入缴费复核阶段时,有网友曝出汉口某医院招考宣传干事一职,要求“应聘者所学专业为哲学”。一个医院的宣传干事,不招新闻传播等宣传口的专业,却要限定在哲学专业,这样的招聘确实新鲜。难怪有网友质疑,这个条件是不是某位领导的“私人订制”?这个岗位是不是“萝卜招聘”?其实,有关“萝卜招聘”的报道经常会见诸各种媒体,这种现象被诟病已久,但似乎很难绝迹。

“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很典型的就业歧视。

去年10月,奔波于各种校园招聘会的张同学,好不容易“过关斩将”通过前四轮的筛选,终于入围一家知名企业的终极面试。如果他顺利通过该轮面试,将获得人生的第一个工作。面试结束后,当他暗自为面试表现高兴时,面试官的一句话让他很无奈:“他说,‘你的能力可以,但不是双985学校毕业的学生。”结果就没有了下文,张同学也因此痛失这次工作机会。

张同学本科毕业于湖南省衡阳某重点本科院校,他曾因为成绩优异还获得了该校保研的机会。可他想在更好的学校求学,便放弃保研,考入湖南某“985”知名高校读研。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社会实践也非常丰富,甚至不乏一些名企实习经历。

“我不是‘985本科学校的出身改变不了,这让人有些无奈。”张同学在求职期间经常遇到这样的门槛,他内心对此愤愤不平,“既然我能够考入‘985高校,说明我的能力不差。”对此,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非"985'高校毕业的学生,属于典型的就业歧视,违反了相关的政策规定。而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性别歧视”就更是屡见不鲜了。一些用人单位考虑到女性参加工作后都将面临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于是在招聘时,原本女性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也拒招女性。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到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有80.2%的女性认为,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招聘信息显示限男性或男性优先”、“拒不接收或不看女性简历”、“不给女性笔试、面试机会”、“不给女性复试机会”和“提高对女性的学历要求”的现象。

去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决定着收入和发展前景。所以为了一份好的工作,毕业生除了拼能力,也在寻求能力之外的帮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吴斌珍前些年参与了一项“父母的政治资本如何影响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的课题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父母的政治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存在着正向影响”。

如果将有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都归咎于“拼爹”的结果,显然有失偏颇;如果单纯地怪罪大学毕业生们眼高收低似乎也不公平。

没就业的为找不到满意工作而焦头烂额,找到工作的却又吐槽自己的职业不遂心愿。那么,好工作到底都去哪儿了?

有工作比好工作更重要

专家表示,出现如此种种的焦躁心态,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年轻人自身的原因。

从大环境上说,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进入高峰期,应届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完善等因素也加剧了这种就业矛盾。

据2014年7月份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各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15个低就业率专业榜上有名,其中既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等这两年新兴的专业,也有像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几年前被炒得火热的专业,还有广告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电子商务等看似高大上的专业。而这些专业的低就业率,不少是由于各大院校在短时间内一拥而上重复设置造成。

从年轻人自身来说,据不少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们对工作环境、氛围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看重收入、发展前景,而是更在意工作是否好玩、能不能表现自我,因而跳槽频繁,职业忠诚度不高。

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近八成受访者甘心“低就”,认为“首先是有活可干”,“找工作的态度应该是有活就干”。这或许与美国的社会传统和价值观念有一定联系。

首先,美国孩子独立意识较强。多数人从小就在外面打零工挣零花钱,大学阶段往往需要依靠教育贷款来支付高昂的学费,毕业后一般还欠着高额的教育贷款。对他们来说,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能独立养活自己,不再依靠父母,才是最重要的事。其次,在美国社会,就业往往被视为很“私人”的事,“职业有贵贱之分”的观念并不强烈。再者,美国大学生普遍都对未来有一番个性化的规划。他们并不太在意第一份工作是否理想,是否专业对口,他们的眼光更长远,想着积累经验后再谋更好的发展。有些人还想着等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后再深造,重新学个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

但在我国,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会拒绝一些机会,他们的眼睛多瞄着世界500强或其他一些大公司,而不愿意去中小企业,有的甚至宁愿在家里“啃老”,也要等到一份坐办公室的差事。有关人力资源专家提醒广大大学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必须认清现实,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中小企业事实上也是不错的选择。首先,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活力;其次,个人在中小企业能够接触到的面比大公司要广,接触核心业务的机会也更多,获得重用的可能性也更大;第三,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大公司的上下游或合作伙伴,中小企业的员工也可以通过工作途径获得进入大公司的机会;第四,从长远眼光来看,大公司都是从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如果进入一个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小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可能比在大公司更快。

对于一线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去二三线城市工作未尝不是获得更多机会的好选择。调查显示,二三线城市人才需求蓬勃,并逐渐向四线城市推进。追求好工作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盲目追求高薪低压的工作,就容易导致求职的失败。

社会在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年轻人是对社会变化最敏感的一群人,他们所忧虑和吐槽的问题,是社会、学校和就业者本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缓解就业焦虑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政府而言,应该从制度层面净化就业环境、促进就业公平;作为求职者来说,也应该转变观念,选择就业应该理性和务实。因为“有工作比好工作更重要”!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至善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