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先,方能待后

2015-09-10 07:22冯同庆
读书 2015年3期
关键词:劳资练习生良性

冯同庆

中国史学,有守先待后的理念,考据或义理而温故知新。王星所著《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一书,就秉持这种理念,据事言理,彰往察来。也就是最近人们常说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王星对中国师徒制起源的钩沉,颇有意义,可以启发我们,认识当今中国一种有趣现象,改革开放需要的资本、管理、技术,从哪儿来?答案应该是,侨资为捷足先登者,而侨资的历史源头是近代以来的学徒工。这种起源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漠视,更多还被曲解。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竟从该著中读出颇感讶异的内容,这便是,传统行规习俗的变迁与现代性劳工教育元素,曾经在学徒工身上,出现过颇为良性的互动,使劳资之间可信承诺成为可能。只可惜,由于“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定”、“战争破坏”、“自然灾害”等诸多外因,这种良性互动被阻断,激化了劳资分立,劳工社会问题凸显,乃至形成“令人目眩”的利益互争政治。

不过,经历了改革开放,再看王星描述的这些场景,“历史的叹息”似可转化为欣然?历史绕了个大弯子,又转回到新的起点。王星用制度变迁理解历史,观照制度起源与制度演化的链条,让活跃于其中的行动者,说明其并非简单的“效率追求”、“合法性需要”,而是“一个有效过程”。我赞同他的方法,就挂一漏万,试着做一些解读和延伸的解释,而且希冀,当下中国的工厂中,能够重建劳资之间的可信承诺。

按照王星的说法,晚清官办工艺局,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造,改变其封闭性和排他性,且对民间学徒制,强调行会或商会的管理,出于发展实业的考虑,改变了严限和禁止民间结社的一贯做法,大力鼓励商人社团,不仅没有引发民间行会的反抗与斗争,还对近代劳工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官办和民营企业,对厂内学徒的培养都加以重视,并意外地使徒工们有了进一步发展。促成了小业主阶层的逐渐形成,其中学徒出身的占有很大比重,以一九一三年的上海民族机器厂为例,学徒出身者创办的占63.7%,至一九三一年仍达63%,另据对一九二五年以前出生的一百名“宁波帮”企业家所做的统计,40%以上属于学徒出身 。包括著名的无锡荣氏家族,最早也是从铁匠铺学徒、铁锚厂学徒、钱庄学徒做起,一点一点发展起来。

王星还有一些更为细化的介绍,在洋务企业中,在规模较大的民营工厂中,徒工改称“练习生”,形成了“练习生制度”,没有了拜师,雇主制定工种,通过内设训练所进行培训,或提供费用参加其他学堂的补习教育,考核合格后编为正式工人,既有技能依赖性低的如丝织业,也有技能依赖性高的如制铁业。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行规重整运动,“寻求法律授权的行规强制性”, 提升行业自治能力,尊重管理的习惯法,同行集议、勒石成碑,包括徒工雇佣、争议违章处理、公共福利等方面,正所谓“国有条律,民有私约”,有利于雇主与徒工们可信承诺的达成,也约束了同行间私自挖人等弊病。当然,由于局势动荡,上述政府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并不稳定,导致企业普遍采取“满一批、散一批”的策略,在滚动式雇工中,攫取利润。不过,学徒工们的“出走”,产生了一个意外后果,客观上推动了小业主阶层的形成,大量满徒出厂后的徒工自己创业,为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这里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国民政府把上述制度福利化,对劳工实行社会保障,防范劳动力过度商品化,二是有企业主拓展技工养成,试图建立综合性的劳工教育模式。王星在引述中举例,荣氏家族的荣德生认为,长久之路是技工养成与研究结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一九三七年建立的申新机务练习生所,通过工程师带徒,进行技能教学,进而在一九四零、一九四五年建立了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以及茂福申新职员训练委员会。据我查检,荣氏还办过劳工生活自治区,得到过国际劳工组织的肯定,成为当时的“国际经验”。

这些史实,在现今,已经鲜有人知。如果再行翻检,可以发现更为深层的原由。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工商业发端至发展,多与官家相联系,近代以来更是称为“官商”,包括洋务买办、国民党的党产,也都是这“官脉”的特征。可是,基于类如王星的著述,可不可以说,历史中还有文化传承,即为“文脉”,因此他们的身份还有“绅商”的特征,而且反映在劳资关系中,反映在学徒工身上,往往是官、商、徒良性互动的结果,积累成一种企业文化。如今,一无当年的动荡,二无政策反复,这个“文脉”还能接续么?

(《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王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零一四年版)

猜你喜欢
劳资练习生良性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The arrow that saved my life救命之箭
信息化对劳资管理方面影响的探究
良性甲状腺结节需要治疗吗?
SEOUL TRAIN
互联网+下的劳资统计策略
劳资矛盾缓解方法
浅谈当前高校劳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综艺
良性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