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5-07-09 10:46刘术波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褐斑病根腐病抗病性

刘术波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73-01

前言:大豆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另外,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当中对于病虫害的发现以及防治十分重要的,本文我们将主要针对黑龙江地区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大豆种植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受到多种病菌的侵染,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以下我们选择了几种大豆种植过程当中最为常见的几种病害,根据其的主要症状以及发病原因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大豆发病率,减少降低产量的可能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 大豆根腐病

1.1 病原体及其主要症状

大豆根腐病,顾名思义是病原体作用在植株的根部所产生的病症。其主要是由以腐霉菌为主的多种真菌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初期,从植株的外部表现上我们就可以观察出是否患病。初期的症状主要为:植株表面显现一些斑点,多为长条形等一些不规则的形状。而在发病后期会出现植株的根须脱落,甚至导致秃根现象的产生,致使植物的死亡,严重影响植物的产量,十分不利于大豆种植业的发展。

1.2 发生原因

近年来,随着各个行业特别是黑龙江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耕地的面积逐年减小。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是势在必行的。正是由于土地的种植次数不断增加,土壤当中的病原体逐年积累,导致植物爆发根腐病的几率愈来愈大,同时也加重了根腐病的病情。另外,当地的土壤多属于黑土,比较肥沃,土质比较黏,土壤的透气性差,为腐霉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其次,由于黑龙江地区的气温常年较低,导致土壤的温度也低于别的地区。而致病的真菌可以很好的适应低温。因此大豆根腐病是当地所主要防治的大豆病害。

1.3 病害防治技术

首先,针对由于复种指数过高而导致的土壤中病菌积累的现状,我们应尽可能的降低土壤的复种指数,对部分地区的土地实行轮作的方法。另外,定期的翻动土壤,增加土壤当中的空气流动,降低真菌的存活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棚内种植的方法,提高土壤的温度,改变真菌的生活条件。这些方法都可以很有效的防止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另外,若大豆疑似出现相应的症状,应及时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防治大豆根腐病最好的药物方法则是:在大豆进行播种之前,用多福混剂等药物拌种,或采用相关药剂的种衣进行包种,从根源上杀死病菌,降低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概率。

2 大豆花叶病毒病

2.1 病原体及其主要病症

大豆花叶病毒病主要是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是携带在大豆种子当中进行传播的。另外,以植物叶片为食的蚜虫也是大豆花叶病毒的主要传播介质。对于其病症主要分为两个重要时期:轻花叶型时期和重花叶型时期。轻花叶型时期的主要表现与根腐病前期的表现性状相似,叶片上会呈现出不同深浅的斑点。而在重花叶型时期,叶片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叶脉发生变色以及弯曲,重者则会叶脉断裂,从而导致植株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2.2 发生原因

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严重,导致了极端天气频繁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极易导致蚜虫灾害的爆发,从而增加了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加大了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常年来受到病菌的侵袭,大豆的抗病性也在逐渐的下降,导致了各种病菌在打动种子内不断积累,使花叶病毒病不断加重。

2.3 病害防治技术

首先,在大豆种子选择的方面,我们需要进行仔细的筛选,选择不携带病毒或抗病性比较强的大豆种子进行播种,可以大大降低花叶病毒病发生的概率。另外,控制花叶病毒传播的重点在于减少蚜虫的数量。我们可以采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乳液等杀虫剂来控制蚜虫的数量,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如若发现种植区域内有大豆感染相关病毒,要及时对区域进行隔离。对于病毒感染比较严重的地区,我们可以喷洒7.5%克毒灵水剂500溶液来杀死病毒,控制大豆植株的病情。

3 大豆褐斑病

3.1 病原体及其主要病状

大豆褐斑病主要由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主要寄生在有损伤的植株上,在度过冬天之后则进行传播。此病菌主要是通过风雨来传播,传播后寄生在植株的表层,在温度以及湿度都适宜的情况下则会导致病毒的爆发。主要病症是植株叶片上呈现出黑色或灰色的不规则斑点,染病后期则会导致整个叶片枯黄,甚至导致叶片脱落,十分不利于大豆植株的生长,严重降低了大豆的生产量。

3.2 发生原因

不同大豆品种对于球壳孢菌有着不同的抗病性,对于抗病性较低的大豆植株则是极易引发褐斑病的发生。另外,褐斑病病菌对于温度的适应性比较强,在常温下都可以导致褐斑病的发生。

3.3 病害防治技术

首先,与所有病菌防治方法相同,我们要选用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来种植。其次,在一季的大豆收割以后,我们要及时清理土地中残留的植株,防止病菌在植株上的寄生。必要的时候要对土地进行深翻,减少土壤中的病原体。在植株感染病毒之后,我们也可以采用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溶液等来杀死褐斑病病菌,保护大豆植株,防止大豆产量降低。

4 总结

本文我们主要介绍了几种大豆的常见病害,并简单阐述了病害相关的症状以及其发生的原因,最后根据每个病症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防止措施。通过文章,希望给相关的农业工作者一些建议,在大豆种植的过程当中能够及时防治大豆病害,防止大豆产量的降低,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秀云.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2013,03:10-11.

[2]马成云,于永梅,马淑梅.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8,01:43-45.

[3]张玉梅.商丘市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28-129.

猜你喜欢
褐斑病根腐病抗病性
不同药剂对青稞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分析苹果褐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蚯蚓粪有机肥的制备及其对不同蔬菜产量和抗病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