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与古人似”——论方东树诗学复古思想

2015-08-15 00:53
关键词:师法方氏复古

吴 强

(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在《昭昧詹言》中,方东树用大量的笔墨阐述学诗理论,钩玄诗歌审美标准,树立风雅正宗,表现出浓郁的诗学复古思想。学界对此亦有关注,如陈晓红博士论文《方东树诗学研究》[1]、龚敏《〈昭昧詹言〉:在批评中建立的桐城诗学》[2]。这些研究大都是在总结方东树对前代诗歌流派的批评,特别是对七子派的批评中涉及方氏的诗学复古思想,专题性的研究尚需加强。为此,本文以“求与古人似”为视角,从明清时期复古诗学思想背景出发,分析方氏诗学复古思想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殿军,“不论从诗歌理论还是诗歌实践上,均堪称历代诗歌遗产的真正继承者和总结者”,形成鲜明的“会归”特征[3](P189),因此,清代诗学对复古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肯定复古的价值,对其存在的弊端亦有清醒的认识[4](P51)。在清代中前期的诗学复古思潮背景下,方东树总结各流派的复古理论,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诗学复古思想。方氏认为:“不学古无以为则”,“学古而真有得,即有败笔,必不远倍于大雅,其本不二也。”[5](P48)方氏更把模拟范围扩展到经、史、子、集;把模拟对象系统化,形成史的线索。但方东树推重拟古而能“卓然自立者”,善因善变,“方氏所言之法,即表明作诗应学古不背离传统,又强调要言必己出,离古而自立,故其法皆可视作‘活法’,是超越了‘死法’之上的‘活法’”[2]。通过这些理论主张,方氏构建了具有桐城派特色的复古理论。

(一)“必先知古人迷闷难似”——复古的价值

方东树认识到“求于古人似”的困难,肯定了复古的价值,复古能够保证诗歌创作的风雅之道,是诗歌创新的基础,实现诗歌真与雅统一的途径。

方氏首先认识到通过复古,重新确立风雅正宗的困难。他说:“姚姬传先生常教树曰:‘大凡初学诗文,必先知古人迷闷难似,否则,其人必终于此事无望矣。’先生之教,但言求合之难如此,矧其变也。盖合可言也,变不可言也。”[5](P33)明清以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格调派试图通过师古,确立风雅正宗。但是又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模拟格律声调的窠臼,形成“无情之言”,雅而失真。公安派、性灵派的崛起正反映复古派弊端。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强调抒写“一己之性情”,认为“格律不在性情外”,提出“著我”口号,有摆脱传统的价值取向,求真而失雅。

格调与性情本不相对,但是在复古层面上,各流派往往顾此失彼。方东树认识到在恢复风雅过程中,格调与真性情的不协调,因此,慨叹“求与古人似之难”。在方东树看来,风雅正宗与真性情同为重要,给予二者合理的评判。他充分肯定“求与古人似”的价值,指出“求与古人似”是“言变”的前提和基础。恢复雅正必然主张复古,“言变”必然突破传统,强调真情的抒发。方氏认为在回归雅正基础上,抒发真性情,诗歌就会实现格调与性情的统一,是解决格调和真性情之间矛盾的途径。如果不先“求与古人合”,其所为变,则市俗而失雅正。在方氏看来,“学古而卓然自立”则是能够实现雅与真的统一,足见复古的价值。无独有偶,方东树在论及古文时亦有相似的论断。他说:“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必识古人之所以难,然后可以成吾之是。善因善创,知正知奇,博学之以别其异,研说之以会其同。”[6](P359)

(二)“真知所以为合”——复古的本质

复古的价值取决于师古的着眼点,方东树指出“求与古人似”,必须“真知所以为合”。这是复古必须搞明白的。他说:“尝见后世诗文家,亦颇有似古人处,而其他篇或一篇中,忽又入于极凡近卑陋语。则其人心中,于古人必无真知真好,故不能见雅俗之辨。譬如王、谢子弟,虽遭颠沛造次,决不作市井乞儿相。以此推之,则海峰全似古人而无不雅者。政不易到。盖其本领已同于古,但未及变耳。”[5](P48)方东树认为“真知所以为合”必然符合以下要求。

1.“本领已同于古”,强调理与学识的积累,对诗文创作的价值。“本领”与古人同源,方能做到“真知真好古人”,见雅俗之辨,否则就会落入凡近卑陋和庸俗。“本领”“存乎识与道理”,即要求创作主体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因此,方东树说:“杜、韩之真气脉作用,在读圣贤古人书、义理志气胸襟源头本领上来。”[5](P211)“本领”的获取是困难的,方氏指出:“故文之所以不朽天壤万世者,非言之难,而有本之难。”[6](P359)

2.要复“古人之文法”。方东树认为:“必先在精诵沉潜反复讽习之湥,且久暗通其气于运思、置词、迎拒措注之会。”[7](P333)“然后古人之精神面目与我相觌,而我之精神面目亦自以见于天下。”[8](P298)所以方氏批评凡俗“不深究古人文法之妙,则其成词又率皆凡近浅劣;有其胸臆,又稍知文法,而立志不纯,用功不深,终不能求合古人。”[5](P52)

方氏所言文法包括篇章结构、章法、句法、字法,涉及诗歌的格律声色。实际上,这是对格调派复古理论的声援和继承,反映出方氏的复古理论注重对各流派的总结和继承。

3.“所以为合”的目的是卓然自立。方东树诗学复古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传统诗教中寻找创新,不是袭古而是“竭力卓尔”。自满“与古人似”,只能成剿袭,“如优孟法耳”。正所谓“领略古法生新奇”[9],这与姚鼐“由模拟以成真诣”之论相吻合。方东树认为善学古人者,能“学一家而能寻求其未尽之美,引而伸之,以益吾短”[5](P380),这是学古的目的。

“卓然自立”,要求诗歌“言之有物”,见自家面目、自抒胸臆,必然注重“修辞立诚”。同为拟古诗,方东树评价截然相反。曹氏父子寓时事于古题,李白、张九龄寓抱负于旧题,二者皆于拟古中见自家用意。苏轼和陶诗、陆机拟古诗,皆因无所托意,而被方东树痛斥为“文人自多其能”,“才多之患”,“况忧摧折气难横,那复强句追杜韩”[10](P16)。方氏主张“卓然自立”,实际上就是对公安派、性灵派理论的吸收。

总之,方氏所言“真知所以为合”,不仅要学习古人注重本领的积淀,还要学习古人的文法;更要懂得“所以为合”的目的不是止步于复古,而是强调“卓然而自立”,学习古人能够抒发自我真性情,注重修辞立诚。在古文理论方面,方东树亦持此论:“故凡论古文者,苟可以言其致力之处,惟在先求其合。苟真知所以为合,则以语于离,则不难知矣。”[6](P359)

(三)“先精一家,转而之他”——复古心胸

复古对象方面,方东树则主张博采众家之长,而为己所用,继承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主张。友人姚莹评其七言诸作:“横空磐硬,合韩、苏、欧、黄为一手。”[11](P5)足见方氏不仅理论上主张“聚众工之长”,诗歌创作上同样师法众家,显示出熔铸唐宋的倾向。郭绍虞在评价方东树的诗学思想时,说:“不落于格调,不落于性灵,而同时复不落于神韵”“以肌理药神韵之虚,而复以格调与性灵互救其弊而补其偏。”[12](P552)

“先精一家”是“以专取之”,取其长为己所用。“先精一家,转而之他”其目的为“聚众之长”。方东树说:“当其读时学时,先须具此意识,以专取之。既造微有得,然后更徙而之他。如曹、阮、陶、谢、鲍、杜、韩、苏、黄诸家,一一用功,实见冬开门户,独有千古者,方有得力处。否则,优孟笑啼,皆伪也。”[5](P9)不仅诗文如此,“古人之进德修业,未有不如此者也”[5](P10)。为此,方东树提倡互补性学古,主张学苏、黄要药之以杜、韩;学鲍要参之以谢。他说:“太白时作仙语,意亦超旷,亦时造快语。东坡品境似之。果欲学坡,须兼白意乃佳。若但取其貌,乃为不善也。若能志庄、佛,兼取白、坡境,而加以杜、韩,必成大家,非他人所知矣。”[5](P241)复古如此,既做到熔铸百家之长,又避免了因学古造成的门户之见。这是方氏熔铸唐宋诗学倾向的反映,亦是对各派复古思想的总结。

方东树针对明清代以来诗坛复古思想的实际,针对各派在复古方面存在的弊端,系统地论述复古理论。既明确了复古的价值,又指出复古的终极目标;既有对明清以来诗学复古思想的继承,又有其创新之处。

(一)在明清以来尊经复古诗学背景下,方东树扩充了复古对象的体裁范围,经、史、子、集都是其师法对象

方氏把“六经”置于崇高地位,认为“文、理义皆导源于六经”,更是把《诗经》作为师法对象加以研习。他说:“苟用力于《六经》,兼取秦汉人之文,求通其意,求通其辞,何患不独有千古。”[5](P4)相对于吴淇,方东树看到了《诗经》作为古代诗歌源头的价值,并且主张加以学习,这是其见解独到之处。吴淇虽主张拟古,但“吴淇认为,‘三百篇无盛无衰’,其地位高不可及,但后人不可学,也不再作,所以这一阶段实际上被他高悬搁置了起来”[13](P230)。“在他(吴淇)的诗歌史框架中,三百篇是高高在上的,也是后人无法企及的,后人不能学,也不再作,这一阶段自然就被搁置了起来”[14](P94)。吴淇把《诗经》置于崇高地位,但在复古方面,却弃之不见。这无疑削弱了《诗经》的诗歌发展史价值,割裂了诗歌发展前后继承关系。

不仅如此,方东树还把师法的对象扩展到经、史、子、集各类著作。韩愈、苏轼等人还只是从经、史、子、集汲取诗歌创作的材料,方东树则把经、史、子、集作为师法对象,实现了复古对象体裁的扩大化,这是方氏的创新之处。

(二)方东树使得复古对象历史化和系统化,构建审美范式系统。纵观清代诗学史,无论是尊唐,还是尊宋、汉魏派,其师法对象集中于汉魏和唐宋

尊唐者,有的标榜盛唐,有的推重晚唐;尊宋者,更多地推重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因此,其效法对象呈现出阶段性和单一性的特点,缺少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选取复古对象。从诗经时代开始,到汉、魏,再到唐、宋、明、清,方东树选取众多师法对象,形成史的线索,使得复古的对象历史化和系统化。如五古,方氏选取汉、魏、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作为师法对象;七古,方氏选取杜甫、韩愈、李白、苏轼、山谷作为师法对象;七律,方氏选取杜甫、王维、李商隐、黄庭坚、陆游、李梦阳、陈子龙、李攀龙、钱谦益师法对象。这些对象的择取,表现出强烈的“尊体”诗学思想,是师法对象历史化和系统化的原因。这又是方东树诗学复古思想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方东树对所选取的师法对象有严格的区分,专取所长,不一叶障目,体现出“一分为二”的复古诗学思想

如五古的复古对象,有先后高下之别,“苏、黄承李、杜、韩之后”[5](P32),七古的复古对象,有师法先后之别,“取其(黄庭坚)长处,便移入韩,由韩再入太白、坡公,再入杜公”[5](P237);七律的复古对象,有渊源派别之分,“何谓七家?在唐为李义山,实兼二派;宋则山谷、放翁;明则空洞、于鳞、卧子、钱牧斋”[5](P379)。并做一分为二地对待,“取其专长”,戒其弊端。一方面推杜甫、李白“天地元气,直与《史记》相埒”;另一方面,李白时有“文字轻便快利,便不入古”之患[5](P15)。一方面推崇苏轼七律“自然高妙,奇气峍兀,情景涌现,如在目前”;另一方面,批评苏轼“才大学富,用事奔凑,亦开俗人流易滑轻之病”[5](P444)。这样的复古态度避免了全盘肯定或否定,体现方氏诗学复古思想的圆润性。这是方东树诗学复古思想的独特之处。

总之,相比七子派的“诗必盛唐”、王夫之的“汉魏、六朝”审美精神、虞山派师学晚唐、翁方纲的宋诗派,方东树这种尊经复古、上溯汉魏、祧唐祢宋的诗学复古思想,的确是明清以来诗学复古思想的总结与突破。

[1]陈晓红.方东树诗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龚敏.《昭昧詹言》:在批评中建立的桐城诗学[J].文学评论丛刊,2012(1).

[3]崔向荣.清代诗学的“会归”特征考论[J].求索,2008(10).

[4]何书岚.论清代诗学对“复”的反思[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方东树.昭昧詹言[M].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方东树.答叶傅求论古文书[C]//考槃集文录.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7]方东树.书惜抱轩先生墓志后[C]//考槃集文录.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8]方东树.姚石甫文集序[C]//考槃集文录.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9]方东树.书林扬解·第十五·附论文人[M].北京:中国书店,1952.

[10]方东树.游六榕寺拟韩退之山石[C]//半字集.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11]方东树.半字集·题辞[M].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1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中:下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3]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景献力.明清古诗选本个案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猜你喜欢
师法方氏复古
我演《珍珠塔》中的方氏
秋日的复古之约
汉代经学师法家法研究述论
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临床疗效观察
师法自然,规划和营造公园特色植物景观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顺应自然 师法自然
——“绿筑迹 ——台达绿色建筑展”台达记者会
复古“轻”暗黑
头皮针配合埋皮内针治疗失眠症60例疗效观察
“方氏”刺络放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