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5-07-09 10:46张静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

张静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们基层干部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轮台县 农村经济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12-01

1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科技示范、蔬菜大棚、轮台白杏、田间套种、劳务输出等,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受价格影响较大,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从宏观上来看,我县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影响我县农牧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涨,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和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挤压农业效益空间。二是农业贷款机制不活,贷款额度较低,手续较为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扩大再生产。三是对农牧民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较为滞后,农牧民缺乏权威的、提前的农产品价格走势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盲目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普遍反映高效节水补助标准低,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1.2 品种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慢。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

1.3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慢,推进难度大。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情况不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没有发挥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一是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三是扶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

1.4 自然条件差,发展意识不强。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南疆耕地盐碱化情况较重,土壤贫瘠,地表植被较少,农村基础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不仅依然存在,近年来很多靠非法倒卖草场、非法开荒、上访补偿、征地补偿、涉铁路补偿等发家致富的情况发生,懒人可以拿低保等思想使农村“等、靠、要”思想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缺乏,严重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1.5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走制度保障之路。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养殖合作社发展模式,引导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规范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业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强农业技术、质量安全、农业机械、信息与物流等建设,增加投入,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业给予大力支持。

2.2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必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速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效益。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流转成连片集中种植,给防虫治病、机械操作带来方便,达到土地流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土地成片流转后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使用大量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作业,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达到省工节本的效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土地规模经营可以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3 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

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4 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走和谐发展之路。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5 增加农业投入,走科技兴农之路。

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适当的增加农业的投入,扶持典型户,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的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总之,农业做为天生的弱势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合理调节农业与市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在巩固提高方面,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合作社、规模化建设,从而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德敏. 构建我国开鲁县农村发展框架的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2]马永年.环县农村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5,10:8-11.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制约因素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