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理念, 改进教法, 增强实效

2015-09-10 07:22马玫瑰
考试周刊 2015年100期
关键词:李时珍语感文本

马玫瑰

摘 要: 小学语文老师要将课程标准理念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改进教法,增强教学实效。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做法与思考:一是抓住课文关键词语或主要线索,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二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品味,培养感悟能力;三是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感悟能力 问题情境 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肩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为改变传统教学中生硬灌输、机械训练的落后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此增强教学实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一、抓住课文关键词语或主要线索,引导学生感知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发生在初读课文阶段,旨在对课文获取整体印象,留下全貌性概念。整体感知的方法很多,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过渡句或主要线索,就是其中一种。因为中心句、过渡句往往能够提示某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比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独立成段的中心句,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二是个性鲜明。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作者的“游踪”这条线索,依次写了“路上见闻—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在内洞见闻感受—乘船出洞的情况”。理出这样的思路脉络,就获取了对课文的大体印象,而这一大体印象又可帮助学生确定一条学习的路径。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深入地开展阅读活动,进一步理解各部分内容,更好地品读语句,体会作者较强的遣词造句之功底,领略句子准确、生动的表现力;最后,回归整体,体会文章构思之严谨,感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条理性与层次性。而如果教师不顾教材的文体特点,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景点”,“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随意地打破、肢解教材原有的思路,就浪费了教材蕴涵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那么,学生就失去了一次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锻炼的机会,就不会从课文这个“例子”中悟得一些言语表达规律,为自己言之有序的说话和习作表达开启思路。

二、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品味,培养感悟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则是“食而不知其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阅读、体会,培养学生初步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经说:“提领而顿,百笔皆顺。”意思是说要抓住事情最主要的地方去处理,去入手。找到了重点段落之后,就要花大力气进行精读、品味,领悟语段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归纳能力;同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体悟、揣摩文本所蕴含的情趣之美与意境之美、理趣之美,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一是紧扣“苦”字,引导学生在文中标画出描写“苦”的段落、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回到第7自然段,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二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教学中精读四处内容:①师徒长年累月在外奔波;②古寺的破败;③李时珍亲尝草药;④李时珍的话。学生“自主先学”,自读自悟,然后交流展示,达成共识。李时珍甘愿吃苦、造福人民的崇高形象也逐渐定格在学生心中。

再如,执教五年级课文《伊索寓言》,我发现每则寓言在文末揭示寓意过于直白,这种“告诉式”的文本表达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很难唤起学生的主体思维及感悟。于是,我对文本的呈现做了修改——重新将课文印发给学生,隐去了最后的寓意,让学生自己凭借阅读故事本身思考悟得,课堂中学生独特而多元的感悟超越了教材的给予,而感悟的过程更是带着学生思维开启和思维碰撞的过程。

语感培养的方法很多,朗读、诵读、换词比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叶圣陶的《荷花》一文,引导学生针对重点语段中的那个“冒”字,进行换词比较的方法,想象怎样长出来才可以称作“冒”出来。学生想到了“迫不及待”、“争先恐后”、“精神抖擞”等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体会并表现出荷花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应基于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防止以集体讨论代替有创意的个性阅读。教师要精心预设,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积累语感的同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必须用到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将合作的理念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中,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促使语文学习由独立走向合作,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他主走向自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分别介绍了烟台的海的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写作方法基本相同,为了避免教学形式的单调,第2—5自然段教学,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首先,把全班分为四组,每一组专门研读一个季节烟台的海,同时对其他三个季节的海有所了解;其次,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向全班汇报。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剩余时间则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学生以导游(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的口吻向“游客”(在座的所有学生)介绍某一季节烟台海的景观,促进语言积累与内化,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设计与实施教学,学生学得认真、有趣,教师教得轻快、有效,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语言,又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一些修辞手法,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李时珍语感文本
解码李时珍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