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

2015-09-10 07:22王明坛
考试周刊 2015年5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王明坛

摘 要: 文章立足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重知识掌握与考查轻德育教育现状,结合农村学校教育实际和我校开展的“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情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就如何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谈谈看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德育主渠道 教学认识

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学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更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虽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做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成效,但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学科优势,起主渠道作用。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影响,使这门课程成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课程,以“讲条条,背条条”为特征的畸形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思想政治课严重脱离课程设置的初衷,也挫伤教与学的积极性,其德育实效性可想而知,这是思想政治课面临且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否则将使思想政治课失去学科本色。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起主渠道作用的思想政治学科,政治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特别是要抓住课程改革的好时机,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命脉,积极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围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策略研究”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使学生知、信、行等品德要素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会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一、重新审视师生的角色定位,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德育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常常存在的做法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划书、背诵,在德育方面渗透与引导未能充分重视的学生主动地学习和领悟;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是我们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的德育渗透首先是搞活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多启发学生,多调动学生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另外,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魅力

以往,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传知”和“育能”的设计,即“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认知规律为基础,体现了文化课程的特点,对于文化课程教学是有效的。但对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这种模式并非是最佳、有效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把“智能型”教学模式异化为“应考型”模式,从而更背离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和德育魅力,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立足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规律、“知信行”相互转化规律,大胆地尝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线的“知信行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方式。这一方式的基本结构为“激趣—明理—解惑—力行”。“激趣”,即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明理”,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解惑”,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力行”,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践行明理、内化、升华。这一方式将思想政治课的“传知”、“育能”、“立德”等要求有机地融合于教学过程,并较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明理”、“笃信”、“力行”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转化和顺序更替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教学要求,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地进行诸如“激趣—明理—力行”等教学变式结构,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借助热点问题,巧用探究性学习激活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效性、实践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及吸引力、感染力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它与我国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相比,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无一不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而这一学习方式正是破解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流于说教,流于形式,信服力不强”的缺陷。为改变这种现状,加深学生对党政方针的理解,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可以设置多个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强的课题,让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既顺应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变革,又体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和要求,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很好地获取知识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知识点或理论开展探究,而且可以就学生身边的某一现象或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性的课外探究,如校园不文明行为、诚信问题、雾霾问题、养老问题等。通过探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深化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活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四、主动将思想政治课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但是“应试教育”却把二者割裂开来。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着力点,将其主动融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新路子,所以政治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把思想政治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2.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要求;3.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训练,落实课标提出的各项行为要求;如有计划地与学校德育处、年段、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4.联系学生平时行为表现,评定思想政治课的成绩;5.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力量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并进行有效性的评价。

总之,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努力探求一条既科学又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路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成为时代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4]快乐.“知信行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枫叶教育网,2008.12.

本成果是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BS14583(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作业中的批判性思维养成研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快乐教学
基于民办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慕课平台使用情况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