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蛟龙“出海”

2015-07-25 08:48新产经郑言成
新产经 2015年2期
关键词:出海复星

文|《新产经》记者 郑言成

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世界投资人”华丽转身。

“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岁末年初,中国资本输出愿景如期而至。

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据此,钟山认为,按照目前这一发展态势,中国对外投资增速继续快于吸收外资,中国即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

经过多年努力,通过“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投资人”发生着华丽转身。

火热的并购潮

去年12月19日,在历经一年多的斗智斗勇后,中国复星酒店集团终于击败并购对手意大利投资大亨安德鲁·波诺米,最终成功收购了法国假日酒店集团“地中海俱乐部”股权。

继这一收购成功落槌后,日前,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有传言称有中国买家最近打算购买好莱坞电影公司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曾是备受世界关注的电影《绿野仙踪》的出品方。坊间猜测,此宗收购的中国买家很可能是复星集团,但也不排除万达集团。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复星集团海外并购势头高歌猛进,几乎平均每月一起海外并购,目前已成功完成了10次收购,行业遍及餐饮、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

一直以来,以保险为核心业务的复星集团,以低成本的保险资金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并购雄心成竹在胸。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复星要做成一个全球性的投资集团,如果不能够全球布局,在整个人才和资金的分配上,企业必然处于更大的劣势。

作为此宗收购传言的另一可能收购方,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万达集团要在2020年达成占据全球影响市场份额20%的宏伟目标。公开报道表明,万达集团曾尝试收购电影《饥饿游戏》出品方加拿大狮门影业,并与好莱坞电影公司米高梅洽谈过收购事宜。

2012年,在万达成功收购美国排名第二的院线公司AMC,成功进军海外影视业的同时,其他海外收购行动亦势如破竹。2013年,以3.2亿英镑收购世界游艇顶级制造商英国圣汐游艇,投资7亿英镑在伦敦核心区建设五星级万达酒店。去年末,万达又以4.25亿澳元在悉尼买下一栋办公楼。

复星和万达只是“走出去”的中国资本海外“攻城略地”的缩影。统计资料表明,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连续11年增长,2002年至2013年年均增速达到39.8%。2013年中国投资者共实施海外投资并购424起,涉及70个国家(地区),实际投资总额达52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37.9亿美元,达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1.3%。2013年底,中国总共有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资行业涉及矿业、制造、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多个门类。

强国必由之路

去年末,在商务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向与会记者表示,中国对外投资是否在当年超过利用外资水平并不重要,而且也不会追求对外投资一定要超过利用外资,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表态尽管极为低调,但这并不否认中国对资本输出大国没有希冀之心。

但历史表明,一个经济大国一定是资本输出大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为此,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在伴随着30多年资本“引进来”,我国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目标的“走出去”国家战略也日渐强化。

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2010年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全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中国走向经济大国乃至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上,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走出去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本输出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乃至经济发达程度意义深远。

这突出地表现在,我国资本输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诸多的不适应。

尽管我国在2006年就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是美国第一债权国,但美国对外投资收益率已达25%,而我国在拥有4万亿外汇储备情况下,尽管对外投资逐年增长,但却因投资水平及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的狭窄,2012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逆差仍为574亿美元。

从对外投资规模看,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对外投资大国,但对外投资存量占国内经济总量比重依然偏低,中国仅有6.6%,而世界平均比重为33%。

从对外投资存量看,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为660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1位,占全球存量比重仅为2.5%,为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日本的一半。

上述情况说明,相对于发达国家,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投资盈利水平,中国资本对外输出尚处在初级阶段。国际经验也一再表明,一国经济的影响力最重要的不是向全球输出多少产品,而是向全球输出多少资本,并通过这些资本来深刻影响全球的经济规则和贸易格局。

这一切表明,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中国资本“走出去”还有待于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提高。

持续发展新常态

正如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一样,尽管过程充满曲折,但没人能够阻止住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中国资本输出时机一旦成熟,发展潮流势不可挡。在刚刚开年的2015年,这一潮流已崭露头角。

媒体报道,在今年一月份的前半个月内,就有8家上市公司公告正在运作海外并购事宜,且有些并购是上百亿级的大手笔。

1月14日,锦江股份(600754.SH)在停牌两个多月后发布公告,预计以12.5亿至15亿欧元收购卢浮酒店集团100%股权,成为自证监会去年第四季度正式取消上市公司现金并购的行政审核后,A股迎来的首单巨额现金并购案,也成就今年开年来的最大一笔收购案。

此外,长电科技、永利带业、中来股份、普利特、准油股份、云铝股分、刚泰控股等7家上市公司也相继披露自己并购意向书和评估报告。

中国企业海外频频并购的身影背后,则是国家“走出去”战略层面的主导和支持。2014年,商务部着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于9月份出台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了以“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简政放权管理新模式,以进一步推进境外投资的便利化进程。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在不久前公开表示,2013年商务部核准对外投资6608项,若按照新管理模式测算,仅有一些敏感国家和敏感行业的对外投资需要政府来校准,需要核准事项不足100项,98%对外投资已经不需要审批,只需备案。据此,他预计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速会保持在10%以上。

对此,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前世行高级经济学家王梅更为乐观,她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他们的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今后10年将以平均年复合增长率19%-20%的水平高速增长。

经济学家的大胆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未来潜在的发展动力的精确判断。被相关经济学家一致看好的,则是在中国当前正在火热掀起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隆重推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发展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一度被国外媒体炒作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尽管这一称谓并不合适,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经实施,影响于中国于世界将极为深远。目前已得到沿线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有机构估算,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总投资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

此外,中国正在与澳大利亚、韩国、斯里兰卡、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进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旨在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亚太自贸区(FTAPP)谈判也提上日程。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都有望成为拉动中国资本“走出去”,从而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出海复星
辞离复星
复盘复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