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TnI和NT—proBNP对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的预测价值

2015-10-21 18:14李吉
延边医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李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TnI和NT—proBNP对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88例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观察近2年后,根据所有患者的cTnI和NT—proBNP水平将其分为每组各144例。cTnI组分为cTnI阳性组和阴性组各72例。NT—proBNP组分NT—proBNP阳性组和阴性组各72例。为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将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再次急性加重住院作为终点事件。对比各组间风险。结果:所有患者中,共有76例发生终点事件。患者为cTnI阴性和NT—proBNP阳性时,发生的风险比最小,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为cTnI阴性和NT—proBNP阴性时的风险比为22.2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为cTnI阳性和NT—proBNP阴性时的风险比最大,为44.44%。结论:对稳定性的慢性心衰病人进行预测时,cTnI和NT—proBNP水平的升高是该类病人预后进行预测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预测价值意义。

关键词:血清cTnI;NT—proBNP;慢性心力衰竭

随着医疗技术以及设备的不断进步,现今对于稳定性的慢性心衰进行治疗的药物以及器械均具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但是,慢性心衰病人的预后效果仍旧有待提高。心力衰竭能够将人体内部的多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激活,例如利钠肽系统等。临床中采用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而心衰进行预后预测时,cTnI和NT—proBNP便成为了经常涉及到的指标之一。为了研究cTnI和NT—proBNP在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预测中的价值,本次研究选取了286例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88例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观察近2年后,根据所有患者的cTnI和NT—proBNP水平将其分为每组各144例。cTnI组分为cTnI阳性组和阴性组各72例。NT—proBNP组分NT—proBNP阳性组和阴性组各72例。经确定,所有患者入选时,均抽取了血清用于cTnI和NT—proBNP检测。同时进行了心率、血压、心脏超声以及提质量的检查。另外,所有患者均服用了常规的利尿剂、地高辛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将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再次急性加重住院作为终点事件。

1.2方法

进行cTnI和NT—proBNP检测。所有患者均利用免疫试剂和电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cTnI和NT—proBNP入院检测。研究期间,分别对cTnI阳性组、阴性组和NT—proBNP阳性组、阴性组数据进行准确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可以发现,cTnI阳性组、阴性组和NT—proBNP阳性组、阴性组4组中,共有76例发生终点事件。其中有14例心源性猝死,24例因为心力衰竭加重而再次入院。对cTnI和NT—proBNP各族之间的终点事件风险比进行计算比较,结果为:cTnI阳性组共有52例患者发生了终点事件,cTnI阴性组共有24例患者发生了终点事件。NT—proBNP阳性组共有28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NT—proBNP阴性组共有48例患者发生了终点事件。患者为cTnI阴性和NT—proBNP阳性时,发生的风险比最小,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为cTnI阴性和NT—proBNP阴性时的风险比为22.2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为cTnI阳性和NT—proBNP阴性时的风险比最大,为44.44%。详见表1。

表1 各组间风险比较结果[n=72,n(%)]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人体的心肌受到了损坏或者出现可负荷超重现象,对心脏的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患者患有心力衰竭后,其心室壁会受到扩张,或者心脏的容量容易出现超负荷现象,此时便会分泌出一种肽类激素,为血清BNP[1]。血清BNP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患者危险分层指标意义,能够有效的测量患者发生心肌猝死以及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入院的相关性。经过大量的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出院后,血清BNP水平是其6个月后进行心力衰竭加重或者出现心肌猝死时间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NT—proBNP在临床中一般情况下用于心衰的诊断,是良好的排除试验。其中,普通科室的设定值为:判断限=125ng/L(NPV>97%);急诊科的设定值为:300ng/L(NPV>98%)[2]。同时,NT—proBNP是心力衰竭预后进行检测与监视的评估手段。能够对短期或者长期的心脏病问题进行起到强烈的指标作用。临床中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能够判断患者预后的独立敏感指标。NT—proBNP亦能够对急性冠脉综合症进行危险分类,增加了患者检测信息的真实性。总之,NT—proBNP在分析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既能够进行中心实验的检测,又能够进行病床边的临床检测[3]。NT—proBNP对患者血液的清除速度较慢,因此能够积累一定的血液浓度,使检测更加灵敏。

另外,在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患者的心肌细胞会不断出现掉网或者损伤。此时,cTnI则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敏感的、具有特异性质的心肌损伤测量标识[4]。cTnI为肌钙蛋白,是与人体中心肌以及谷歌收缩相互关联的刁杰蛋白,能够对肌肉的舒张或者收缩进行调节。肌钙蛋白属于横纹肌机构的蛋白,一般情况下存在于人体的肌原纤维细丝中,与人体的原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一起对人体的钙离子、横纹肌肌动蛋白ATP酶产生活性,进而调节肌动蛋白以及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5]。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当患者同时处于cTnI和NT—proBNP阳性时,患者发生的风险率比较大。由此可见,对稳定性的慢性心衰病人进行预测时,cTnI和NT—proBNP水平的升高是该类病人预后进行预测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预测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萍,韩建勤,王习韫,等.心衰患者血浆中NT-proBNP、hsCRP及LVEF的水平探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04(06):711-713.

[2]黄伟胜,罗森华.NT-proBNP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及生存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20(02):216-218.

[3]张汉平,樊红艳,李洁.血清CGA、NT-proBNP、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4,12(11):1101-1103.

[4]朱红,马丽娜,杨伟,等.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GAL与NT-proBN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5,15(04):523-525.

[5]秦顺华.血清NT-ProBNP检测对老年人急慢性心衰的判定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02):306-307.

猜你喜欢
慢性心力衰竭
不同剂型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评价
培哚普利、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曲美他嗪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应用缬沙坦、卡维地洛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5例的效果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LVEF的关系探究
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舒心通脉组方治疗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与药学监护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防治作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