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糖尿病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2015-07-05 13:35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脂蛋白颈动脉硬化

吕 敏

南京市建邺医院 南京 21001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糖尿病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吕 敏

南京市建邺医院 南京 21001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糖尿病血脂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3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并比较2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检出率差异。结果 糖尿病组的HDL-C值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LDL-C、Apo(b)、hs-CRP、IMT显著的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G、T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79.59%(78/98),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67.33%(136/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值与HDL-C、Apo(a)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LDL-C、Apo(b)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这一因素与患者血脂指标进一步不良改变有关。

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血脂组分;颈动脉斑块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常合并血脂紊乱,极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糖尿病合并CIS的病情较为复杂,病程较长,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相关文献指出[2],血脂代谢紊乱所动脉致脂质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基础,是糖尿病合并CIS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斑块形成是其典型标志,在疾病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血脂、IMT水平分析其颈动脉斑块阳性检出率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3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龄60~88岁,平均(78.9±6.7)岁;病程3~14a,平均(7.8±3.3)a;梗死部位:基底核33例,丘脑梗死27例,腔隙性梗死22例,双侧额叶8例,双侧颞叶8例;梗死面积根据Pullicino公式进行计算(长×宽×MRI扫描阳性层数/2):小梗死(病灶面积<5cm3)28例,中梗死(病灶面积5~10cm3)47例,大梗死(病灶面积>10cm3)23例;合并高血压29例,冠心病14例,吸烟史31例。非糖尿病组202例,男120例,女82例;年龄60~90岁,平均(79.4±7.5)岁;梗死部位:基底核68例,丘脑梗死53例,腔隙性梗死49例,双侧额叶17例,双侧颞叶15例;小梗死60例,中梗死98例,大梗死44例;合并高血压61例,冠心病32例,吸烟史6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1)空腹血糖≥7.0 mmol/L;(2)随机血糖≥11.1mmol/L;(3)OGTT 2h血糖值≥11.1mmol/L;上述3点任何一点满足即可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依据参考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4],入院时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出血,脑缺性病史的患者;(2)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3)合并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患者;(4)近期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的患者。

1.2 观察指标 检测并记录2组入院时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出值差异。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判断标准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IMT<1.0mm为正常,1.0mm≤IMT<1.2mm为IMT增厚,IMT>1.2mm判断为斑块形成。

1.3 血脂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被检测者清晨空腹3mL肘静脉血,置入离心机中离心10min,提取血清,置于—20℃待检,采用比色法测定TC、TG、HDL-C、LDL-C、Apo(a)、Apo(b),其全自动生化仪为日立-7180,其试剂盒均购于我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超敏反应C蛋白(hs-CRP)进行测定,测定试剂盒由我院提供。

1.4 颈动脉IMT检测方法 采用迈瑞DC-8超声,其探头扫描频率为3.5MHz,患者取卧位,双肩垫枕,头转向对侧,探头置于患者的颈部下颌角后方,纵向检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后壁改变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割的二条平行线,其间垂直距离为IMT,其最佳数值为3次测量的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及统计在专业软件SAS9.0软件包中完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血脂、IMT等指标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组独立样本t检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脂生化指标比较 糖尿病组HDL-C值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LDL-C、Apo(a)、Apo(b)、hs-CRP、IMT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血脂生化指标比较 (±s)

表1 2组血脂生化指标比较 (±s)

组别n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98 1.74±0.92 4.82±1.15 1.02±0.11 2.58±0.76非糖尿病组202 1.58±0.78 4.57±1.39 1.17±0.12 2.31±0.84 t值糖尿病组1.569 1.542 10.429 2.692 P值0.087 0.094<0.001 0.031组别nApo(a)(g/L)Apo(b)(g/L)hs-CRP(mg/L)IMT(mm)98 1.11±0.11 1.13±0.16 12.05±4.82 1.28±0.11非糖尿病组202 1.28±0.14 1.02±0.13 9.84±3.76 1.12±0.09 t值糖尿病组10.542 6.361 4.342 13.404 P值<0.001<0.001<0.001<0.001

2.2 2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检出率比较 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79.59%,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6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检出率比较 [n(%)]

2.3 IMT值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hs-CRP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劲动脉IMT值与HDL-C、Apo(a)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与LDL-C、Apo(b)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炎症指标hs-CRP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见表3。

表3 IMT值血脂、hs-CRP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常发于中老年人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常诱发多种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糖尿病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文献指出[5],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3倍,其临床病症主要有偏瘫、失语、感觉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合并CIS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寻找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献报道[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的主要形态学变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无梗死性缺血症状之前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IMT能够较好的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预测。糖尿病合并ICS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原因可能为动脉内膜脂质沉淀,形成的硬化性斑块和局限性斑块会使动脉管变硬、增厚,复合糖与脂质不断积累,从而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中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显著的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糖尿病诱发血脂紊乱所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发展,且起到了重要作用。

载脂蛋白是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Apo(a)、Apo(b)具有运输脂类物及稳定脂蛋白的基本功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主要承载物,可介导游离胆固醇酯化,还可以介导胆固醇逆向转运,将外周细胞多余的胆固醇转运至患者肝脏HDLC内[7];ApoB除了能够稳定脂蛋白结构,还可以降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将低密度脂蛋白中含有的内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转运至肝脏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弥漫性病理过程,脂质与其他血源性物质沉积于动脉壁内,血脂异常会诱发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Apo(a)、Apo(b)进入内膜,引发巨噬细胞清除反应与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斑块[8]。临床研究显示[9],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该因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通过受损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内膜下,与蛋白聚糖类物质相结合,且被氧化成OX-LDL后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导致胆固醇积聚,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斑块的脂质核心,增加斑块脂质含量。流行病学分析得出[10],血脂紊乱的表现之一为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下降,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呈负相关性,能够带出泡沫细胞中的胆固醇转运给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导致外周血胆固醇浓度升高,诱发血管壁脂质沉积。本研究糖尿病组的HDL-C、Apo(a)值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LDL-C、Apo(b)、hs-CRP、IMT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且2组的TG、TC值无差异性,说明HDL-C、Apo(a)、Apo(b)、hs-CRP、IMT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佐证了上述分析。本研究发现,IMT值与HDL-C、Apo(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LDL-C、Apo(b)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HDL-C、Apo(a)的水平越低,LDL-C、Apo(b)水平越高,增加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加重患者病情。因此,临床通过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IMT水平差异,能够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1]。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这一因素与患者血脂指标进一步不良改变有关。

[1] 杨宝玲,张之福,陈炜.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2,18(6):37-38.

[2] 袁静,张向东.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2 426-2 430.

[3] 黄桂萍.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60-61.

[4] Mathiesen EB,Johnsen SH,Wilsgaard T,et al.Carotid plaque area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rediction of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a 10-year follow-Up of 6584men and women:the Troms study[J].Stroke,2011,42(4):972-978.

[5] Yang EY,Chambless L,Sharrett AR,et al.Carotid arterial wall characteristic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ident ischemic stroke but no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Stroke,2012,43(1):103-108.

[6] 王少颖,王青青,李净兵,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新危险因素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3):366-369.

[7] 王秋莲.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及其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

[8] 杨松,蒋颖,吴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 021-1 023.

[9] 张涛,周华东,王延江,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3):55-59.

[10] 邢建丽,刘莹,张法军,等.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月旨异常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8(4):257-259.

[11] 吴军.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6):3 439-3 440.

(收稿2015-03-08)

�图分类号】R743.33

A

1673-5110(2015)24-0050-03

猜你喜欢
脂蛋白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