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5-09-10 07:22余盛广
考试周刊 2015年100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语文

余盛广

摘 要: 要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教师要从切实改变观念做起,并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夯实知识基础,强化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形成敢疑、想疑、会疑的问题意识,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意识生成

要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活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在问题意识的激发下,不断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可是,在许多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问题意识的内涵,或者培养问题意识随意性很强,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如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生成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穷根究底探病因

(一)习惯给予,不想质疑。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搬参考书中提出的问题,也不大愿意让学生自由质疑,怕学生打乱了既定的教学环节,耽误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不多。另外,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你问我答”,特别是在面临考试或升学的压力下,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及参考书的泛滥,学生习惯了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导致课堂程序僵化,学生问题意识必然淡薄。

(二)顾虑重重,不敢质疑。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七年级学生提问或回答较踊跃,而八年级就少了许多,到了九年级几乎鸦雀无声。究其原因,是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特殊发展期,特别在乎别人的反响。有的是胆怯,有的怕被嘲讽、被拒绝,甚至有的学生还认为别人爱提问是出风头或与老师套近乎,等等。显然,这些顾虑和氛围阻碍了问题意识的生成。当然,有时教师回应不大积极,或者简单粗暴否定,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三)思维固化,不善质疑。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头脑里装满“中考知识点”,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另外,有些教师问题意识不强,课堂上忽视学生的问题,习惯了我问你答,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引导时,总把学生往自己设定的方向拉,对学生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者简单地否定,使学生觉得只要紧跟教师的思路,会做题、会考试就满足了,思想逐渐受限于标准模式,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缺乏敏锐感知问题的能力。

二、多管齐下促提高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根本。

思想决定行动。要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教师应“自我革命”,不要把自身角色定位于知识的拥有者、垄断者和传授者,要主动破除课堂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旧模式,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模式;摒弃“填鸭式”、“我问你答”的传统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质疑,养成勤于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习惯。

其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没有认识到问题意识重要性,那么,谈问题意识的生成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学习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积极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

只有师生观念转变了,学生问题意识生成才有了可能,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起决定性作用。

(二)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前提。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学生在课堂上缺乏问题意识,有时并不是缺乏质疑能力,而是顾虑重重,即他们担心所提问题惹老师生气,被同学讥笑等。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语气亲切、态度和蔼,消除学生畏惧、紧张、压抑和焦虑心理,尊重学生个性体验,鼓励他们张扬个性,发掘潜能。

其次,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恰当的评价方式,会给学生安全感,使学生敢于毫无顾虑地把自己对文本的各种体验、思考和怀疑带到课堂上,并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及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比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让学生说说文章的主旨,多数学生认为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说明社会炎凉。有位同学不同意,说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为了争财产兄弟反目,闹上法庭,甚至大打出手等,因此只能说明是人性的伪善,跟社会制度无关。我没有简单反驳,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学生纷纷列举了许多仁人善举的实例,说明人性并非都是伪善的。我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写作背景,并提示阅读文本、理解主旨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不忘表扬这位学生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独到。从此,这位学生经常主动质疑,语文成绩突飞猛进。

(三)基础知识的夯实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从不主动质疑,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浅显,没有价值。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必要的知识体系。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记叙文,学生最基本的字词没有掌握,连六要素都弄不清,或者把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混为一谈等,就看不懂文本,更别提质疑了。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双基”训练,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具备基本的技能,厚积薄发,慢慢的他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更多地主动思考、解答、反思。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关键。

1.有效提问、巧妙引导,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效的提问和巧妙的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导向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应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刻。二是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宜曲忌直,既不能过于简单,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更不能过于深邃,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三是激趣原则。设计的问题应该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能引起学生注意,进而乐于思考和探究。

教师在引导时,应多用疏导性语言,尽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授之以渔,促学生问题意识之生成。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能够自觉、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分步骤提出问题。

一是整体感知,全局问。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几乎所有文章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提问:文章叙述(描写、说明或议论)什么?怎么叙述(描写、说明或议论)?为什么这样叙述(描写、说明或议论)?效果怎么样?

二是精读课文,细处问。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抓住题目。好的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或暗示、揭示主题,或是文章线索,或引起读者兴趣和思索。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标题就很有特色,可以问:“大自然怎么会说话呢,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就可激发学生兴趣,积极主动思考。

其次,注意在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往往揭示主旨或作者观点,蕴含深刻的内涵,或议论或抒情。教师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从文本的矛盾处、反常处设疑。通过提问直接引起矛盾的对立点,激疑效果非常好。比如《故乡》一文中“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两词明显是对立的,就可发问: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如何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第四,在内容对比处设疑。有些文章前后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透过该处可以挖掘文章深意。如教学《故乡》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天真、活泼、勇敢的小英雄为什么会变成麻木迟钝的悲苦农民”,通过再读课文,深入思考,便会认识到:是封建主义对闰土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压迫使闰土变成这个样子,揭示了文章主题。

最后,对细节描写进行提问。细节描写往往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作者思想感情起到关键作用。抓住这些细节,并设问,往往能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变色龙》时,描写了奥楚蔑洛夫的脱衣和穿衣动作,就可问学生,奥楚蔑洛夫衣服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真的是因为天气的变化吗?通过思考,就可以了解这是他内心的变化导致的,从而充分体现他变色龙的本性。学生很容易就掌握这个人物形象,进而领会文章主旨。

总之,问题意识并非先天性的,要靠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发现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培养[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5.

[3]叶宗安.课堂提问:找寻最佳切入点[J].教学探索,2006(4).

[4]陈文玲.7-9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1.

[5]顾金燕.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其根源与矫正[J].新课程导学,2011.

[6]李雪梅.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