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实践的《急救护理学》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2015-09-17 09:55吴冬梅柳秋实郭瑞红王永芳张传坤张秀平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护理学技能

吴冬梅,柳秋实,郭瑞红,王永芳,张传坤,张秀平

(济宁医学院 护理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现代护理急救专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它要求医疗护理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精通的专业急救技能知识,又要具备很强的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突发事件处理应变能力。传统实践教学采取技能示范-技能模仿的学习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基于目前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济宁医学院在2010级护理本科学生急救实践技能的培训中采取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训结束后,学生到社区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区实践教学,现总结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0级护理本科学生46名为实验组,2009级护理本科学生41名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学生均采用张波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具体授课内容、课时安排及授课教师均相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实践教学。

进入社区实践前的准备工作。授课教师准入制度:①获得国家或山东省救护师资格证书。②获得基础生命支持指导员(BLSI)证书。③为护理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且每学期至少带领学生进行社区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活动3次。社区实践授课内容准备:①每个社区实践小组设指导教师一名,指导教师负责专业急救知识技能的指导。②进入社区实践前两周,根据社区实践内容安排将自行录制省级救护大赛等视频资料发放给各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③各小组进入社区实践前1周统一演练,确保知识技能讲解准确无误后进入社区实践。

社区实践教学的实施。根据约定的时间、地点由指导教师带队与小组成员共赴社区,由小组成员扮演救护员和伤者进行演示,并讲解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讲解演示结束后,指导社区居民演练,答疑。

效果评价:①理论知识考核。参考急救护理学试题库及全国红十字会院前应急救护理论测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采取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②技能考核。由授课教师采用自制统一技能考核评分量表,采取随机抽签方式进行现场考核,考核具体内容涵盖着装是否整洁、现场环境判断与自我保护意识、现场伤情判定与分类、院前紧急呼救、现场救护措施准确性、爱伤观念、时间观念、团队合作等,总分为100分。③社区实践结束后采用自设问卷评价,信度8.1,效度8.5。了解学生在社区实践教学前后综合能力的变化,共10项,其中6项客观选择题,如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每种能力采用5级评分法,1-5分,分别表示不具备、有一点具备、基本具备、具备、完全具备。4项为主观感受题包括进入社区实践前你是如何认识你在课堂上学到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社区实践结束后你又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社区实践前你是如何看待你所从事的护理专业的?社区实践后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数据经核对后录入Excel 2003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珚±s或极值、中位数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检验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急救护理学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急救护理学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珚±s)

表1 两组学生急救护理学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珚±s)

分组 理论成绩 技能成绩实验组0.000 0.000 89.76±3.67 89.23±3.13对照组 78.75±8.31 80.95±6.41 t-8.56 -9.44 P

2.2 实验组学生在社区实践教学前后综合能力的变化(见表2)

表2 实验组学生在社区实践教学前后综合能力的变化(分,珚±s)

表2 实验组学生在社区实践教学前后综合能力的变化(分,珚±s)

分组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积极性 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 职业自豪感实践前 2.73±0.45 2.79±0.71 2.53±0.61 2.42±0.69 3.16±0.60 3.21±0.83 3.17±0.68实践后 4.32±0.67 4.42±0.77 4.16±0.60 3.96±0.78 3.95±0.52 4.00±0.67 4.37±0.68 t -13.57 -11.91 -14.35 -10.88 -14.57 -11.67 -18.4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38 0.042 0.016

3 讨论

3.1 社区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

学生作为主讲人将急救知识技能准确无误地讲授给文化层次、社会背景不同的社区居民是个很大的挑战,进入社区教学前的一系列准备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相结合的过程,首先是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的分解学习和练习,其次是课下根据录像反复熟练急救知识和技能,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完成知识的转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学习效果尤其是教别人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90%,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最好。此次学生在社区实践教学中以教师身份对社区居民进行教学,对急救技能与知识的应用非常熟练且可以灵活应用。

3.2 社区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传统实训课相比,进入社区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此学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推动下,各小组学生为了保证社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设想社区居民可能提问的问题,借助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平台、影像资料等主动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当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医疗纠纷的成因相当复杂,但更多的共识是医患沟通不畅[1-2]。有研究显示虽然在护生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人际沟通这门课,但多是讲授原则和条目性技巧,缺乏实际应用,对个人沟通能力提高有限[3]。学生进入社区前就社区居民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度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社区实践效果,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拉条幅、做宣传小册子、文艺演出、赠送礼品(经费均来自自筹企业赞助)等,在社区实践授课准备及实施的过程中,护生需要与居委会、赞助商家等各行各业人打交道,他们学习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极大地锻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4]。如“以前觉得自己沟通能力还可以,仔细想想那时在课堂上也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师说的话,真正的现实沟通在社区实践中我体会到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只有临床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社区实践教学,每次社区实践教学各有分工、角色不同,但为了保证社区实践活动的成功实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每个人都是团队活动的主体,在每次活动中,他们为了团队目标共同努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指面对突发事件能准确快速地作出反应,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能力[5]。社区实践教学,学生面对的是文化层次差异很大、年龄跨度很大、职业种类繁多,对急救知识了解差异巨大的居民群体,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提出与本次教学实践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另外在教学时有个别人无视会场秩序随意大声喧哗或打电话,作为社会经验不丰富、医学专业知识相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来说,如何应对这些突发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他们必须就存在的实际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恰恰是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当前我国高校的状况是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与创新能力不强,对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有研究指出创新能力差主要与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有关[6],社区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作为授课主体,促使学生必须就所讲授的知识技能“知一反三”、“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参与社区实践教学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近年来,大量本科护理毕业生直接放弃临床护理工作,或工作几年后转行,或仍在岗但职业满意度偏低[7],职业态度不稳定[8]。社区实践教学前学生对护理专业存在负性认识。例如“有人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我都说是学医的,不说是学护理的。”“护理干的就是脏、累、差的体力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相当部分护理本科生认为护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和专业形象仍是劳力型人力资源[9],护理本科生滋生自我怀疑情绪[10],社区实践教学活动增加了护理学生的自信,促使他们对护理专业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如“自己掌握熟练的急救技能与知识并且把这些传授给最需要的人群,为作为一名护理学生能做到这些感到骄傲”,通过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护理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职业自豪感增强。

4 结语

实践证明,急救护理学社区实践教学模式是与以往的传统课内实训授课完全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扩展到社区,变单纯的急救知识技能为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讲座,以学生为主体,向他人传授知识技能为载体,将理论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使急救护理人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在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本次社区实践教学内容以院前急救为主,内容相对单一,应该积极探索符合院内急救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缩短学生向临床急诊护士的转化期。

[1]王芙蓉,张 云,苗志敏,等.医患沟通现况调查及改进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49-52.

[2]翟高峰,仇永贵.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1410-1412.

[3]金彩云,周玲玲.多形式人际沟通教育提高护生沟通能力[J].护理学杂志,2010,25(7):73-74.

[4]田 芬,李春梅,唐 莹,等.实施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9):2340-2341.

[5]张 琳,刘国莲,史慧敏.本科护生应变能力及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2):64-65.

[6]吕 朴,崔冉亮,戎 凯,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实践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l,19(3):471-472.

[7]琚新梅,张国增,邓洁心,等.我国护理本科教育与现实差距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l,9(26):2426-2428.

[8]黄 桥,胡翠环,杨纯子,等.高校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8):78-80.

[9]卢岳青.我国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设想[J].护理管理杂志,2007,7(8)25-26.

[10]Vera GL,Murassaki AC,Inove KC.Occupational stress:Evaluation of intensive care nures who work a nightime[J].Rev Gaucha Enferm,2012,33(2):78-85.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护理学技能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护理学杂志》稿约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