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质量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2015-10-21 19:58杨坤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5年3期
关键词:预防质量过程

杨坤

摘要 :为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事中控制和事前控制的执行力,本文重点探讨了质量意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培训、工作计划、激励机制以及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等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质量 管理 过程 预防

0. 引言

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主要阶段,随着零缺陷管理等思想的提出,质量管理的重点逐渐前移,从事后控制逐渐演变成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在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质量管理现状,过程控制得不到领导和员工的重视,管理者对事中控制和对预防式的事前控制敬而远之,导致产品质量合格率不高、质量问题频繁发生、制造成本降不下来等诸多问题。作者认为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事中控制和事前控制的执行力。

1.全员树立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

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强调的是质量管理活动渗透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不仅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同样体现在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岗位工作中。全员树立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对产品研制过程、生产过程、检验过程、交付过程、使用过程等诸环节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要求。

一般来讲,管理者都明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又容易疏忽过程控制呢?原因基本是因为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放弃了对质量的控制。决策者们简单的讲一句“只要不出大问题就行,要力保型号任务进度”,就会立刻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质量观念击跨。殊不知,决策者的错误决定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决定以及它产生的后果是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的,可见领导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作为直接参与过程的群体,是质量管理的基本保障,应该确保形成良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全面控制产品质量,切实消除“质量是检验出来的”、“这么一点小问题,没关系”、“以前就是这么干的”等质量意识误区。

2.员工是质量预防的主体

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员工是产品质量的一线情报员,他们熟悉科研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持续改进质量的最好措施和实现预防型质量管理的保障。广泛开展QC、6σ等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提高各级员工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积极鼓励职工寻找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和改进质量管理活动,发挥主动预防的作用,形成浓郁的质量预防氛围。

员工加强对质量问题纠正措施以及规章、规范的研究学习,充分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解决措施,在设计、生产、试验等各项工作之初就拟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案,防止自己负责的工作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同时在科研生产过程中积极查找、暴露、发现、收集和解决质量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这既是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竭之源,也是员工提升质量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培训资源,并将逐步形成员工积极主动、务实有效的工作习惯,实现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这样,所有参与科研生产的人员成为质量预防的主体,促进科研生产质量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3.适宜有效的培训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

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人应为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而努力。人作為企业一切活动的主体,必然也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体,没有能够胜任的人才,再好的管理制度、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断然发挥不了作用。

员工的技能应足以满足对产品在本职工作中所有质量特性的了解。为达到这一目标,管理者应制定出教育培训计划,对所有岗位的员工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岗位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岗位技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为使培训的执行充分、有效,至少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科研生产主管部门、工艺部门以及质量部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培训的组织策划;其中,质量和工艺部门共同负责培训教材的编制、校核工作,培训教材务必做到内容详实、细致,明确具体岗位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甚至更详细的还可以包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等等;同时,人力资源部门与科研生产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开展培训以及后续培训有效性的跟踪评价。

4.形成计划为先的工作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做好准备,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在质量管理实践中,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还渗透到其他管理职能之中,列宁曾说过“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塔、路标”,它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计划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质量管理要做到预防性控制,就离不开计划,计划是保障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是进行预防性控制的有效手段,同时是提高质量的有效保障。

优秀的管理者侧重预防性控制,喜欢做计划进行调研,常常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预见问题的可能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遵循PDCA方法,一切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员工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做计划,因为做计划可以培养员工形成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接到工作任务后的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要做好计划,并尽可能做到精密细致,甚至要进行各种调研活动,预测到过程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做好计划,方能做到工作的有序开展、忙而不乱,增强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建立激励为主的绩效考核机制

考核是质量管理的杠杆,绩效考核是最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管理方法之一,绩效考核应当与每人的个人收入挂钩,建立系统性、覆盖性的质量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生产队伍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习惯,对员工在产品质量预防、把关、归零、改进及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予激励,改变对质量问题事后消极被动管理和疲于应付的状态。

丰田公司广泛开展的“改善面板”活动,就充分体现了激励在质量预防中的作用。丰田公司激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采纳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丰厚的奖励,员工总是热情高涨的提出对生产保质增效又降低成本的建议。在改善面板上,往往会有日常生产工作中频繁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本是可以通过相关措施有效避免的。就像一个工装,改善面板会指出该工装属于易损件需要经常更换,而员工通过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发现该工装易损部位只是某一个固定的部位,可以单独更换易损部位,完全不用整个工装更换,这样无疑将有效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

绩效考核实施的成败,对企业而言应该意识到,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杠杆的作用,而非简单的惩罚与奖励,企业实施绩效考核时奖励应大于惩罚。

6.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有机结合

石川馨认为“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个轮子”,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标准化是规范产品研制、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持。从产品开发、工艺流程设计到原材料采购,从第一道工序到产品生产出来,从包装到运输,每个环节都必须制定详细的、可控制的管理标准。

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有机结合,不断总结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和教训,提炼固化,将适用、有效的预防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标准规范或制度形式予以固化、推广贯彻,避免质量问题的频繁发生,使科研生产从繁忙的被动式事后管理中解放出来,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富余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進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带动资源管理、产品研制过程、产品科研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创新等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在适当条件下宣贯培训,以使在科研生产过程中有更多可参照的管理和工作标准、规范。

7.小结

加强质量管理执行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强化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正视员工在质量预防中的主体作用,提供适宜有效的培训并倡导计划为先的工作习惯,建立激励为主的绩效考核机制,落实质量管理标准化,能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事中控制和事前控制的执行力,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文青.预防性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2] 张娜.如何在航天企业推行预防型质量管理[c]//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中国质量协会、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北京:2010:88—91.

[3] 陈树海. 有效推进预防型质量管理途径分析[J].上海航天.2014(31).

猜你喜欢
预防质量过程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睡个好觉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