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当代艺术

2015-07-12 08:34张国栋西北师范大学73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背景现象

张国栋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

看不懂的当代艺术

张国栋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

近几年,随着社会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多民众也逐渐有了开拓自己文化素养的觉悟,在闲暇之余,走进美术馆或博物馆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在当代文化如此盛行的今天,当代艺术届也可谓是百花齐放、五花八门。但是民众在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当代艺术作品时,还是习惯性失望,面对作品只有迷茫、困惑。当然了,这不足为奇,大多观众的艺术审美标准还停留在作品“像不像”阶段,每个人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惰性,用以往的经验和认识成为了评判作品的唯一途径,也就导致了面对影像、装置、多媒体结合、行为等纷繁的当代艺术时,很难让观众理解,总有一定的距离感。

国内现行的美术教育体系,还是偏向于培养习画者的写实能力,因为这是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从从苏联承接过来的教学模式,所以,杰出的写实画派一度占领了国内所有的艺术领域,过硬的传统写实艺术风格自然成为了大众所憧憬向往的目标,在这种大的艺术坏境中,习画者也纷纷以比拼基础功力论好坏。虽然我们从书籍报刊上也可接触到一些新锐艺术,可在平时的绘画中,并没有系统的与此相关的绘画教学,同时老师对这一领域也少有提及,并不深究,很多绘画界保守的习画者也对此嗤之以鼻。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的艺术平台也不断拓展,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也日益频繁,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作品以及新锐的艺术思潮登录中国。当我们面对这些作品时,感到新奇怪异的同时,难免也有迷茫,在现有的审美标准当中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基本是空白,传统的审美体系受到撼动。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观众的审美体验当中,就是在国外也很普遍。但凡只要是有点美术史概念的观众倒是可以体会几分。吕澎曾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说:“当我们对一个艺术现象看不懂,总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把眼前的艺术现象跟它的产生原因,跟它里面所要说的话的可能性和我们的知识背景、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没有这种知识就不能理解这个艺术。”说得通俗一点,是否能看懂当代艺术的关键就在于对艺术史的了解程度。

为什么看不懂当代艺术?以我以往的观赏经验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历史的断层。历史的经验贯穿在解读艺术的过程中。当我们接触到一件作品,理所当然,会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判断是哪位画家的作品,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中,用怎样的手法和材料才完成的作品。如果我们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那马上就会知道,这件作品也许跟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社会发生关系,也许跟我们了解到的过去的艺术的某一个现象、某一个艺术家或者某一种风格发生关系。仔细揣摩,他总会和我们的知识背景发生关联。

1949年以来,20世纪西方的艺术界发生了怎么的变迁,国人是无从得知的,后来五四以来的苏联写实主义绘画才算是对国内美术界注入了一点外来基因,在当时的影响颇广。其间,中国美术界少有的介绍过几期印象派,但后来被狭隘的定义为资产阶级形式艺术,所以后来基本接触不到印象派,以至于国内的艺术认知和西方艺术形成了巨大的断层。我们根本不了解19世纪末西方艺术发生的现象和背景,也无处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事实上,并非独有艺术领域,在当时的各学科都因历史的缘故,致使民众没有途径去感受那些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

相关的教育也如此,改革开放初期,习画者就如一张白纸,没有接受过相关美术知识的熏陶,大脑里压根没有审美记忆。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毛主席语录等诸如此类的实用政治艺术,政治宣传画成为了普通大众即有的美术概念,导致了当时的美术概念就仅限于此。以我们仅有的艺术认知去面对今天从未涉及的艺术概念,答案只有一个,当然是看不懂。第二,知识的更新状态。当代大多习画者都是经过专业院校学习的,但艺术知识还是很有限,缺乏阅读经历,再加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信息爆炸,变化频繁,所以当人们走进美术馆展厅,还是面临看不懂的问题。我们之所以看不懂一个艺术现象,归根结底是没能

将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艺术现象形成交集,所以不能达成共鸣。如果试着去改变以往审美经验,克服审美惰性,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便自然能和我们的知识背景发生关联。若没有这个素养就很难解读这个艺术。

当我们面对今天的艺术作品时,也许会习惯性的用以往狭窄的解读路径,从形式和风格上分析,但我们需要要从当今政治、社会各个角度去重新观察眼前所发生的艺术现象。所以,对艺术过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了解成为了是否能读懂当代艺术的核心。

第三,当代艺术家观念转变。在高科技讯息充斥的时代,艺术家们也受到后现代艺术解构心理影响,对以往的传统油画表现方式提出质疑和反抗。在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人群当属艺术家群体,对于当下生存的环境和体验,他们往往能触及到常人体验不到的区域。当代艺术在某种层面上是一种超前的实践行为,具有前瞻性的观念和态度。所以,他们在坚持架上绘画的基础上,崇尚玩世主义,将审丑的本能宣泄凌驾于审美之上,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屑一顾。因此对于那些对艺术史了解甚少的观众来说,以习惯性的传统审美去解读当代艺术中的图示和符号,自然会有隔阂。

对我而言,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艺术的追求不在于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之间的比较。任何的流派和风格都没有高低之分,在各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跨界的评价基本是不合理的,就说观念艺术和印象派,也只是表现风格不同而已。一个好的艺术必将是艺术家本身和社会之间构成的合理的交点。

所以,对于观赏者,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有一个包容的心。艺术的历史悠久,信息庞杂,况且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变动的步伐也随之加快,让人措手不及,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去吸收和接受,也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新体验。艺术的发展就是不断的探索新的可能性,寻找更多表现的手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现象。所以别急着下定论,可以试着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背景,试着进入他们的语境体系,而后再解读作品,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以及新的体验。

其次,要有一种意识:你不喜欢不等于不好。当今的艺术在不同的学术体系,不同的个人经历的作用下,展现出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所以每件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不要轻易给某一作品下定论,除非在很了解作品意图的前提下做一定的评价,否则只能表现你对艺术的无知。试着了解它的前因后果,看看它是否在约定俗成的传统中,给我们一种表现当下的新体验。即便能在习惯性思维中注入一点新视角,或者一种新的启示,那我也觉着很知足了。

事实上要弄懂一个作品,我们得做点功课,通过他的脉络去分析,过程是很复杂的。就拿蔡国强的作品《撞墙》来说,由99只狼周而复始坚持不懈的撞一面透明的玻璃,观众很喜欢,这些狼更是被大多观众当成了到此一游照中的衬托物,跟作品合影的不在少数,很多人觉得这件作品很容易懂,不就是一群狼周而复始的很固执的去撞一面墙吗?对这一群体行为一笑而过,但当你挖掘深层次的创作背景时,你会解读到更多不同版本的意义,其中可以联想到德国历史的背景中,柏林墙早已垮了,但是东西德人的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哦隔阂仍然存在,就像这面透明的墙,他表现了看得见的墙易拆,看不到的墙无法铲除。当德国人看懂作品时,它就像一面镜子,仿佛看到了自己,使之感动不已。这才算是真的读懂了一部分。所以,对作品解读得越深往往越是能找到共鸣越是感动。若没有系统的艺术史学习和相关人文领域的了解,观众所谓的“懂“其实无非是”知道“。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背景现象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