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博物馆的社会化变革

2015-07-12 08:34周海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20024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社会化文化产业

周海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200240)

樊 宇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400715)

论上海博物馆的社会化变革

周海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200240)

樊 宇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4007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原有的计划体制弊病逐渐凸显出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变革。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的调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参考。

博物馆;社会化变革;文化产品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博物馆界一直未能认清文化产品的价值,错误地认为博物馆与市场泾渭分明,从而导致中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竞争力不强,中华文明未能充分体现。相比较而言,国外博物馆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引入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它们同样保持非营利公益事业的机构性质,但又多渠道地开发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以企业运行模式进行运营,所得收益又回馈于博物馆自身软硬件建设上,形成良性循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博物馆也开始将市场营销理念与文化产品开发相结合,走在前列的就是上海博物馆。

二、上海博物馆社会化变革情况概述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新馆创建于1993年,与1996年10月全面建成开放,早在博物馆建成之日,上海博物馆便成立了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该公司为独立法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历经十余年发展,其文化商品达2万多种,其中自主开发设计文化产品种类达400余种。2005年,该公司在上海时尚文化地标“新天地”太仓路开设精品分店,成为周边高级白领消费之时尚首选。2009年,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成为大英博物馆长期供货合作伙伴。

三、上海博物馆社会化变革成功的原因分析

1.政策环境是变革成功的首要因素

自从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在我国真正获得合法身份以来,其与“文化事业”界限的纷争从未停歇,很多学者坚持认为文化事业单位应保持其公益属性不动摇,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诚如《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所提,“非公有资本不得进入国有文博物馆”。然而我国博物馆研究者急切将文化产品开发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上,中国博物馆学会提出要“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各级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应将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纳入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在去年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政府终于提出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化发展”。由此可见,长期的计划体制弊端严重干扰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得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整体缓慢。

在如此大背景下,作为东部一线城市的上海,早在1995年颁布的《上海市文物市场管理办法》中就明确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销售作出规定,初步规范了博物馆文化产品销售的渠道并肯定了其合法性。2001年颁布的《上海市文物经营管理办法》等文化产业政策为上海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和市场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2005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博物馆管理办法》,以立法的形式充分肯定了博物馆文化产品在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地位,并提出:“博物馆需要而且必须依靠必要的有偿性服务的手段,创新运行机制,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以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环境是变革成功的必备因素

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多为考古、文物及展陈等专门人员,缺少营销、工业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这是制约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又一重要原因,导致文化产品种类单一、缺乏特色。再加上传统计划体制思想浓重,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工作定位不清,对文化产品社会及市场价值定位不清等原因,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和销售方面很难上档次、上规模。

我国物质文化资源存在“西多东少”的局面,而人才技术资源存在“东多西少”的局面,大部分设计和创意高级人才普遍向往东部城市,而上海则成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首选。在此背景下,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依据自身区位优势,广纳人才,严格筛选、考核、录用合格人员上岗,通过培训文博知识、营销理念、商务英语和专业操作等来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文化产品设计、开发、销售等环节独立团队,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而创意是头脑风暴的产物,上海博物馆由此形成了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搭建平台,为博物馆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文化环境是变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思想封闭以及落后的教育使得我国国民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人民一样从小就到博物馆接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因此难以养成带纪念品回家的消费习惯,甚至有人宁可将钱花在电影和KTV包厢里也不愿意花在博物馆里。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文化消费调研报告》显示,艺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消费率几乎为零,这种结果可能由年龄、学历以及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因素决定。

上海作为我国一线城市,无论经济、科技还是居民文化素质,在全国居领先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市民文化消费也逐年增长,2011年上海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已达14.9%,仅次于食品消费和交通通信支出。与全国文化消费大背景相同,上海市市民对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展览馆(包含博物馆)和公共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率较低,但对于文化展览场馆(包含博物馆)的使用比例仍可达到42.7%[8]。

[1]陈继东.试论博物馆的社会化改革[J].中国博物馆,2002(3).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文化产业发展新方向[N].光明日报,2013(11).

[3]姚安.博物馆12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上海博物馆.上博艺术品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J].中国文物报,2010(3).

[5]袁爱科.新形势下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现状的思考和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1.

[6]张卓嘉,王松林.上海市博物馆管理办法立法研究报告[J].政府法制研究,2005(12).

[7]张晓明.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0.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社会化文化产业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