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特征的电子游戏艺术审美建构

2015-07-22 09:27余艳琛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电子游戏互动性建构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0-0024-02

作者简介:余艳琛,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研究,艺术设计教育。

“新媒体”作为媒体的新兴模式,广义概念为:“通过运用网络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和互联网等渠道,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作为最终输出终端,向使用者提供语音数据、音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视频、音频等合成信息及娱乐服务的全部新型传播形式与手段的总称。” [1]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备更为多元化的传播手段、更具广泛性的受众基础和更快、更高的传播效率。其优势明显,一如现代电子游戏之于传统游戏。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多维性和虚拟性特征。而依托新媒体三大特征以完成游戏艺术的多重审美建构,是现代电子游戏得以繁荣和发展根本所在。

1 基于新媒体交互性的开放式审美建构

新媒体的基础是互动性的催化剂——数字化和网络化,它将手机、计算机和数码电视等当代流行的数码科技产品作为用户终端,以普及度越来越高的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信息的交互传播。具有时代特点的媒介特点决定其互动应用的广泛性。基于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为玩家提供多方位的个性化审美体验,是电子游戏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重要的审美建构形式。大众面对如绘画、音乐、电影、文学等传统艺术门类时,更多的是持旁观、鉴赏的“第三方”姿态。作品、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是存在明显距离,因而“曲高和寡”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现代戏剧、装置艺术等也引入互动内容,但就其互动性的参与程度和广泛程度而言,与电子游戏相比仍然相形见绌。新媒体交互性特征最大程度地拉近了游戏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互动性成为游戏最具华彩的审美体验建构方式。

新媒体主要藉由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人机互动。如今,电子游戏的玩家不仅能以主动性的姿态参与互动,更能实时接收来自计算机的反馈。例如电子游戏《孢子》,尽管设定了一定的生物科学规律,但在玩家的多次自主选择下,孢子的形态都会发生个性化的改变,最后进化为独一无二的物种。互动性直接影响了游戏的结果。此外,互动性还影响着游戏的过程。在《魔兽世界3:冰封王座》中,游戏世界的地图可以由玩家随意添加各种游戏元素(包括金矿、怪物、奖励等等)。在游戏盛行之后,一些玩家编辑的地图因为更具“游戏性”和“娱乐性”,而受到众多玩家的热捧,得到广泛地应用。这些地图甚至在游戏开发商“暴雪公司”组织的官方正式比赛中也得到了认可。电子游戏的互动性除了玩家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还包括玩家之间的互动。而这一互动性具有实时性和多方向性,是电子游戏互动性中最有吸引力和最具智能特点的互动类型,直接促进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虚拟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是游戏团队协作在技术层面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构建游戏“黏着度”、避免游戏玩家流失的基本渠道。运用平等、“无中心”、多频的互动新媒体模式,直接促进了电子游戏心理交流的生成和拓展,为玩家提供了最具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游戏体验。因为不同年龄、不同心理成熟程度的玩家对游戏能够提供的心理体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游戏分级制度的建立也因此显得更加迫切。

2 基于新媒体多维性的综合式审美建构

新媒体的发展始于电脑数码技术的兴起。电脑数码技术为新媒体提供了具有时代变革特点的多维性传播方式。正如美国学者马克·佩斯所说,“我们正站在人类历史大变革的关卡上。电脑模拟开始用来作为发动想象力的引擎,照亮人类最无形的一面,就像音乐、舞蹈、戏剧和诗歌曾帮助我们表现生命沉静的部分一样,电脑模拟就将成为昂扬人性深度的一种新美学和新艺术形式。” [2]成功的游戏,善于利用这种电脑模拟的多维特点,将新媒体综合性审美模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例如2014年度App Store精选榜单中国区年度最佳游戏及苹果设计奖获奖作品——《纪念碑谷》。游戏创意来自于荷兰一位著名艺术家——埃舍尔的绘画作品。但它和埃舍尔的作品比较,在综合性审美体验方面的优势极其明显。它充分利用现代电脑数码技术手段,在色彩配置、动画应用和意境营造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尝试。埃舍尔以版画创作和插图绘制居多,作品多以黑白素描效果为主。《纪念碑谷》在三维模型制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以较低明度和较低纯度的渐变色半透明背景,辅以精彩的动画和悠远奇幻的音乐,营造出寂寥、神秘和纯粹的游戏空间。《纪念碑谷》被“遗忘的海岸”版开篇——《深坑》就十分精彩。地下世界的色彩沉郁,当身后的阶梯不断崩塌,明亮的岩浆迸发升腾,孤身前往救赎之路的主人公艾达公主即将被熔岩吞没之际,图腾破土而出,于火山爆发的颤动中,将艾达高高顶起。此时,玩家既感受到地下世界幽深神秘的氛围,也能感受到劫后重生的惊喜之情。同时,与埃舍尔“死循环,无出口”的平面绘画不同,玩家只要能突破惯性思维找对角度,旋转和移动人物或建筑构件,就能走出视错觉的困局。色彩的变换,动画的引入、音乐的配合和互动性的增加……游戏通过新媒体的多维特征,为埃舍尔纯理性的绘画世界带来了深刻变化,充分展示出游戏新媒体的艺术魅力,为玩家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3 基于新媒体虚拟性的沉浸式审美建构

“艺术是某种经过设计的东西,它通过幻想来唤起人们的情感。” [3]“幻觉就是沉浸。根据这种观点,虚拟是在意味着在一个虚拟环境中的感官沉浸。” [4]游戏设计师克里斯·克劳福德认为电子游戏也具有这样一种通过感官的沉浸来唤起幻觉和情感的新媒体艺术特性。优秀的电子游戏善于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性特征建构“不可能的”世界。通过置身游戏的虚拟空间,玩家沉浸于游戏建构的超现实空间。电子游戏开始之时,人们坐在电脑前,虽“身未动”,却是“心已远”。

前文提到的优秀游戏设计作品《纪念碑谷》为玩家建构了一个富有数理美感的却又充满悖论的世界。玩家附身主角,在数理迷宫中正立、倒立和侧向地行走,并以游戏性的轻松心态,全面理解矛盾共用法和图形混维法等构形方法,更好地感受几何中的彭罗斯三角和奈克尔立方体等现象。数理几何、建筑构造和哲学思辨……在潜移默化中,玩家已然神游进游戏建构的审美世界。在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IGDA)主办的“第13届国际游戏开发者优选奖(GDCA)”上,一举囊括包括年度最佳游戏在内6项大奖的游戏《Journey》,则由华裔设计师李汉星主持打造了一个富有禅思意境的虚拟世界。尽管几乎没有多少文本说明,也没有什么对白叙述,玩家进入游戏恢弘壮阔的奇光异景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的内省思考依然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一一展开。游戏借由虚拟空间对玩家的浸入作用,改变的不只是视觉效果,更带来强烈的代入感和独特的心理体验。虚拟沉浸感也是游戏沉迷的主因。因此,对于虚拟沉浸感有节制的运用,是设计师应该注意的原则。没有虚拟沉浸感的游戏常常就是无下载量、无人关注的“僵尸应用”,因此毫无意义。而“泡菜游戏”(指毫无内涵,只是基于游戏沉迷而不断充值、不停的练功升级的游戏)的泛滥却又对游戏产业良性发展无益。

随着电子游戏赖以生存和推广的科技环境的迅速改善,藉由受众群体的庞大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游戏作为一种当代文化映射的大众艺术,形态虽尚未完全成熟,但现代新媒体的优势正以强大的助力推动其发展和变化。《纪念碑谷》、《Journey》等游戏,不以玩家沉迷来成就商业利益,在为玩家提供正当、适度的娱乐体验的同时,传递了科学、健康和智慧等审美内核,为电子游戏艺术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可靠案例,使游戏得以更为符合正面文化传承的艺术外在,重新纳入理论界和公众的视野。电子游戏如何基于新媒体特征设计出独特的审美形式,是理论界值得探讨的命题,更可对处于时代变革期的媒介文化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电子游戏互动性建构
数学电子游戏
互联网的未来:电子游戏产业也有元宇宙野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沉迷电子游戏的小熊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玩转表演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