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的宏观性转变

2015-10-18 06:00洪子涛
商业文化 2015年36期
关键词:智库经济学供给

文/洪子涛

经济思维的宏观性转变

文/洪子涛

中国作为世界几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变化、政策制定、速度转变都影响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变化。“供给侧”成为了近日人们所谈论的重点,它成为了观察中国经济思维宏观性转变的的新角度、新出发点。

中国作为世界几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变化、政策制定、速度转变都影响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变化。“供给侧”这个词最近在官方语言中出现的频次开始增多,并成为观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一个新角度、新出发点。

新表述备受关注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一些最新信息说明,“供给侧”的改革正被放到一个突出位置上,其目标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变革的重点正在发生转变。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015年11月7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第六期论坛上,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如果细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就会发现其中贯穿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建议》突出“创新”的作用,恰恰是回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本源,整篇《建议》体现的都是怎么从“供给侧”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比如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我们是要通过创新引领,来推动过去强调“后发优势”,现在更多依靠“先发优势”的发展。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秘书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也在该论坛上表示,现在中国经济下行中的最主要矛盾,是大家已经在担心的通货紧缩。在这个阶段,只有特别注意区别对待的有效供给,才能增强中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的后劲。所以,必须把供给管理摆在长期视野中,更多地加以强调和优化。通过创新来构建“新动力”、通过改善“供给侧”环境和机制来激发活力以及实现更好发展。

2015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在一个论坛上发表讲话时,针对当前经济增速下降、诸多行业面临周期性衰退等新常态下的宏观政策的确立,最该从速见成效的“需求侧”入手,还是立足长远倚重“供给侧”的问题发表观点称,“需求侧”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问题,属于凯恩斯主义。短期的问题仍要立足长期,要从“供给侧”下手。

2015年10月8日至10日,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说,要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供给侧”这一理念来自于中国的“新供给”,“新供给”是中国式“供给学派”的简称,是中央政府所倚重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新一套理论话语。

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形成共识,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这次会议旨在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并听取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其新的表述立刻引起舆论关注。在“新供给”这个智库平台上,有一批认同此理念的学者官员参与,其中不乏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的官员。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型从那时官方表述中即可见端倪,人们预料“增加有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政策高频词。

新学派背后推动

在2014年万圣节的欢呼声里,被称为“现代经济学的吸血鬼猎人”的美国学者杰夫·马德里克在他的新书《七个糟糕的理念:主流经济学家如何破坏美国和世界》里,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才是恐怖故事的源泉”,他的观点颇引人注意。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评价说,马德里克“揭示经济学哪里出了问题,正如凯恩斯所言,经济理念‘很危险,可为善,可作恶’。说来悲哀,近年来都是恶占上风。”国际经济学界的这种反思的态度,也在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学者黄剑辉说,美国学者科斯明确提出“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并认为在过去,经济学是英国主导的一个学科,现在美国成为了经济学的主导;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能够有正确的态度,那么经济学就会成为中国主导的一个学科。其实早在2011年初,贾康、徐林、李万寿、姚余栋、黄剑辉、刘培林、李宏瑾七位中国学者就发起成立“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现在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的最初形式),开始探究、构建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型经济理论,黄剑辉认为这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学者型银行家、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以及著名财税问题专家、前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供给学派以两本重要著作《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和《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奠定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个新学派的经济学家有一两百人,他们力图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深刻反思近几十年传统经济学的主流框架。他们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属于西方人的思维,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由此及彼,中间有很多过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和与融”。因此,中国新供给学派在学术上主张求真务实,融会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他们的理论前端涉及到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思想,比如管子、韩非子,比如法家、道家的思想、孔孟的思想,同时结合西方经济学,提出了生产力“新三驾马车”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

中国新供给学派的理论家们试图通过纵横分析,看清中国的问题和短板,看清中国未来35年面临的发展环境,看清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全球化的政治格局,并给出了应对战略——“中国2049战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人提出过跨度如此之长的国家发展中长期战略。这一战略认为,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关键任务,就是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这个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战略,描绘了4.0版的现代中国的蓝图,试图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这个战略的文件已基本成形。中国著名媒体人秦朔赞扬“中国2049战略”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将功德无量。文件主要起草者之一黄剑辉是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他曾任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提出并参与制定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因此他有个外号叫“黄战略”。“黄战略”与外号叫“姚思想”的中国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一起被并称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两大发动机”,姚余栋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共享金融的发展有许多重要的思想贡献。

中国民生银行大厦

2013年9月,贾康等一批新供给学派的学者联合撰文提出,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笔者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多年之后,增速将规律性地向成熟经济体的水平逐步收敛,但较长时间内仍有重大发展机遇,关键是充分释放制度供给潜力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而持续地提升。该文以梳理和考察西方传统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的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的得失为基础,力求把已有的理论经济学认识与原被理解为分支的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的贡献融会和打通,并面对中国的国情与实践,提出可以洞悉规律和适合中国现代化客观需要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认识框架,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有效化解“滞胀”和“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实现中国弥合“二元经济”、趋向现代化的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

新认识非常清晰

“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前一段时间在新供给创新思路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之上,在‘对于十三五规划乃至中国短期到中长期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这样一个意图下,形成一个认识框架,就通过创新来构建‘新动力’、通过改善“供给侧”环境和机制来激发活力以及实现更好发展等方面形成认识。”贾康说,当前,按照方方面面使用的“新常态”概念来看,经济运行中“新”显然已明朗化,但是“常”还没有实现,需要在运行中完成探底,在整个经济企稳后对接“增长质量提升”,而且尽可能长久地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为了处理好新阶段“动力机制转换和优化”问题,需要考虑“怎么促使微观经济主体潜力和活力充分释放”,要注重在整个经济体系“供给侧”正确地把握和改善环境、机制。

贾康认为徐林已非常好地说明,释放新需求的动力机制自然地与“新供给”相关,“十三五”文件里提炼了“供给侧”这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新供给”也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怎样在供给端着力来驱动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为了处理好新阶段“动力机制转换和优化”问题,需要考虑“怎么促使微观经济主体潜力和活力充分释放”,要注重在整个经济体系“供给侧”正确地把握和改善环境、机制。

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五年规划,它的制定,有着特殊的宏观经济背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长从2011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需求不振、出口缓慢,企业经营困难。如何克服当前的困难,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这个五年规划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也因此必然存在各种意见主张。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主要从“需求侧”进行分析,认为对外需求乏力是导致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这一理论支持采用一定的刺激措施拉升经济增长。另一分析框架从“供给侧”的各种因素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驱动,这一理论认为中国经济今后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必定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革新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徐林说现在需要更多依靠“先发优势”,先发优势来自于创新,来自于“供给侧”的创造。这次《建议》里没有说要扩大内需,说的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这个话语体系的转变完全体现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为什么要释放新需求?徐林认为,现在中国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在升级,越来越多的新消费涌现,但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供给能力适应不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或者是适应不了居民对优质消费品和服务的需要。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升级性消费需求在外溢。所以我们要努力创造新供给,这种新供给不光是从无到有,还有一个从低质到优质的转变。徐林表示,通读一遍,看不到整个《建议》像过去那样拿“三驾马车”说事儿,但是在创新部分有一个说法叫“培育发展新动力”,写的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但仔细读的话,不是从刺激投资、刺激消费和刺激出口的角度,而是从改革的角度来加强这三大新动力。必须通过改革使得新的消费需求能得到满足和释放,通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使得投资效率能够提高、有效投资能够增加,通过产品品质等各方面“供给侧”的提高来增强出口竞争力,而不是以贬值或者提供更多出口补贴来推动出口增长。这样一种表述变化,实际上恰恰体现了供给经济学从“供给侧”来推动、培育新增长动力的想法。

培育发展新动力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 第二大经济体

新理论影响历史

“十三五”规划将决定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这是一次艰难跃升,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最重要历程。

作为“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贾康认为必须从“供给端”破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当前中国很多深层次改革仍未全面开展和取得积极性成果,如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新一轮价税财改革、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垄断的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能够帮助企业对冲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加总供给,从而提高经济活力,既有利于控制住物价,又有利于保住增长的可持续性。可以说,以“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是中国未来10年、20年最需要着力争取的因素,也是超越西方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偏颇,正确发挥“供给管理”的价值,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条件。

新供给学派为“十三五”规划提供了新的思想供给、新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个新的思想来提供新的制度供给。

新供给经济学近几年取得不断发展。2012年,在十八大之前,这一学派向高层提报了《中国需要构建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这篇文章。2013年6月,他们给习总书记和李总理提交了建议稿《以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中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政策建议》。

2014年12月,该学派向发改委规划司呈报了《中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发展新动力研究》和《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这两份报告。在此过程中,姚余栋在《重燃中国梦想》里也对“中国公元1年到公元2049年”做了大历史跨度的分析和展望。贾康也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认为重要的是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把“十三五”和“2049”放在一起来考虑。

新供给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新供给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理论发展方向,或是一个群体?姚余栋认为,可以把“新供给”比作法国当时的印象学派,虽然它开始时不一定是主流,不一定是最有影响的智库,却一定会是最有历史穿透力的智库,它将会长期影响到我们经济思考的方式和研究方法,并最终成为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姚余栋表示这也是按中央指示办的结果。

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曾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TTCSP)”2014年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列出的全球百强智库中,中国占六席,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及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并不在其中,但“新供给”在为中国官方提供智力资源、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正在使其成为令人瞩目的智库力量。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虽然重视“供给侧”的同时,并非意味着忽略“需求侧”,对二者的结构性改革或将双管齐下,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对立,但“新供给”从提出“供给侧”理念到进入决策、执行层面,前后不过三年,有分析惊叹这堪称奇迹,并预料若中国果真实现了“十三五”确立的各项目标,“新供给”一定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发展经济学,并载入史册。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智库如果吸取日本教训,要求其经济学家群体始终站在理论前沿,这将是一种体现历史担当的高瞻远瞩。

猜你喜欢
智库经济学供给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民居智库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