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播视角的职业教育政策新解读

2015-08-15 00:47余晓希
新闻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职业生产

余晓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部 安徽 合肥 230026)

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职业教育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从传播的角度切入,去观察职业教育现象,解释职业教育发展,以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那么对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稳步运行,必会有所裨益。

一、问题的提出

为扭转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窘境,2014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强调:“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①随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②教育部也在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提出“要构建面向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那么,职业教育怎样的发展可以被称之为“现代职业教育”?其中“与技术进步和生产变革相适应”指的是什么?鲁昕提出人才培养定位为什么将工程师归于职业劳动范畴,教育部职教体系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本文将通过职业教育的传播视角,就上述问题给出解读。

二、传播模型的建立

由于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经济的教育类型,具有双重属性: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又必须要以经济活动为依赖。要研究这些问题,仅仅基于职业教育自身来解答是不足的,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寻求问题的解答,对于职业教育传播的讨论将围绕整个科学到经济的传播大环境展开。其中,职业教育被视作传播的一个环节,对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将通过对有职业教育参与的整个科学到经济的传播过程的演绎来实现。

观察现实生活中从科学知识出现到实现经济利益的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发现:科学知识传播的是利用和开发自然规律和资源;随后为了使之能够为人类使用,人们将这些纯粹的知识应用化,以工程技术的形式传播出去;并通过职业教育将其与劳动者相结合,最终在工厂中使劳动者可以实施体力,从而获得利润,完成科学到经济的传播。从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路径来看,其过程也符合从科学基础研究到经济需经历的四个阶段: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熟化→经济。③

由此,我们建立起包含职业教育这一要素在内的科学到经济的传播模型:

科技知识→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经济活动

这其中科学知识到工程技术再到职业教育的传播过程主要表现为脑力劳动形式,主要在研究所、学校里完成,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教育到经济的过程属于体力劳动,主要在企业中完成,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这个载体则位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从劳动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传播过程中定位于信息由脑力劳动转变为体力劳动的转译者,具有双重属性。

三、模型的演绎基础

通过科学到经济的传播模型了解到,职业教育定位于脑力劳动到体力劳动的转译者,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活动发展的交集,那么我们首先就社会进行形态切分,以职业教育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为线索,探索科学技术到经济活动的传播路径的演化轨迹。

早期原始时代的技术非常简单,如进行狩猎、采集的技术。因而,此时的职业教育的传播内容十分粗糙,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简单模仿的方式教授一些最为原始的资源获取经验。

古代社会,更多的技术,如水利、冶炼等开始出现。在职业教育的传播内容上,反映为古代社会职业教育的传播内容的丰富。同时,由于当时只是出现了初级的社会分工,劳动者在生产时要完成生产的所有环节,所以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传播内容包含整个生产过程所有环节的技能。由于基础教育的缺乏,所以这一时期的传播形式体现为学徒制,家族沿袭的传播形式。

近代社会,人类开始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时代。随着机器被广泛运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生产效率成倍提升。为了满足技术进步对技术工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传播内容就由近代工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取代了以前的手工业技术。在传播形式上,生产分工的出现、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得职业教育的教育周期与难度大大减小,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学徒制的教育传播形式遭到淘汰,由学校教育所代替。

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满天飞”的状况,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门槛降低。随着工业的电气化和机械化,劳动活动也开始向自动化转变,分工开始呈现出既进一步细化又交叉复合的态势,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的职业教育除了传播相关的技能知识外,更要求学生能够适应企业自身的专业实践方式,实践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职业教育传播中直接体现开放性的、实践性等多元化的特点。

四、对问题的解答

(一)“进位演变”与“同技术进步相适应”

任何科学技术的传播都是一个不断传递的历史过程。职业教育作为以科学技术成果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教育形式,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使人类先前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经验得以世代相传,让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得以延续。

按科学知识的形态变化来看,科学起步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而当现在科学发展已进入到“学科交叉”的大科学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使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点。与以往的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消费为核心的经济。④这使得现在的技术实现主要通过知识产业化而非技术化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加工组合来完成。

结合科学到经济传播模型的可以发现,农业经济时期的科学技术决定了此时的职业教育必须的传播内容主要围绕农业、手工业技能展开。进入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内容向机器知识转变,以适应复杂的机器生产平台以及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的传播内容,也必然会遵循这一时期传播的科技知识的特点,向设备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职业教育这种发展态势由于呈现明显的递进态势,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进位演变”。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进位演变”中可以理解:一个时期里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由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来决定,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与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相匹配。鉴于在科学到经济的传播模型中,职业教育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更近,因此也可以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契合技术发展的步调。由此,便可以很好的理解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职业教育要“同技术进步相适应”。

(二)“错位演变”与“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

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经济的教育类型,其传播在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予的“进位演变”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不同经济时期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方式有着不同的生产特征:农业经济的生产单位是土地,生产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土地产权化;工业经济方式下的劳动平台是工厂,其生产特征表现为规模化;知识经济方式下的劳动平台则由于知识的无形化这一特点,可以将其特征称为信息化。

生产特征对职业教育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师徒、家族制的传播形式集中体现了农业生产产权化的特征;学校式的职业教育传播形式也符合工业经济的规模化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传播模式,也必将与信息化一样,呈现出多样的实现形式。

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经济运行时,随着工具普及化与高效化,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会向其他经济方式进行渗透。落实到不同的经济形式中来看:当工业经济的生产特征参与到农业经济中时,形成规模化农业;信息化会向工业经济渗透,改造了工业经济,使之呈现出“工业信息化”的态势;最后,作为农业经济方式下生产特征的“产权化”,也正在向知识经济渗透,以“知识产权”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因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生的变化,因为呈现出次第渗透的态势,称之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错位演变”。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错位演变”中可以理解:一个时期里职业教育的传播形式与方向并不会局限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方式和生产特征,科技发展是线性的,新的技术必然会取代旧的技术,但是经济生产方式是会并存和会相互渗透影响的。由此,便可以理解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职业教育要“与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并不是单纯的要求职业教育发展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需求,也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去适应由经济生产方式是会相互渗透所产生的其他经济生产方式。

(三)对其他问题的解读

通过前文的模型演绎,可很好的理解李克强总理强调的职业教育要“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的具体内涵,那么对于其他的问题应怎样解读。

人才培养问题可由职业教育发展的“进位演变”做出解读:

从微观上讲,由于工程技术在一个经济时期内对的研究与创造总有其了结和终止之时。当出现这种状况时,相关研究人员就必须要削减或转移。从宏观上讲,职业教育从师带徒到多元化传播模式的变化和不断变得深奥的职业教育传播内容,也显示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正不断加重,整个职业教育的重心在不断朝“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这一端转移。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职业教育未来的人才培养,必须定位于“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什么工程师要归于职业教育范畴。

教育部提出的“面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定位,可以由职业教育发展的“错位演变”来展开:

这样就可以很好理解:工业经济的规模化特征渗透到农业经济后,形成规模化农业即“农业现代化”;知识经济的信息化特征向工业经济渗透,改造了传统的工业经济方式的工业呈现出的信息化即为新型工业化;最后,“产权化”向知识经济渗透,正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信息化”的体现。

注释:

①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6/content_2622673.html

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EB/OL].http://news.hexun.com/2014-03-22/163280450.html

③张小峰,房汉廷.共生理论视野下的科技成果熟化机制研究[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55

④程晓舫,袁新荣,刘景平.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责任与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25-28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职业生产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职业写作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