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去天堂唤醒她

2015-07-25 08:47新产经马鸿飞
新产经 2015年2期
关键词:义仓粮仓大运河

文|《新产经》记者 马鸿飞

在旅游名城苏州或杭州,古粮仓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本身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却未引起充分重视。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是烟雨江南给词人韦庄留下的印象。记者在风景如画的苏杭采风时发现,垂柳岸边或荷花深处那些昼夜不绝的彩绘画船里,未曾见着听雨而眠者,却发现鱼米之乡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粮食文化,一年又一年地沉睡在这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风土民谣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下游那些城市的美丽、繁荣与富庶。在千年帝都北京与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带之间,蜿蜒着一条维持封建王朝政治经济的生命线,自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凿河通运、开挖邗沟以连接长江与淮河,至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长江中下游的粮食得以运往东都洛阳及后来的都城北京,数千年来的漕粮漕运史为苏州、杭州、洛阳及北京等城市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这些遗迹是我们了解漕粮、漕运、仓储制度变化最好的物证。然而,在旅游名城苏州或杭州,古粮仓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本身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却未被发挥。在历史风云中,淹没于古都洛阳城地下千百年的皇家粮仓,考古发掘出来后却被戏称“它只是换了个睡觉的地方。”

在大运河南端与北端的杭州与北京这两座城市里,保存着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现状最好的两座古粮仓,人们称其“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

富义仓建于百年前的清末时期,从陕西调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处理1880年杭州城粮荒现象时,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在大运河畔建成了可储谷物四万多石的富义仓。

在杭州城与粮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人还有1200年前的唐朝诗人白居易,他任杭州刺史期间治理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灌溉杭州与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解决了困扰百姓的旱灾。“……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是他任职陕西周至县县尉征收捐税时,感于人民劳动艰辛、生活贫困,以收麦季节的农忙景象为背景所作的讽喻诗。

900年前“处处筑苏堤”的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知府任上率众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处建塔作标志(今西湖十景之一),将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六桥相接纵贯西湖的长堤,植柳遮阴以便行人,春天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后人称之苏堤(今西湖十景之一)。其在杭州任上的功绩远不止于此,彼时杭州因旱灾致使粮价陡涨不停,朝廷同意他留下运往都城开封的20万石漕粮应对这次粮食危机,他未将粮食直接用于粥棚施粥,而是择机投放市场平抑粮价,成功地化解了一场严重的饥荒。

富义仓是杭州运河航运史上仅存的仓储建筑,在那些远去的时光里,经运河漕运过来的粮食都储存在这里,保障着全城百姓的饮食,随着时代变迁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它原本的储粮优势虽已不再,其文物价值却不言而喻。

记者在实地看到,史料记载有五六十间粮仓及去稻壳的碾坊和舂米作坊的富义仓,时至今日保存完好的建筑还有13幢,这座粮食文化遗迹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早前曾幸免于火灾,后又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下被政府保护下来,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义仓作为大运河重要遗产点,文物现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古粮仓建筑上部特有的通气口及雨水下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点,建筑的部分修葺之处也是采用原有材料拼接,尽量保持建筑古朴的原貌。

为进一步保护好这些遗迹,在招商时,管理方刻意拒绝了使用明火的餐饮项目,并要求招进来的企业对办公环境装修时做隔层,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因为这座古粮仓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管理人员心中每天都绷着防火的那根弦,杭州富义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办公室高永春主任告诉记者。

《新产经》记者 马鸿飞 摄

在这里,尽管每幢建筑都有企业员工在办公,已看不到仓储的痕迹,进出房间开关门时发出的吱扭声音及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花纹,在古装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场景印证着粮仓历史的沧桑。

记者从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了解到,该委员会下属的文化旅游公司在管理富义仓遗址工作上,对招商定位倾向于经济收入,从资产利用的角度将富义仓出租给了文创公司。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富义仓作为重要的遗产点,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上可能会适时作出调整。

杭州市粮食行业协会在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期间,倡议全市粮油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宣传爱粮、节粮、减损的相关知识和措施,引导消费者增强节约意识,带动全社会爱粮、节粮、减损。

占据杭州大米销售市场百分之40%份额的杭州富义仓米业公司,其“以仁致富,和则义达”的企业经营理念亦是源于大运河畔的富义仓。富义仓米业公司办公室吴小桐告诉记者,公司一直弘扬富义仓文化,传承富义仓精神的经营理念,深知老百姓喜欢背后有故事的产品,非常注重产品的文化底蕴,一直想在富义仓遗址做一个有关大米从古代到现代、从加工到储存等工具变迁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为青少年提供了解粮食文化的最佳方式与地点,三年前曾多次与富义仓遗址管理者沟通,一直未能如愿。

从杭州沿大运河向北170公里处是另一座旅游名城苏州,晚清时期,江苏巡抚林则徐亲自在这里主持创办了寓意“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的丰备义仓。

记者在丰备义仓遗址看到,尽管苏州市政府在十年前就确定其是控制保护建筑,30多间粮仓里至今仍住着50多户居民。院内空地被筑台置土种着蔬菜、芦荟等植物,粮仓墙壁上到处是电线或晾晒衣服的绳子,建筑顶部的通气口被木板和玻璃改造成隔间拉上窗帘做卧室了。居民指着院内东侧一处编号石家角4-9号房间说,那是丰备义仓整体修复保护工程现场办公室,大运河申遗时说要搬迁修复古粮仓建筑,申遗成功后就没什么动静了。

在隋唐大运河西端的古都洛阳,尘封1000多年的回洛仓、含嘉仓被发掘出土,亦成为大运河重要遗产点。

回洛仓使用的地下储粮方式至今仍在沿用,因其避开太阳辐射热的影响,仓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低温抑制虫霉的生长繁殖,有着地面粮仓储粮时无法比拟的稳定性,粮食在回洛仓中能储存七年以上。据洛阳粮食局的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国家现在采用的地下储粮方式能储存16到26年,超过了西方国家用塑料袋缺氧储粮方式。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历代执政者都重视粮食的生产、分配、消费。洛阳考古研究院的王工告诉记者,在隋代时,隋炀帝一即位就将粮仓、大运河、洛阳城同时开建,规模宏大的回洛仓和含嘉仓不仅用于皇室御米、官吏禄粮和军需民食,在粮食的征收、储备、调运、平抑粮价、设置管理机构和仓储制度建设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史料遗迹如此丰富的遗产点虽地处旅游名城洛阳,却少有游客问津。虽有国道从回洛仓旁边穿过,因路边没有设置导向牌,来此拍照取材的媒体或影视制作人员,与回洛仓近在咫尺还需要知情者带路才能找到。

猜你喜欢
义仓粮仓大运河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此“义”非彼“义”
——唐宋义仓与明清义仓之比较研究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粮仓
树懒的粮仓
上化乐善义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