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技术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中应用

2015-10-21 19:58陆雯刘波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5年3期

陆雯 刘波

摘要 :以增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制为目的,保障了实验室当中工作人员以及进入工作室人们的健康,无菌操作的使用在实验室当中生物安全预防的方面给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篇文章从无菌技术的角度出发研究对实验室的安全分层管理、工作人员的卫生要求和环境的卫生问题加以讨论。

关键词 :无菌技术 生物防护 实验室安全

在致病微生物当中实验室例对个人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的防护方式、实验室生物当中的安全仪器以及使用的规则、应用电离辐射可以的使用须知、安全管理等方面对在保护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无菌技术的广泛使用到工作当中,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当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研究无菌技术在此的应用加以探讨分析。

1.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规则

生物安全防护1级实验室(1)需要保证环境的整洁性、宽敞性,需要对其定期消毒,将实验室当中的物品摆放合理。应该需要限制实验人员的走动,不能在实验室当中饮食,减小使用口吸式移液。减轻有微生物液体喷溅以及气溶胶的出现,每天需要清洁位置,将出现的垃圾即使扔至在合理的位置上,按照节肢动物以及啮齿动物的控制数量实施。

生物安全防护2级实验室(2)当中需要有专门的防护用具,需要有高压蒸汽灭菌的仪器以及安全柜,消毒的仪器、洗眼仪器和喷淋的仪器等。实验当中要求限定人员的进出以及活动的范围,需要有鲜明的标注的标识,一般的废弃物以及含有病毒能够感染的废弃物应该分别进行处置,含有病毒能够感染的针头以及尖锐型废弃物品需要扔至到坚固的废弃箱当中,进行统一的处理。不能够直接使用手去接触破碎的玻璃以及针头等尖锐的物品,必要时应该使用塑料袋进行隔离处理。

生物安全防护3级实验室(3)需要成立隔离区,对此进行隔离实验,在实验室当中的构造以及意义、安全使用规则、安全仪器使用等应该完全按照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的规章进行活动和选购。

生物安全防护4级实验室(4)能够建立单独的建筑物以及在建筑物当中给出独立隔离的空间进行试验,这个建筑物或者建筑物当中的隔离空间需要远离城区,是高度屏障实验室。

2.增加工作人员的卫生管制,完全按照无菌规则

2级实验室人员的教育以及规则的实习应该在每一年都举办,在进入2级实验室之前需要对进入人员进行体检并且需要保存血液的样本。详细记录进入人员的病史,确保工作人员的疾病不能影响工作以及详细记录考勤。孕妇等人员不建议参加2级实验,假设需要进行应该确保微生物暴露出来的含量不能够对未出生的婴儿给出一定的损伤。3级实验人员也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获得资格之后才可以上岗操作。需要提前申请3级实验室,并且要求详细的说明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的过程,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之后通过才可以进行在3级实验室的工作,详细记录进入人员的身体状况以及详细记录考勤。确保检验人员健康、无残疾以及皮肤表面没有损伤。

在实验室中进行工作的人员们应严格了解实验室规章制度、生物安全防患常识以及日常操作手段等。且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工作服清洁,并佩戴好口罩、头帽以及手套等安全设备,佩戴头帽可避免头发中的灰尘物质以及微生物降落产生污染现象。在进行工作时,也能够对自己产生保障,头帽应大小合适,将头发均塞至帽中,不可露出。每7天进行两次换新。佩戴口罩能够减免飞沫对无菌物质造成污染。口罩的佩戴应将口鼻遮住,且松紧适中,不能使用受过污染的手去触碰。在不用时候不可将其挂至前胸处,,应当将干净面由内卷起后,放置干净之处。口罩如果产生潮湿现象,致病菌将会侵入,对此立即换新。所有过程均在生物安全设备中执行,在实验过程中应确保无菌技术的实施,取出物件后不可超过无菌面;且培养瓶不可及早将其敞开,针对于已开口物件应尽可能减少出现垂直安放现象;且吸管等物质不可碰触瓶口部,防止受到细菌污染及细胞交叉性污染;标本在进行离心过程中不可将试管盖打开进行离心,避免出现气溶胶现象;且无菌物质与非无菌物质应对其采取分类安放,以方便进行使用;已经受到污染或者疑似被污染的物质应对其即刻进行换新处理,再次实行灭菌技术;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接种环在每次使用时则需将火焰烧红达到灭菌的效果,等到冷却之后才能够进行培养物接种手段,防止将仍需检验的细菌消除,对结果产生影响;在吸取菌液过程中应使用附有橡皮吸头的吸管,且吸管底端在使用之前必须经过火焰灭菌手段而达到灭菌效果。

无菌技术是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操作中,保证无菌物质以及无菌部位不受污染与减免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一些操作手段。无菌技术是防止出现感染的一種主要而基本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一定要准确熟悉地操作,在实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定,减免医源性感染现象的产生。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应准备好操作实验室整洁干净、适时进行处理,物质的放置应合理,无菌技术操作之前30分钟应当中止打扫工作、防止出现尘土。且操作人员应当朝向无菌区域,手部要放置于腰间或者台面之上,不能够跨过无菌区域,不可出现朝向无菌区域说笑、呛咳以及打喷嚏等现象。无菌物质不能够暴露在空气中,应当防止在无菌包或者无菌器具之中,无菌包外面应注释此物名称以及进行灭菌的时间等事项,并且按照失效日期进行顺序排列,按时对无菌物品进行检查,了解其的灭菌时间以及存放状况等。

3.实验室的卫生管理情况

在每一次实验前与实验后全部应采取消毒措施,每7天采取1次完全消毒,并且紫外线每次照射的时间应不小于1小时,针对于桌子以及实验室内空气实行消毒清理;对于液体消毒物质应使用31%的新洁尔灭溶液来擦拭桌子以及湿润地面;平均每平米应采用福尔马林溶液10-15ml加上高锰酸钾溶液5-7.5g,严禁关闭门窗,熏蒸时间高于4小时,针对于无菌实验室产生的霉菌现象或者较为强烈的细菌物质具有显著性效果。

全部的实验标本、培养物以及玻璃器皿等物质应全部将其放置消毒药水中浸泡,直至过夜,放置于特制的密封容器中,经由专业人员送递至消毒实验室中进行高温灭菌处理,来消灭细菌种数,灭菌的效用基本使用化学药剂监测方式与生物学监测方式而评估;针对于需要暂时保存的培养物标本,应对其严格罩好;切记严禁出现污染下水道等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宏娟,鞠传余,闫海润,金红.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1).

[2] 肖齐云. 压力蒸汽灭菌中化学指示物监测与生物监测效果的拟合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01).

[3] 代娟,段佳慧,陈曼,赖翼,刘敏. 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探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06).

[4] 刘爱华,扬宪勇,徐佳月. 中心实验室的消毒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