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丢了山水画的本真

2015-07-12 08:34史鹏飞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本真山水画信仰

史鹏飞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莫丢了山水画的本真

史鹏飞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山水画的发展既包含了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又应该承载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今天的山水画早已在私欲膨胀的社会中失掉了它的面目。人们早已失掉了对山水画的信仰,而没有信仰,也就导致了山水画丢失了灵魂。

山水画;通变;信仰

山水画演变至当前,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面貌,笔墨意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淡化而仅仅被看作成为一种绘画材料。清末民国初期,人们周旋于如何变革山水画而各抒己见。当时的思想革命家不满于四王绘画陈陈相因的摹古之风,认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那么,在“革王画的命”之后呢?山水画该如何演变,又有谁将其讲清楚了呢?于是,各种关于变革山水画的观点就在这个混沌的时代纷至沓来,全国也形成了几个派别,如南方金石写意画派、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画坛、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山水画坛等。他们或以金石学为基础,并追求四僧之野逸风格;或师从宋元山水,以宋元山水为基础,强调对院画、作家画的研究和继承……可谓是百家争鸣,万花齐放,都为山水画的发展坚持着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但是,有些人就有点胡来了,将西画的技法用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更有甚者,竟然将郎世宁奉为国画之祖师,何等荒谬。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和“革命”强调“变”,追求的是破旧立新,将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这样的观念只适合用在社会制度上,对于文化和艺术,“革命”是行不通的。在西方的发展历史中,作为有着重大影响的法国大革命,可以说是既彻底,又迅捷的一次革命。革命期间出现的新古典主义绘画,更是配合了这次革命,并为其成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教化作用。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代表人物的达维特,以其优秀的题材和精湛的技法,赢得了后人的赞赏。他的《贺拉斯兄弟之盟》更是对大革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用中古时代的题材——罗马和阿尔巴城邦之间的战争,以古典形式和技法赋予画作以新的时代含义,鼓舞着法国人民为自由而奋斗。即使是如此彻底的大革命,其间的绘画也没有脱离对古代题材的采纳和运用,我们怎么就能够去“革王画的命”呢?

山水画发展到清代,摹古之风盛行导致其道路越走越窄。路穷之际,当然是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但是,革命是万万不可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一整套的体系,在整个体系中间,每一部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学、诗歌、工艺美术、中国画等等,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因此,要变其中之一,就应该把这些部分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易经》中讲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说:“山水画大小李将军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李刘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虽然这里有这么多的“一变”,但没有一“变”是“革命”,没有一“变”是绝对的创新或是剧烈的变化,皆不过是“通变”罢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论述关于文章的通变时写到:“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唏阳而异品矣。”这段话是讲创作方法,作品好比草木,根和干都长在土里,是他们的共同属性,但是花叶气味却因为吸取阳光的差异而显现出不同的品种。文章的创作是这样的道理,绘画亦如此。我们吸取什么样的阳光,就会长出什么味道的花朵,舍弃我们古代质朴的绘画艺术不用,而一味的讲创新,讲中西结合,其味道必然是怪诞的,就好比植物的嫁接一样,嫁接的好,成果会好一点,或许能出个新的物种;倘若嫁接的不好,结果就很可怕了,出来个不伦不类的东西,说它是好还是不好呢?

对于山水画,今天我们更愿意用创新来诠释它的发展。但是,这种创新真的就对山水画的演变有促进作用么?我所看到的山水画更多的偏重于明暗、透视,西方绘画的法则充斥着山水画的大部分,而真正的“石如篆法木如籀”的书法用笔早已荡然无存。清点20世纪的山水画,不是服务于政治,就是时尚的附庸,能够保持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信仰的人寥寥无几。而能够坚持这种信仰并将其用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的,必定是画坛不朽的人物。黄宾虹就是这样的人。20世纪混乱的山水画局面,让多少画画的人都动摇了对山水画本真的坚持,而他却一意孤行,根植传统。首先,深厚的国学基础,对道学、儒学、佛学的精通,还从太极图中悟得笔法,再用之于山水画,自然格高一世;再者,当时声势浩大的“南北宗论”并没有对他的绘画理念造成影响,“四王”的势力也没有波及到他的山水画创作方法,真正的是“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真正做到了以道为门,兆于变化。黄宾虹先生还借鉴金石学,对篆书的精通,使他的绘画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深沉有古意,宁静、高雅而富有生命力。我们看宾翁所坚持的这些,正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对山水画的信仰的要义。山水画倘若失去了这些内容,就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很快的老去、枯竭。

人们常说,有了信仰,我们才会有灵魂。人如此,山水画亦如此。我们舍弃了中国绘画艺术最初的淳朴和单纯的“畅神而已”,而选择就着西方的复杂透视理论进行山水画创作,失去了中国山水画的灵魂,结果自然是不和谐,也是没有生气的。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谈及文风暗淡、文气衰落的原因:“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辩,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文章不可“竞今疏古”,山水画亦不可以。今天我们之所以淡忘了山水画之传统意味,是因为它不能很快的带给我们想要的利益,短时间内实现不了物质上的满足,而这个书画市场又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一些失掉信仰的丢了灵魂的利欲熏心的人便开始了他们招摇过市的山水画骗局。山水只是文人业余作者最喜爱的一种题材而已,其作用通常只是为了纯粹的静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早期文人业余艺术家米芾说过“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大量重要的中国山水画,其创作意图的确是为了静思,是创作者某种内心世界的对象化,或者是揭示艺术家对某种自然秩序的理解,除此之外,没有比这更多的世俗功能了。这样说来,如果你没有一颗纯净的心,那么就不要涉足山水画。否则,你的行为又跟英法联军砸毁他们拿不走的圆明园瑰宝有什么两样呢?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我们也许达不到圣人之境界,但是保留一颗纯净的心是能够实现的。山水画不能够像西画那样侈而艳,淳而质才是它的本真。山水画需要回归本真,创作者也需要认真斟酌自身的创作理念,还山水画一个清静。

猜你喜欢
本真山水画信仰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本真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