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探讨

2015-07-09 10:46王静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光灯玉米螟成虫

王静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89-01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玉米,也危害高梁、谷子、棉、麻、豆类、甘薯、甜菜、番茄、辣椒、小麦等多种植物。近些年,由于小麦、玉米秸秆完全还田,玉米螟越冬基数逐年增加,致使玉米螟为害面积和造成的产量损失逐年上升,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部分受害的玉米粒商品价值也降低。为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笔者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和该虫发生危害特点与综合防治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

玉米螟危害玉米时。除根部很少外其它各部均有危害,初孵幼虫群集心叶啃食叶肉,玉米苗期受害,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危害较轻时叶片展开呈现横排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生长中后期受害,茎被蛀,导致养分与水分的运输遇到阻碍,在风中易被吹折。抽雄穗时期受害,则不能开花结果,大多呈黄白色,甚至枯死;受害在雄穗抽出后,会致使上部分呈枯白状,中部易折断,而影响授粉。受害在雌穗结果前,则不会接触果实;受害在结果实后,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温度达到16~30℃或者是多雨季节非常适宜于玉米螟的大量生存;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玉米螟的存活率明显降低;产卵和低龄幼虫期,大的暴风暴雨可使卵和低龄幼虫大批死亡。

2 玉米螟发生的规律及生活习性

发生规律 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玉米秆、根茬、果穗中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羽化产卵在小麦田和春玉米田,6月中旬为为第一代成虫和第二代卵盛期。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和第三代卵盛期,8月上中旬为第三代成虫和第四代卵盛期,有世代重叠现象。9月下旬开始越冬。在许昌严重为害玉米,被害株率达50%~90%。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躲在作物或杂草丛内,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羽化后当天交配、1~2天后产卵。通常选择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的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00~700粒,卵期3~5天。孵出幼虫后,幼虫最先是聚在一起取食卵壳,然后爬行于植株的幼嫩部分,进行危害。刚孵出的幼虫,通过吐丝下垂,借助风力迁移,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残害的嫩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被玉米螟残害的叶片,会使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的光合效率降低;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幼虫期20~30天,老熟后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4~10天。

3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防治玉米螟危害应采用田内田外结合,越冬与生长期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配合化学防治,重点抓好6月中旬和7月中旬的防治工作。

3.1 还田期:白僵菌大田撒施 每亩用每克含孢子50~100亿的白僵菌粉1-2公斤兑水喷在还田秸秆上。

3.2 5月上旬:第一代玉米螟发生期,在搞好小麦田虫害防治的同时对地头、沟渠内的杂草进行化学处理,减少虫源。

3.3 6月中旬:玉米苗期全田喷施可用25%灭幼脲40~50克(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或阿维菌素)20克兼治蓟马和灰飞虱。

3.4 7月中旬: 1)每亩喷施苏云金杆菌100~150克+2.5%溴氰菊酯30~50克喷雾。2)亩喷洒25%灭幼脲50克。3)0.1%功夫颗粒剂1.5公斤或1%对硫磷颗粒剂4~5公斤。4)用青虫菌粉0.5千克拌细土100千克,点施在心叶上,每667平方米用菌土2.5~3.5千克;5)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667平方米放1~2万头。注:苏云金杆菌不能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使用。

3.5 种子选择:浚单20、郑单958、蠡玉16、登海605。

3.6 黑光灯诱蛾:6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每晚开灯3~5小时。

3.7 性诱剂:1、赤眼蜂:属于卵寄生蜂。主要防治玉米螟的第二、三代对植株的危害,优点是这种试剂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但是这需要较强的技术,而且对气候及玉米螟发生的预测方面要求也很高。放蜂时间:要根据害虫情况而定,一般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往后推11天左右,共释放两次。放蜂量:每亩1.5万头,第一次释放0.7万头,第二次释放0.8万头。放蜂方法: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针线或其他的东西别在圆筒内即可。2、黑光灯:是一种较新的物理防治措施,其理论依据是玉米螟的成虫趋光性强的特点,宜在非雨天和无风或微风天使用。3、性诱剂(直接购买)扰乱成虫交尾产卵,降低产卵量。赤眼蜂、黑光灯、性诱剂三种方法适用种粮大户的大面积防治。

玉米授粉后田间防治因用药方式费工费时、对人身安全较低和田间高温中暑性增加,因此不建议人工用药防治。目前,在大面积防治玉米螟方面,在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玉米螟防治的科学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也要严格按技术要求实施和注意人身安全(用药和天气)。

猜你喜欢
光灯玉米螟成虫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JJRC H47 ELFIE航拍无人机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上帝说要有光
“隆达”主推LED系列灯具
兴城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