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守一生辛劳 渡一世情缘

2015-10-11 05:03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 张 英

王新民:守一生辛劳渡一世情缘

□ 张英

他是一位厂长、总经理,却和职工一起顶风冒雨扛水泥、搬砖瓦、建三线;他来自东北沈阳,又远赴贵州的山里,与乡寨村民一起插稻秧、干农活、谋出路;他是一名航空发动机专家,却同时又是一名理发师、厨师,为职工们服务;他已90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在键盘上书写对发动机事业源源不断的爱;他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捐献行列。

他叫王新民,黎阳机械厂第一任厂长,黎阳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在黎阳,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提起王新民的名字,无人不敬仰、感佩。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把自己的终生献给航空事业,是我们永不动摇的精神支柱。”

——王新民

一个时代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这代人又创造了一个时代。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困难的磨炼,他们的生命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发出号召“打一场恶仗”,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拉开了帷幕。

1966年3月,时任黎明机械厂总冶金师的王新民被组织选派赴贵州平坝主持筹建黎阳厂,任黎阳厂厂长。带着为祖国建立稳固后方战略基地的崇高理想,王新民、姚克佩、蒋绍南、孔繁政、包维勤等老一辈创业者背起行囊辗转南下,满怀豪情投身三线建设。

1966年下半年造反派夺了党委及行政的权,成立革委会,王新民被定为“走资派”,过了近四年的牛棚生活。虽然屡遭批斗折磨,但他坚持拿出三分之一的工资上缴党费。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小山沟,王新民等带领大家挖土方、搬砖瓦、铺管道、拉电缆、平场地、安设备。他们刚刚搬卸入库一车皮的炸药箱,又冒雨抢卸水泥,雨水夹杂着汗水,老婆孩子齐上阵。在雪花飞舞的寒冬腊月,他们赤脚在水塘里修涵洞。人山人海的工地,山歌阵阵,人人笑逐颜开。为了早投产,他们顶风冒雨边建设、边生产、边设计,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挑灯夜战拌砂浆、修宿舍。住着牛棚干打垒,忍着湿寒和燥热,与村民们一起干农活,到家里做群众工作。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硬是在崇山峻岭间挖出了一条条道路,实现了“三通一平”,使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菜花峡谷。

铸利剑以安国邦

跨入航空工业强国,让航空动力腾飞,这是每一个航空人矢志追求的目标和梦想。1966年黎阳建厂,开工建设仅3个月就投入了生产准备和试生产阶段。从1967年开始,各机加车间陆续投入试生产,1970年5月23日首台贵州装配发动机完成工厂试车,8月24日军管会在黎阳召开试制祝捷大会。从此,黎阳进入了批生产阶段,贵州跨入了生产航空发动机时代。

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用王新民的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吃饭要从插秧开始,用钢材要从开矿开始,只能是被饿死或逼死”。

黎阳对两大系列发动机进行改进改型、使用发展,自1979年以来先后推出多个型号及批号,平均两年推出一个改进的发动机,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使用发展、推陈出新、绵延不断的态势。依靠我国自己创新研制的新材料、新部件、新结构,改进改型后的发动机完全超越了原型机的总体性能。1984年,某型机即将首飞,因大胆采用铸钛机匣以减轻重量,其发动机备受争议。王新民及温俊峰等在评审会上以自己的生命作了保证,发动机可以保证首飞成功!

跑道上,发动机加力打开,强大的推力把飞机推上云霄,飞机的翅膀迎着太阳闪闪发光,首飞成功了。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王新民却坐在椅子上站不起来了,浑身乏力,他松开手,发现手心里全是汗。“首飞前的晚上,我夜不能寐,早晨起床发现两鬓多了两缕白发,我相信伍子胥过关的故事了。”他在日记中写道。1990年该型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新民始终坚持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任何创新及改进产品都必须在生产第一线认识和产生。1975年他邀请师昌绪来贵州进行叶片联合攻关,近半年时间,全面制定了工艺文件验收标准,工作时间从50小时延长到100小时、200小时及至300小时,后又改进为三大孔陶瓷型芯,进一步改进高温涡轮的工作条件。当时在世界上,精铸涡轮叶片也是领先的,黎阳各改进型号都依赖于此。同时,王新民向航空部申请经费,为精铸叶片厂建起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厂房。

经过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黎阳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当恶劣的情况下,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针,在航空发动机行业中生存下来,成为主力机型配套的重要企业。黎阳不断探索和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坚持“厂所结合、科技先行、使用发展、渐进改型”的技术创新道路,经过40多年的奋斗,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管理和质量体系,写下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史上壮丽的篇章。黎阳不但没有像其他一些三线企业一样消失,反而发展壮大,一度成为行业内生产最多、研发成功率最高、出口最多的企业,几乎支撑了航空装备动力的半壁江山,出现了国家投入少、产出效益高的耐人寻味的“黎阳现象”。

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我们期待看到,由我们栽下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在王新民的文集中,他这样写道。

在黎阳的17年,是王新民一生中最艰难也最怀念的17年,这里是他的心灵寄托之地,也是他始终高度关注的地方。耄耋之年的他仍常常辛劳颠簸几十公里回“家”看看。在企业发生困难的时候,他激励黎阳看到希望;在企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的时候,他时刻提醒黎阳前进的路还长。他不仅是一位实践家,还是一位学者、哲人。九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抨击时弊。他的目光透着坚毅、慈爱、忧虑和睿智,他把满腔的爱献给了黎阳,献给了发动机事业,献给了国家。

建厂时期条件艰苦,职工们昼夜辛劳也没有条件理发,王新民拿出自己从沈阳带来的工具,为大家理发;他在攀谈中得知部分职工留在沈阳的亲人生活艰苦,便托人给职工家属送去粮票,带其就医;为了给来黎阳联合进行叶片攻关的专家师昌绪院士做好后勤保障,他一到周日就到集镇上用自己的钱买肉菜改善生活,还亲自宰杀大鹅下厨;为了抢救寨子里一名难产的产妇,他在漆黑的夜晚循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一路跌跌撞撞挨家挨户找汽车司机送其就医;他早早地就安排了“身后事”,在遗体器官捐献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说:“如果我的眼角膜捐献了,我的眼睛还在看世界……”

这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高贵的品质和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为中航工业黎阳公司)

猜你喜欢
航空发动机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2015款宝马525Li行驶中发动机熄火
2012年奔驰S600发动机故障灯偶尔点亮
发动机空中起动包线扩展试飞组织与实施
FM-CDR和航空无线电导航ILS,VOR的兼容分析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新一代MTU2000发动机系列
航空漫画
发动机的怠速停止技术i-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