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价值的思考与教学尝试

2015-09-10 07:22赖丹
考试周刊 2015年59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

赖丹

摘 要: 语文教师应营造氛围给学生传播生活信息乃至生命信息,为学生一生打好“精神底色”,多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学生一堂真正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

关键词: 语文教育 生活信息 生命信息 精神底色 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已使受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染上了三种人格通病:只认权势、缺乏信仰;任性尚气,缺乏公德;懒散、苟且、缺乏毅力”。这些话也许太过于武断,但指出这么个事实:教育受传统政治影响极深,人美好自然的天性很大范围内在束缚性教育中发展,而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还学生真正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

一、给学生传播生活信息乃至生命信息

以前常听老师谈及语文的工具书的作用,觉得很有道理,我也曾一轮一轮地教学生掌握这些工具,最终教学两相厌:几千个常用字,几百个词语,几种文体,一下子就教完了。其余就是:揣摩语言,分段分节,概括段落大意、中心乃至进行纪律、政治教育。几年下来,“老学究”出现了,“小学究”也出现了,难怪有人把读书人称为“书呆子”。

我曾让学生讨论《项链》一文,一些学生老气横秋大论资本主义人性中的爱慕虚荣之心。但有学生立即站起来一句打回:“难道社会主义中,人就没有虚荣心?”一语惊起千层浪,大家立即对周围生活中的人们进行探讨比较,其实,玛蒂尔德的形象处处皆是。于是,我稍做归纳:“看来,真实的人性的刻画与讽刺,真实的生活写照才是文学作品流芳百世的基础。”接着,我让大家谈论本文的结局,许多同学叹为观止,且不说作者构思之巧妙,单是其讽刺力就让人觉得深刻。此时,有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主人公的结局是好的,项链的丢失拯救了她的灵魂。若不然,大家是否注意到‘部长也注意她了’,也许,为了虚荣,她将堕落成一个人尽可夫的贱妇。”面对生活中的细节,对于生命中荣与辱、尊与卑的感悟,竟至于斯。此番话语,我大加赞赏。在品读王羲之、苏轼、郁达夫、巴金等人的作品时,一股浓浓的生命意识跃然纸上,《兰亭集序》中对生与死的感悟,《赤壁赋》中对“人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理性的思考,《故都的秋》中生命的清、静与悲凉……处理这些教材的时候,我总想与学生一起谈谈关于人生、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的各种经历、感受。我们不能照抄教参,因为我觉得,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面对生命问题;要让他们根基于生活,感触于作品,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思维、创造能力,强化法制意识,陶冶道德情操。除了传授给他们事务性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输入生活、生命信息。

二、为学生铺一道亮丽的精神底色

语文教育最具永恒性,最有震慑作用的就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一生打好精神底色。有一则寓言这样说:一只公鸡很为自己美丽的羽毛丽骄傲,它想与动物界的同伴们谈谈羽毛的美丽,可老牛谆谆告诫: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好事才是有用的,于是公鸡赶紧夹着尾巴恪守打鸣之职。这寓言曾作为教材选入小学生课本:它教给孩子高尚的品德,颇具神圣的说教味道。细想想,其中所反映的功利主义倾向何其浓厚。这很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胃口,可实质上它是小农及小市民的狭窄浅薄的人生观和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经过十几年、二十年的教育,可爱的儿童们很有可能成为没有文化、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想象能力、没有尊严意识与自由意识的“老学究”。也许,这有些危言耸听,如今,大家睁眼看周边文化环境:何处无“功利”?纯精神的东西已经太少。正因如此,语文教学正是坚持精神理想和健康人性的中流砥柱。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与理解力。因为这些是一切创新精神的基础。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他把语文教育同人文精神联系起来,认为应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中人文价值与人文底蕴。我时常把真、善、美的探讨引入课堂,希望学生能在掌握语文这门工具课的同时,激发一种健康的情感倾向,学会做人的道理。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它属于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范畴,应该为学生铺一道亮丽的精神底色。

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1.引导学生倾心于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应面向广阔的世界。广泛的阅读使之“无知而空荡的脑瓜子日益充盈起来”。我看过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我驾过李白的轻舟,骑过义山的青鸟,朝发于白帝,一夜越过了巴山……我随三毛将千山万水走遍;连风声中也呼啸过烂漫的吟唱:转过身又脚步踉跄地追随着苏格拉底、康德的足迹。多想拉住他们的飘飘衣袂,再聆听理性的天籁……出乎所有人意料,我一改善变而任性的毛病,对这些文字倾注了长久的热情,仅仅是一本《红楼梦》我就反复读了十多遍!我相信,是所有这些文字改变了我。由于它们,我由一平凡的少年变得有梦、由一个淘气的女孩变得安静;由于它们,我的作文突然有了灵气、有了灵魂……”这一切,也许就是阅读的结晶。课堂上,语文老师动情的描述、朗读、激励,往往是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动力。引导学生涉足文学的海洋,塑造鲜明的个性,是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2.放飞想象的翅膀。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富于创造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想象是创造性的土壤和先导。因此,抓住教材中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线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认识事物、陶冶性情极其重要。

记得教完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我让学生写两篇文章:《二十年前的杨二嫂》、《老年闰土》。学生兴趣盎然,妙笔生花:把“豆腐西施”的美貌贤惠,闰土的老景凄凉刻画得入木三分。学完《祝福》,我让学生走进“祥林嫂”,以自己的心情描绘她所想象的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情景。起初同学伸舌咂嘴不久后,就从悲剧的社会根源入手,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同学还想起聊斋中的《席方平》。学生想象力的奇特丰富,正是生活多姿灿烂的反映。放飞想象的翅膀,语文方有灵性,学生方能更好地感悟与创新。

3.关注生活现实,多让学生探讨、辩论。作品的形象常大于创作思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师讲课之时,学生有疑问或评论,甚至帮忙举个例子,会立即举手。老师一般会立即停下来鼓励他发言,碰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评论,师生会同时笑得前仰后合。碰到问题时,老师常反问: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于是,学生就毫不谦虚地各抒己见。无论是探讨还是辩论,学生的主动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积极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本意识与个性得到了培养。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意趣培养研究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幼儿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