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15-09-10 07:22赖伟华
考试周刊 2015年59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自主性高中历史

赖伟华

摘 要: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改的突破口与核心。文章提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历史教材,构建知识结构,揣摩质疑问难,探寻课程资源,实施反馈评价,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自主性 学习能力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努力使学生作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力。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自主阅读历史教材,熟悉重要史实

从历史学习的特点说,课时容量大,阅读记忆量多。如何学会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自主阅读教材,是一项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含: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区分史实作用的能力等。具体要求有:①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及内在联系,分清史论,理解因果;②区分教材页面上的文字和画图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区分主体内容和从属内容、基本史实和非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必须做到精准全,例如大字(主体)的内容、人事年表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间等。

就历史课文的叙述而言,基本上是事实型、结论型和夹叙夹议型三种。比如“鸦片战争的影响”中“社会矛盾的变化”的叙述属于理性(结论)型,语意准确,逻辑严谨,是基本史实。它包含四个要点:①中国封建时代是一对主要矛盾;②到了近代变为两对主要矛盾;③两对矛盾之中的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④鸦片战争时期,只是“开始”。

二、自主形成知识结构,逐步学会概括

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大家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从历史学科特点和教材编写的需要看,章节结构、时序结构、层次结构、图表结构、逻辑结构常被采用,要学会发掘知识结构,逐步学会概括。

1.概述式概括,是指在叙述中根据表达和题意的要求,粗略地勾勒出轮廓,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我们常用“四部分”、“四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概述历史事件,就属此类。

2.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事物的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分为三种情形:①从历史教科书或材料中概括出有关历史事物、有关现象的若干个基本要点来。如概括课文知识要点、要素。这是最常见的;②从历史材料中抽取有关内容的大概,如从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中概括出鸦片输入的危害;③概括历史材料的核心思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核心内容,如概括《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自主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生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1.自读思疑,尝试自解。是否关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学有长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情境,在讲读前质疑,挖掘学生思考的兴奋点、活跃点和碰撞点,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学生在学习专题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提出以下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方法呢?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呢?为什么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学生的质疑,促进了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2.反向质疑,多向解疑: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疑问精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问题情境,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集为牵动教学的敏感区。如教学“鸦片战争”:向学生展示问题:有人说,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有鸦片战争。有人则认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等等。经过质疑、辨析和探讨,学生辨出历史知识的新异滋味,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自主参与讨论,开展合作学习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进行小组讨论,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这一阶段,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把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的过程。如教学“罗斯福新政”,可以讨论新政“新”,在何处?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等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的国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及民主传统),以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等方面进行讨论。这样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

五、自主查寻课内外资源,拓展历史学习

新一轮课改,要求对学科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如今学生学习历史,不仅要学历史课本这单一的资源,而且要关注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互联网络及乡土资源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拓展历史学习。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内容的乡土资源,让学生既亲切又有很深的体验,不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寻、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讨论、研究、总结、评论和创作。

六、自主反馈评价学习,实现目标

信息反馈,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节。仅靠老师反馈是不够的,要实现学自我反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将学习中的成功与困惑,乃至失误填入每次一式两份的纪录表中。一份自留,一份师存。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今昔对比,牢记前车之鉴,迷途知返,又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它表面上似乎较复杂,其实持之以恒,效果可观。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调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学生自评,增强主动性。自我评价的行为目标是:①通过看书、评讲和提供的答案判断自己答案的正误;②借助教学目标教材找出自身的知识缺陷和分析原因;③较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④根据评价信息制订矫正或发展性方案,使自己得到新的发展。

因此,能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需要我们在历史课改的实践中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自主性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