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向田邦子作品中的家庭形象

2015-07-12 08:34何俊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00024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女儿家庭母亲

何俊青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0024)

论向田邦子作品中的家庭形象

何俊青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0024)

向田邦子从小在日本全国各地屡次迁居中成长,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让她更加珍惜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家人。纵观向田邦子的作品,几乎无一不是在描写家庭,“家庭”是其写作的源泉和根本所在。本文通过分析向田邦子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把握其笔下的家庭形象,试探索其作品经久不衰的奥秘。

家父长制;父权丧失;贤妻良母;家长意识

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编剧、随笔家、小说家。早年,邦子写下了大量的电视和广播剧本。1975,以随笔作品《父亲的道歉信》为契机,其剧本创作风格由描写家庭的温暖转为探讨家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代表作品有《宛如阿修罗》《阿吽》等。晚年,邦子开始了小说创作。1980年,《回忆,扑克牌》中的三个短篇荣获日本第83次直木奖。次年,邦子因空难丧生。至今,其作品依然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邦子其人也成了众多读者缅怀和憧憬的对象。

本文通过分析向田邦子作品中出场次数较多的父亲、母亲和女儿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试把握其笔下的家庭形象,探索其作品永不褪色的魅力所在。

一、父亲——从家父长制到父权丧失

邦子终身未婚,父亲可以说是其一生中陪伴她时间最长,对她影响最大的异性。在其剧作和小说中,随处可见“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而对于这一形象的描写,也明显多于家庭中的其他人物。

邦子笔下的父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以《寺内贯太郎一家》为代表的前期作品,多描写的是昭和时代家父长制下,表面上顽固、易怒,而内心却充满对子女的爱,热爱家庭的父亲形象。《寺内贯太郎一家》中的女儿静江小的时候,在父亲开的石材店玩耍时,脚被石头砸中,从此落下残疾。贯太郎一直把这件事归咎于自己,出于自责,他对女儿的结婚对象持谨慎态度。而女儿带回家的却是一个离过一次婚,且带着孩子的销售员。贯太郎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甚至打了女儿的耳光。然而,他的暴躁完全都是出自对女儿的爱,希望女儿找到一个可以幸福一生的结婚对象。在随笔《无字的明信片》中,父亲把三妹和子送到甲府。临走前,父亲交代给几乎还不认字的和子,如果在甲府平安,就在已经写好寄信地址的明信片上画上大大的圈,寄到家里。第一周,明信片上是一个大大的圈,后来,圆圈越来越小,最终连明信片都没有了。后来,当患病的妹妹回家时,“正端坐在茶房独自饮茶的父亲赤着脚奔了出去,一把把三妹抢到怀里,搂着她瘦削的肩膀哭得一塌糊涂”。

表面上暴躁、威严,一副家长作风,实则温柔和蔼,充满了对家人无微不至的爱。这样的父亲形象正是以向田邦子的父亲为原型的。以父亲为中心,展现大家庭中的喜怒哀乐,让面临家庭不断解体危机的人们看到了传统大家庭的温暖。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增长达到顶峰。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小家庭”进一步取代传统大家庭,家庭内部问题凸显,并逐渐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1975年,向田邦子罹患乳腺癌,死亡的威胁使其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将目光转向不断解体的家庭,揭露家庭内部成员的“秘密”“污点”。在其后期的作品中,家庭中的父亲几乎都有出轨行为,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或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或感到压抑,只能在另外一个家庭中寻找心灵的慰藉,父权在原有家庭中逐渐丧失。《冬天的运动会》里,菊男与家人的关系恶劣,把一对经营鞋店的十分投缘的津田夫妇视为父母。而菊男的祖父健吉与一名比他小30岁的女子过着半同居的生活,菊男的父亲辽介则把他亡友的儿子看成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祖孙三代各自有着一个“虚拟家庭“,并享受着其中的家庭温暖,而原有家庭几近解体,名存实亡。《宛如阿修罗》围绕70岁的老父出轨一事,描写了四个女儿各自家庭中的种种无奈。此外,短篇小说《慢坡》中的庄治、《花的名字》里的松男都在家庭之外找到了自己精神寄托。然而,读了向田邦子的生平便可以发现,向田邦子后期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也可以在其父向田敏雄身上找到原型。邦子的三妹向田和子在《向田邦子的情书》一书中透露,父亲向田敏雄曾在邦子二十四、五岁时出过轨,给母亲和儿女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

向田邦子后期作品正是通过反复地描写“出轨的父亲”这一形象,反映和追问昭和后期日本社会出现的父权丧失和家庭不断解体的社会现实。

二、母亲——贤妻良母

向田邦子笔下的母亲形象多为日本传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为了家庭,甘愿付出自己的一生。哪怕遭遇丈夫出轨,也绝不会丈夫争吵,与丈夫的情人理论,而是将自己的愤怒隐藏在内心。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宛如阿修罗》中的母亲富士这一人物形象。《宛如阿修罗》中,四个女儿为了不让母亲得知父亲出轨一事而伤心,瞒着母亲采取种种措施让父亲回归家庭。然而,母亲其实早就得知丈夫出轨,她将悲伤隐藏在内心,继续操持家务。直到最后,忍耐到极点的她一个人去了情人的公寓。然而,隐忍的性格使其克制住自己的愤怒,并没有冲进丈夫情人的房间,只是在公寓门口茫然地站着。而这一情景正好被二女儿卷子看到,富士感到又悲伤又羞愧,倒在地上,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对比自传式作品《父亲的道歉信》我们会发现,母亲富士这一形象正是以邦子的母亲为原型的,《寺内贯太郎一家》中的里子也是如此,而《家族热》中的恒子则是对邦子母亲形象的反转。可以说,向田邦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大多是其母亲的分身。

三、女儿——家长意识

向田邦子作品中担任主人公的女儿们多具有“家长意识”,相比其他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家时,他们甚至能够发挥家长的作用。《核桃里的房间》的女主人公桃子是一名大龄未婚女,三年前父亲离家出走后,桃子成了家中的顶梁柱,拼命工作挣钱养家,做着本该父亲做的事。《宛如阿修罗》中的二女儿卷子在四个女儿中也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尤其在处理父亲出轨一事时,卷子成了家长般的存在。《父亲的道歉信》中,作者记述了曾代替父亲为家人买圣诞节蛋糕的故事。结合向田邦子的生平,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桃子还是卷子,实际是以同为长女的邦子自己为原型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向田邦子笔下的家庭人物形象主要是以自己的家庭为原型,并利用置换、反转等写作方法进行了再创造,从而扩大了写作空间,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而其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她笔下的家庭是真实,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其后期作品中涉及的家庭和社会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因而至今为止依然人气不减,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1]向田邦子.父亲的道歉信[M].文势春秋,1981.

[2]平原日出夫.向田邦子的心和工作 [M].小学馆,1993.

[3]向田邦子.向田邦子剧本集Ⅱ宛如阿修罗[M].岩波书店, 2009.

猜你喜欢
女儿家庭母亲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