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执政的路径优化

2015-07-22 10:07刘新芳
老区建设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提要]生态执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举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维层面。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执政应以政治为保障,经济为着力点,文化为聚焦点,社会为落脚点,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生态执政

[作者简介]刘新芳(1985—),女,东华理工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西南昌?摇330013)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生态执政,即遵从生态化的规律,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依法行使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权力。全面确立党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生态执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是我党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新常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的高度成熟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西方国家生态政治的经验,顺应时代要求,形成了生态执政的理念和自觉。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就要求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入手,运用多维思维,发挥整合功能,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政治层面的生态执政

政治层面的生态执政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要把生态执政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构建与生态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框架、和谐的国际政治关系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

(一)坚持科学执政,提高执政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使科学发展战略思想成为党委领导班子执政的重要理念。可以看出生态执政作为新的执政理念是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首先要有科学理论做指导,注重顶层设计,发挥理论优势和政治优势,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能力。在科学执政中,必须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切实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当中,积极推行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加强领导干部在节约资源、生态环保方面的工作绩效,对于盲目决策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其次,要推行政治教育生态化,用生态保护的原理、知识、原则武装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提高党员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坚持民主执政,明确生态执政建设的目标要求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从世情和国情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把生态执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各级党委的工作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中去。加强党组织对政府生态建设工作的指导,各级党组织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加强对本地生态问题及相关事物的调查研究,提高认识,增强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根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的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对生态问题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判断力、决策能力,以及在生态危机面前的组织协调能力等,不断提高党组织的生态执政水平。其次,推进生态民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公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引导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鼓励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依法执政,为生态执政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执政,就是通过强有力的法制手段,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生态文明体制与制度框架。在“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要努力把生态执政融入政治发展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大力加强生态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治观念,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立法,完善法制,切实提高法律制度执行力。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从经济社会运行的全过程入手,整合、优化在实施生态执政活动时会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完备性、可行性。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法制等行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经济层面的生态执政

经济层面的生态执政是指把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发展经济高效、生态平衡的产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各个方面协调配套,相互衔接,兼顾当前与未来、现在与长远的均衡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高瞻远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改革、怎样改革”的问题。因此,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经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各国面对气候问题探索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要节能降耗,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创建一个低碳社会。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坚持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是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发展。政府要加大投资,为环保产业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促使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加入到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的竞争行列。要多管齐下,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要高度重视早期投入,给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展示项目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探索低碳技术研发基金的筹资渠道和运作方式。同时,要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技术交易等手段,促进其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二是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建立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经济体系

所谓绿色经济是指以效率、持续、和谐为发展目标,以生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发展绿色经济,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几个世纪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绿色经济体系,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加强绿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建设为重点。在全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声浪中,生态产业作为绿色环保产业应运而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实现绿色增长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生态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生产方式和工程技术的扬弃,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工程技术构建既发展经济又保护资源环境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始终注重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是一种将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新型绿色发展模式,体现了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的绿色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都体现了生态产业的基本要求。生态产业既表现为生产出生态产品的一系列新兴产业,也表现为将生态工程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中,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的一些产业。

生态产业有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服务业等众多类型。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推动着绿色科技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助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

三、文化层面的生态执政

文化层面的生态执政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视生态问题,把生态优先作为执政党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生态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文明意识是人类以对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基础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包括文化价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素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启示我们,只有增强生态意识,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才能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科学意识、生态文明法治意识和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需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一体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关系的规范,其基本价值指向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道德主张,在人类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时,必须从价值取向上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用伦理的道德观念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生态道德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和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要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强人们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生态道德是一种软实力,能够驱动人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自觉的约束作用,使人们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建设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只有树立生态义务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增强公民生态行为自律,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从而积极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深化生态文明道德认知与觉悟、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情感与境界、夯实生态文明的精神和意念,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是一种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软实力作用。它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价值论,它的实践要求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发展生态生产力,以及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转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它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是占据主导和主流地位的反生态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非绿色意识形态导致的片面助长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性、控制性和征服性的结果。生态文化按照“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有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等诸多内涵。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把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价值取向,转向一体化生态学的世界观,把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统一起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告别不科学的发展观,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而推动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弘扬生态文化,要确立绿色消费方式,全面提高公众的生态文化教养。通过生态文化教育,加强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弘扬生态文化。

四、社会层面的生态执政

(一)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所谓人居硬环境是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人居环境划分为两部分: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人居软环境是指人居社会环境,指的是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宜居环境是环境、社会、经济三种效益的统一。建设宜居环境应做到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规划,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为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最佳人居环境的人文内涵。

(二)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是一种适度的消费,既不奢侈又不吝啬;又是一种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消费强调消费并非纯属个人行为,个体消费者必须对全体消费者承担义务,现代消费者必须对未来消费者承担义务。绿色消费就是要理性消费,扬弃现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人们对过度物质消费的盲从,提倡丰富的精神生活。消费品本身是绿色的,确保生产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对环境是无害的;消费过程是绿色的,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消费结果是绿色的,即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垃圾、噪音、废水、废气等难以处理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残存物。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消费方式。培育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文化,形成绿色消费的理性自觉,是生态执政的应有之义。

(三)推进公众参与

生态执政视域下的公众参与是指为了保护公众的生态权益不受侵犯,社会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途径或程序参与一切与生态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及实施,并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过程。公众参与是生态执政的前提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关系人类福祉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力量无法实现,它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支持与合作。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文明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而且必须以公众参与为主体,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推进公众参与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及诉讼权,为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制度设计和途径;培养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素养;使最广大人民参与到生态执政的各方面。以生态文明理性人建设为根本。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自身的建设,即是将人建设成为自觉地确立生态文明意识,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主动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观念与行为都能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并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理性人。生态文明理性人告别的是不懂得尊重自然以及肆意破坏自然的生态愚昧人和生态野蛮人。生态文明理性人具有高尚的生态道德、生态美学知识和生态文化,懂得自觉地按照生态伦理和遵循生态规律从事工作、生活和实践。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预示着未来的社会将是生态文明的社会,而生态文明的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生态文明理性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政府积极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社会公众的表达和监督作用。通过环保理念、法制和现实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也要注重后代人的利益,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积极引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引导公众购买环保耐用产品,建立权威的绿色标识制度,增强社会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华启和.生态执政,就是“生态”与“执政”的联姻——生态执政:执政理念升级版[N].中国教育报,2009-12-8(W0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4]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farmer.com.cn/zt/sbjszqh/zx/201311/t20131113_910070.htm,2013-11-13.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金乐琴,刘瑞.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J].2009,(1).

[7]蓝强.增强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3-04-10(07).

[8]余谋昌.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J].长白学刊,2007,(3).

[9]黄伟.生态执政的实现途径[N].光明日报,2012-9-14(015).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