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木雕之乡石市乡个案谈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

2015-07-12 08:34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42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竹刻木雕

侯 乾 路 园 李 强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421000)

以竹木雕之乡石市乡个案谈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

侯 乾 路 园 李 强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421000)

近年来,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日渐重视,许多“民间艺术之乡”被挖掘。课题组对衡阳市石市乡的竹木雕刻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采访了当地文化馆、群众、手艺人等获得第一手资料,对石市乡竹木雕发展的历史、艺术流派、艺术价值与特征以及保护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衡阳市石市乡民间艺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民间艺术总的保护与发展现状,继而阐述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如何更好传承发展民间艺术的观点。

石市乡;民间艺术;保护现状;发展

本文为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衡阳市石市乡竹木雕口述史研究》研究成果

一、衡阳市石市乡竹木雕艺术发展历史及流派

石市乡地处湖南省衡阳县东北部,山高林密,盛产楠竹,为竹木雕工艺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宜耕田亩甚少,丁壮多富余,事雕者众1”。史料记载,石市乡竹木雕工艺始于秦朝以前,发展到汉代便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与影响力,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浮雕龙纹髹彩漆竹雕器物,上面的图案就用到了浮雕与透雕,已经具有装饰的意义。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已知的最早的竹刻艺术品。清代著名学者刘梅林在《翠竹斋得月楼民间通俗史话》中有:“余旅居长沙,得一史料,始知昔长沙王府镌木家童,衡阳西乡杨姓人也2”。金溪杨氏族谱中有记载,其中“杨姓人”即杨慎之,事雕刻,自祖上便在长沙从事雕刻。因此,目前长沙马王堆的竹刻为衡阳石市乡艺人作品无疑。魏晋南北朝诗人江淹有云:“涉足潇湘外,雕琢秦岭木,借问何处士,自谓九峰客3”,据此可推测当时的石市乡竹刻艺人已走出深山到外地谋生了。到了唐宋更是延续着发展,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有载:“王倚家藏竹笔管,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觉。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4”。从“人马毛发”可窥得雕刻艺人的技术已经是非常精湛,“亭台远水”则表明了已经有山水画题材入刻;所谓“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指的是用留青刻法凸出青筠刚开始难以辨出。竹木雕工艺的发展与从事这方面人员的多少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个时期从事竹雕者已多如牛毛。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明代是顶峰时期,金西厓先生在《竹刻小言》写到“竹刻之形成专门艺术,约当明代中叶5”,所谓“渊源风貌,自不能脱离其时代6”。在其他官用工艺的影响下石市乡的竹木雕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两代“石市乡从艺人数之多、创作内容之丰富、形式品类之多样、艺术成就之高,现已无法估量7”。由于南方气候湿润不适合竹刻器物的保存,又石市乡艺人作品极少镌名,故目前能见到的文献与器物极少。清末乱世,所谓“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在生灵涂炭的年代里竹刻艺术品贱如在草芥,本来就流传不多的竹刻艺术品愈加稀少。近代“文革十年期间祖上竹木雕工艺列入四旧,一个不落的烧掉,从艺者成为批斗对象,不少雕刻者没跨过这道坎,石市乡竹刻工艺濒临失传”。这是石市乡“梁派”雕刻继承人梁丰助老人的回忆。

石市竹刻可考究为两大派,即“梁派”与“刘派”。由于技艺是父子口头相传或师徒传授,缺乏文献史料所以派别难追溯渊源。但从作品上可辨别,“梁派”风格强劲爽利,多做大圆雕佛像,讲究精打细磨,刻画详略分明;“刘派”风格婉约小巧,以花草、走兽、虫鱼题材为多,器物刻画严谨。

“梁派”,刀法多为圆雕、高浮雕、透雕,兼有留青、翻黄等,题材大多来自佛教文化与山海经故事等,作品以圆雕人物居多。现在“梁派”当代代表人为梁丰助,十岁左右便开始从父学艺,代表作《寿星》以圆雕刻出,刀法娴熟,其貌如满月,笑容可掬。

“刘派”,刻法以圆雕、镂空雕见长,取材于花草、走兽、虫鱼等生活场景、楚巫文化、老庄、佛教故事。当代代表人为老艺人刘旦民、刘喜玉,代表作《牧童放牛》构思精巧,刀法细腻,形态逼真,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由于农村对民间艺术的不重视与继承者未得到真传,导致“刘派”绝技未得到有序传承,实是一大遗憾。

二、石市乡民间艺术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对民间艺术之乡石市乡的保护只停留在鼓励发

展,重视程度不够

2008年石市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997年评为湖南省竹木雕艺术之乡,2009年,石市乡竹木雕入选衡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国家开始对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国家出台的政策确实给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们带来了福音,但是我们的祖国目前城乡差距大,民间艺人生活的环境与经济状况良莠不齐,又由于经费的有限,在扶持上很难做到公平。石市乡在古代“事雕者如过江之鲫”,而现在真正事雕为生者数量以大不如从前,在这个以市场经济当道的社会形态里,大多也是为生活所迫,乡里丁壮不是下海就是北上,能踏踏实实留在村里刻竹的就少见了,毕竟国家扶持的民间艺人十分有限,而且年轻人手艺不精也难以成为扶持对象。石市乡目前最具代表的艺人还属梁丰助,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南岳区丰助工艺美术培训中心”“南岳丰助工艺美术研究所”但是“培训学校”门可罗雀,据他介绍“以前招到过学员,但是大都是农村没上过几年学的青年,或打工无果回乡学艺的,大学生更不会来他这里学习了。很难找到得意门生,近几年把自己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跟着学竹刻,也算是把自己这门祖传手艺传下去。所谓‘研究所’其实也只有自己这个‘光杆司令’罢了”。

2.石市乡竹木雕资源的开发不够,对已开发的资源也很少专门的研究人员去做进一步的研究,且研究方法老套

第一,研究基层民间艺术的专业人员缺乏,石市乡虽然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但由于地区偏僻、环境艰苦,故来此做“苦行僧”的人寥寥无几。

第二,研究方法亟须创新改进,研究者在研究对象时用的办法基本上是老套陈规,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即使研究者再多也只是所谓的“良性循环”。

3.石市乡竹雕工艺发展道路单一,群众参与度低

艺人雕刻的竹雕工艺或是用于拍卖收藏或用于馈赠,人们群众几乎没有参与的机会。从我们研究小组在石市乡走访调查的视频可以看出石市乡处于偏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当地民众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是民间艺术之乡,竹雕在他们的脑海里似乎是遥远的记忆。在民众眼里“工艺艺术家”这几个字眼非常陌生,对雕刻的手艺人似乎很少有了解,话语中也没有透露出对手艺人的尊重,都以“竹匠人”“木匠人”称之。

4.石市乡同乡艺人迁走于全国各地,同行交流减少

石市乡竹雕手艺人大都在发达的市区或旅游区发展,梁丰助老艺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迁往南岳景区附近,在南岳安家落户,后辈的年轻人以很少回乡。而“民间文学艺术是指社会群体集体创作,或传统中具有传统技艺、反映该群体传统特征的个人创作并被群体认可由该群体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的体现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环境地貌、心理特征的文学和艺术形式8”。这种现状导致民间艺人放弃了与“群体”之间交流而“闭关修炼”。将不利于竹雕艺术的发展。

5.法律法制在对民间艺术、艺人的保护方面未起到明显作用

第一,民间艺术保护法长期未得到完善,2001年10月27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章第六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9”,当然《著作权法》中也有所提及,但是只涉及到对口头文学的保护。对于缺漏,国务院在这方面迟迟未有“另行规定”。其中也有很多客观原因,例如“保护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界定,由于民间文化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各国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国家利益的分歧,目前对民间文学艺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10”。近些年国家频繁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法律机制的缺陷。

第二,艺人文化水平较低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导致面临侵权行为还全然不知。石市乡艺人被侵权就有发生过,据老艺人口述,有次作品被某记者拍摄后未经著作艺人许可印上刊物公开发行,无独有偶老艺人还买到了这本印有自己作品的杂志,老艺人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作为了本人炫耀的资本,实则让人汗颜。

6.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是社会的事,更是民间艺人的事,在如此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下,石市乡民间艺人却有人因为生活压力、作品短时间未被认可难以发表未把握住机会,放弃对民间艺术的继承,转投他业;还有一类急功近利的干脆发展机械雕镂;诸如上述两类人眼光放的不够长远,亦将自食苦果。

三、以小见大,通过对石市乡保护、发展现状的思考,分析如何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1.利用口述史研究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

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并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在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现代口述史创始人是美国艾伦芮文斯,在国外,非常重视用口述史这种方法来记录艺术史,特别是用来抢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市乡自古有雕刻之乡的美誉,但是有记录的文献相当少,在我国现有的艺术文献基本记载的是主流艺术,对民间艺术的调查、研究甚少。这是民间艺术的研究者面临的窘境。当然这也有原因:我国民间艺术浩如烟海,界限模糊,难以裁定;散落于民间口头相传,且各地方言不通;传承人文化水平偏低甚者不识文字也常见。诸如上述原因,口述史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契机。笔者尝试了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对石市乡民间艺术竹木雕传承艺人进行了两天的“访谈”,两天时间完成了曹辛穗先生在《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一文中提到的“五传(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11”具体的历史客体任务。原滋原味的记录了石市乡竹木雕艺术的相关资料,内容的丰富、全面性是文献资料所不能比拟的;在“高科技”的保存下即使在几百年以后的石市乡竹木雕继承人也可以一睹“老祖师爷”的当年的绝技。试想下如果当年敦煌艺术创作过程与创作艺人的创作心能以“音”“像”的方式传达给今人,那世界可能将是另外一番景象……那种感觉恐怕不是我们今天的人所能体会的。我国口述史研究是20世纪中叶从国外引进。目前大都只用于史学研究,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处于初级阶段,民间艺术方面的口述史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民间艺术是在野艺术,散落在民间,大多是口头相传,人存艺存,人亡艺失,生命力十分“脆弱”,所谓“大家不世出”,一名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一旦去世,留给后世的最多是有限的作品与记忆;如果用影音的方式把其技艺、创作状态等因素“留”在凝聚时光的“现代载体”中,那种保护作用是永久性的。其次为这方面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直观的原始资料,减少了传承人的应酬而跟利于民间艺人的创作。

2.加强民间艺术与主流艺术的交流来促进发展

我国的主流艺术与民间艺术很少有交集,但是其渊源、文化、思想一脉相承。石市乡的艺人大都不通绘画与书法,传统文化上的修养上不足,又与主流艺术交流少,导致其题材不系统无新意而一直处于裹足不前的状态。我国竹刻虽历史悠久,但为什么到明代竹刻才形成专门艺术?原因就是明代的民间竹刻艺术与主流艺术“碰撞出了火花”。明有“松邻工行草图绘,深于篆学印章,并精雕镂12”;《南村随笔》有云:“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喜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致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13”。清有周芷岩“幼曾问业于王石谷,得其指授,仿黄鹤山樵最工。少以刻竹名,后专精绘事,遂不苟作14”。王石谷是清代主流画坛的领袖人物,而芷岩本“少以刻竹名”于世,后

“问业于王石谷”研习绘画,这也堪称民间艺术与主流艺术交流之典范,才有“至芷岩乃一变前法,以南宗入竹刻15”得以开宗立派,对后世竹刻影响深远。由此可见,民间艺术与主流艺术的交流对两者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仅民间艺术与主流艺术要存在交流,不同地区的各种民间艺术也应互相交流。

3.各级政府的政策应将保护与发展民间艺术列入政府工作日程,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方面投入才能更好地保护民间艺术

政策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是起主导作用的,政策的落实是关键的一环,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基层的执行者尽力尽职的层层推进,要把政策落实到传承人的个人身上,但是又不能在扶持力度上有所偏颇;以人为本就是“艺人为本”,以石市乡竹雕艺人为例,政府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活动与群众推荐等办法选出传承人代表,但对未选上的艺人的心里会产生消极的因素,保护民间艺术就是让这些手工艺人在经济相对宽裕的情况下,好好把传统技艺学好然后发展并完整的传到下一代。要尊重民间艺人,形象的说要像对待“大熊猫”一样去对待这些传承人,而不能够只保护一两只比较有实力的“熊猫”那本来实力偏弱的“熊猫”恐怕就难以存活。其次民间艺人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而“有时候可能利用一些其它手段,往往是一种政府行为,给民间艺人封个号……其目的肯定是想拿这个头衔,来换民间艺人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6”。某些这方面的主管部门应该要树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存有私心的用权利与作品交换的来“保护发展民间艺术”,终将会带来民间艺术的恶果。

与时俱进指的就是政策要随时代而变化,不能一个政策到底。在这个讯息万变高节奏的时代,事务的发展速度飞快,一定要不断调整政策,以石市乡为例,南岳区丰助工艺美术培训中心是在政策的支持成立的,刚开始确实起到了作用,有些许学员慕名而来,对竹木雕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社会的浮躁,机械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劳动速率,又随着人民币的贬值,人们对金钱愈加敏感,大家都现实的活在当下,愿意来此培训“修炼”几年的人越来越少,到现在培训中心以空巢许久,而政策依旧没有为此做出调整,只靠传承艺人“拿着老政策”去应对时代的变化,那是走不长远的,毕竟手艺人缺乏商业头脑。

因地制宜是应对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众多的良方,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出台能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花架子”是无济于事的。石市乡是农业乡村,毗邻风景旅游区南岳,受佛、道思想文化影响深,民间艺人移居于全国各地,靠搞民间艺术活动来看获奖证书来评定民间艺术传承人是远远不够,应深入群众,基层调研,从全面评估,选出当地人们认可的传承人才能把保护与发展做好。

4.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要接地气,提高群众参与度,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以石市乡为例,石市乡作为国家标榜的民间艺术之乡,但是乡里群众对此事知之甚少,只有县文化馆才有相关资料,群众感觉在此“游戏之外”只有政府与艺人们在“玩”,这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发展民间艺术不仅需要工艺品满足市场需求,还要一批懂得欣赏民间艺术的群众。毕竟群众才是最大的市场。利用民间艺术现有的资源与发展态势,开展门槛相对低、群众能参与的艺术节,建设免费型乡村博物馆,低价出售实用性物件,让群众群众欣赏民间艺术之美、体验民间艺术之价值的同时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出优良的环境。

5.完善民间艺术方面的法律保护,用法律的形式来约束监督政府与人民群众对民间艺术的行为

第一,各级政府要像关注社会经济立法的重视程度来对待民间艺术保护的立法,对民间艺术立法要有明确的日程计划与办法,法律在此方面的保护程序“仍然是对人的尊重,对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创作者的尊重17”。

第二,通过媒体、艺术活动、交流会、坐谈会、民间协会组织向民间艺人普及法律知识,让艺人知法、守法、懂法。

6.民间艺人自救也是保护与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一环

例如石市乡民间艺术传承人一生从事竹木雕行业,生活富足;其次积极参与民间协会组织和各种交流会;再者其坚持终身学习对新鲜事物敏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终成“工艺美术大师”偶尔应邀去工艺美术学校讲课。总之,作为现代民间艺人知识与见识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一,民间艺人都应该相信民间艺术发展的未来,抵制外来诱惑,坚持传承传统技艺,减少机械制作。

第二,不做民间艺术“活化石”,学习先进文化、法律知识,接受外来文化、信息影响。

第三,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适当自我营销,多参与民间艺术方面的博览会、赛事、民间协会进行交流,市场方面也可以寻求政府帮助。第四、在选择传承弟子应慎重,文化程度较高、艺术觉悟较高、勤奋努力、有耐力能吃苦能坚持并且可以为民间艺术付出一生的便是托付之材。

四、结语

湖湘竹资源丰富竹木雕刻艺术源远流长,而衡阳石市乡作为湖湘竹木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才形成了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本文以文献资料、民间艺术之乡实地考察的影音资料为据,从石市乡民间艺术的现状分析和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两个大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具体从历史发展传承、流派、现状、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市乡保护与发展现状的分析,蓦然回首历史长河,发现竹刻艺术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在封建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形态里,民间艺术可以自发的兴盛,如今在开放的工业文明社会里难以“适应”,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丢失,民族精神文明面临断层的危险,故本文为民间艺术“呐喊”,希望能抛砖引玉,使社会重视民间艺术,为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出谋划策”。

注释:

1.引自衡阳县志.

2.7.梁丽娟.石市雕韵[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0(12):126-129.

3.龙全,颜新元.湖湘木雕[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295.

4.5.6.12.13.14.15.王世襄.竹刻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

8.10.刘筠筠.民间文学艺术的立法探究与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39.

9.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1.曹辛穗.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J].中国科技史料,2002(23):335-342.

16.赵龙.民间艺术概论[M].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31.

17赵龙.民间艺术概论[M].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33.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竹刻木雕
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民间艺人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木雕鱼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