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探析

2015-10-21 18:14赵萍邓崧
延边医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重症患者

赵萍 邓崧

摘要:目的:探究重症患者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从2014年4月到2015年5月,选取我院的90例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后患者的有效、有效率分别为77.78%(35/45)、91.11%(41/45),与对照组的26.67%(12/45)、66.67%(30/4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的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满意分别为77.78%、13.33%,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有利于病情改善,尤其是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重症患者;应激性精神障碍;护理探析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是由于患者受到相应强烈刺激引起的一种病态心理应激反应。在重症监护室里,患者被各种仪器包围,医疗器械发出的噪音以及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这些都会对患者造成负面影响[1]。同时,在重症病房里,患者要与家人分离并且要适应一个基本封闭的陌生环境,因此,患者会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情绪。有研究表明,对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除了尽量保证患者躯体的舒适以外,还要注以负面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因素对患者的心理创伤,使患者做到身心全面康复,而心理护理可以更好地反映护理质量。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采取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两种方案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的90例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为(66.5±2.5)岁。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45例患者,对照组45例患者。观察组含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58岁至74岁间,平均年龄为66.0±1.3岁。对照组含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58岁至75岁间,平均年龄为66.5±2.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规护理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尽量保持病房的安静,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独立舒适的环境,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打扰和刺激;针对躁动的患者,根据病情并遵照医嘱使用适量的镇静药物,在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下合理使用约束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于情绪亢奋、昼夜不眠的女患者,尽量安排女护士看守,安排单独病房,尽量保护患者隐私;对于幻视、幻听、自言自语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尽量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对于已经治愈或好转的患者,应及时转到普通科室;对于有被迫害妄想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喜好、脾气等,允许家属在非探视时间协助患者进食,必要时请身心科会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以t检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治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后患者的有效、有效率分别为77.78%(35/45)、91.11%(41/45),与对照组的26.67%(12/45)、66.67%(30/4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的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满意分别为77.78%、13.33%,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在重症病房里,患者要与家人分离并且要适应一个基本封闭的陌生环境,因此,患者会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情绪,尤其是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常会同时患有很多病,容易发生多脏器衰竭或并发感染,此外,绝大多数的患者文化素质都较低,对疾病的认知、分析能力有限,因此会增加住院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出现应激性精神障碍[2]。有研究表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扩张药物、抗感染药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会增加神经、精神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的发生[3]。因此,护理人员在做到遵医嘱及时、准确、有效用药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想反应并且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其治疗。

本文通过对比采取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两种方案,结果发现,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后患者的有效、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与杨鸿儿等人报道一致[4],表明经过护理人员对并有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 使其感到温暖, 鼓励病人说出内心感受, 进行耐心开导, 给予他们疏泄情感的机会,进而增加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的机会。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的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满意人数占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与张冬红等人报道一致[5],表明通过护理人员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对患者因病态心理而出现的行为要宽容、克制, 必要时配合抗精神药物治疗, 待患者精神症状减轻时, 帮助患者分析病情,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运用支持和暗示疗法, 消除患者恐惧不安心理,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进而得到患者的好评。

综上所述,对重症并发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有利于病情改善,尤其是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叶翠玲,梁毅. 胸主动脉瘤术后患者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2(12):213-214.

[2]王小冬. 应激性溃疡的病因、防治及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7(16):3476-3478.

[3]朱慧芳,王爱民. 危重症患者的血糖管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16(11):29-32+41.

[4]杨鸿儿,饶长秀. 胸主动脉瘤术后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学,2013,07(08):106-107.

[5]张冬红,胡丙申,张志华,韩勇. 32例精神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1,05(04):543-545+547.

猜你喜欢
重症患者
针对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探讨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210例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