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研究*——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

2015-10-23 02:14孔繁超
图书馆 2015年2期
关键词:流动成员优势

孔繁超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图书馆 山东曲阜 276826)

图书馆联盟创新合作主要是指成员馆之间的合作创新,例如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等。创新理论运用于图书馆联盟旨在节约经营成本、优化配置资源,因此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图书馆网络化、联盟化、虚拟化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方式也十分便捷和多样化,有效促进了图书馆联盟的快速发展。同时,图书馆联盟内部合作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从过去简单的两两合作向多成员非线性合作发展,组织协同特征十分明显。在这种新型合作模式下,技术协同创新逐渐沿着“简单合作—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的路径推进。[1]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其主要创新成员由核心图书馆和其他研究组织或机构共同组成了多层次、复杂性结构的网络创新有机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技术、知识和人才等要素的共享和交流,形成了综合性交流合作创新体。

文章将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来解析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实际上就是成员馆之间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和共享,并最终形成核心知识资源的过程。所有成员馆根据联盟内部知识流动规则开展知识互动、交流与集成活动,从而带动所有成员馆知识存量增加,不断提高单个图书馆和整个联盟的核心知识优势,实现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目标。

1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与知识流动过程

从当前国外学者研究情况来看,已有大量关于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研究文献。Phyllis等人认为,图书馆联盟内部成员馆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互动结成了协同关系,且作为一种多主体合作模式,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跨组织知识流动协调机制,以促进联盟内部知识共享效率提升。[2]Arnold指出,图书馆联盟成员之间通过开展知识交流、互动、转移和集成,结成了错综复杂的协同创新关系。[3]Rapp 等则认为,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知识流动方面,他们选取了美国西部多个高校图书馆联盟作为实证分析对象,研究发现联盟内部知识转移主要动力来自社会关系、合作信任、知识专利、技术合作和创新意识等因素。[4]在国内,学者们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唐虹指出,协同创新水平与知识更新速度和流动模式有直接关联性,知识更新过程其实就是新知识发掘、知识利用、知识转化以及共享的过程,通过知识更新和交换,将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形成优质知识资本,从而不断增强联盟知识资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最大程度发挥知识经济效益;[5]赵晖提出了促进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三重互动模式,即“战略-知识-组织”,在该模式下,可以有效提高成员馆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互动频率,为知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6]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中,不同个体会从自身投资—产出比出发,通过非正式约定来结成各种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图书馆联盟内部知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不同成员馆之间核心资源的交换和互补,最大程度提高图书馆联盟核心知识资源竞争力。联盟内部知识资源流动和交换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与间接方式,前者是图书馆联盟内部知识共享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例如成员馆之间正式进行的知识交流活动等;后者主要是成员馆工作人员之间开展的业务交流带来的知识流动和互动。

1.1 第一阶段:知识共享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中的知识共享是指各成员馆根据联盟内部制定的知识共享规则,相互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和交换,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各自核心知识资源竞争力。知识共享要求图书馆将自己的核心资源与其他成员馆分享,在联盟内部通过知识流动来实现。有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图书馆具有稳定的研究人才队伍,有扎实的知识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但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有的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和用户需求的把握能力却在研发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这二者之间就存在一个知识资源互补需求。在进行知识共享过程中,成员馆之间通过知识交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知识流动体系,同时还在联盟内部更高层面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流动循环体,为成员馆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1.2 第二阶段:知识创造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中,共享知识类型包含两种,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其中主要以隐性知识居多,成员馆之间进行知识交换,实现知识的SECI转换,[7]从而获取知识创造的成果。SECI模型将成员馆知识创造全过程包含在内,包括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与内部化等阶段。在联盟内部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内部发生了各种资源交换和流动,例如资金、技术、人才和知识等,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它同普通的组织合作创新具有较大的区别,可以用SECI模型来进行表达。知识创造是指发掘新知识,利用旧知识来进行创新,从而得到新的知识的过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中的知识创造,是通过发动成员馆开展知识交换与分享,来完成新知识的创造,[8]这是一个知识增值的过程,是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长期发展战略。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协作过程,在成员馆之间存在知识互补的前提下,成员馆之间知识交换十分频繁,并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知识价值增长。图书馆联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知识创造活动持续稳定的推进。如果知识只是在成员馆之间进行交换和流动,而没有实现价值增值,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成本负担,如果没有相应的产出贡献,这种活动显然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必然导致联盟的解体。

1.3 第三阶段:知识优势形成

成员馆在知识交换过程中实现知识创造,随着知识交换持续推进,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获得的新知识资源越来越多,核心知识资源竞争力不断增强,由此形成了知识优势。图书馆联盟知识优势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从知识存量优势角度看,不同成员馆的知识存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知识形态、性质和结构方面有较大区别。知识存量优势大小主要与知识资源异质性强弱有关,对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优势要求较高,它是动态的知识资源。从知识流量的优势角度来看,成员馆之间的知识交流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点,它主要取决于知识交换效率和流量大小,知识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发生转移的知识数量,属于一个动态向量。联盟内部成员馆之间通过开展知识互动和交流,不断增强图书馆联盟知识优势。另外,由于知识具有漏斗效应、外溢性和易模仿性等特点,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的知识优势会发生衰退,需要重新组织形成。因此,对于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来说,要注重知识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建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模型,具体见图1。图书馆联盟内部通过知识共享(S)、知识创造(C)与知识优势形成(A),不断促进联盟知识优势提升,实现联盟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1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知识流动SCA理论模型

2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中知识流动过程特性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中知识流动具有跨区域性特点,能够在不同成员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成员馆之间的合作关系是知识流动的前提,成员馆之间的知识资源互补性是知识流动的根本推动力。知识在联盟内部流动过程中,主要遵循“编码-获取-更新-内化-外化”的路径运动,知识所具备的外溢性、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特点使得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明显体现。在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基础上,成员馆之间的知识流动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复杂性、共生性、约束性和地域性特点,使其成为影响联盟知识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1 协同竞争性

在图书馆联盟内部,各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具备了自我发展、自我调整、自我积累与自我更新等特点,[9]每个成员馆都带有与联盟相似的组织特点和属性,通过联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信息、能量和知识的高度共享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结构完整、井然有序的关系有机体,有效增强了联盟内部团结力和凝聚力。但是,成员馆在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过程中, 由于不同成员馆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每个成员馆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会从自身利益目标出发制定合作策略,甚至产生机会主义、投机行为。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必然存在竞争性,这种竞争性主要与成员知识共享程度有关。各成员馆只有在良性的竞争机制下进行知识流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促进整个联盟共同发展。

2.2 系统复杂性

联盟内部成员馆在知识流动过程中,不同创新因素例如战略目标、技术升级、组织创新以及成员馆文化等存在明显的耦合作用。因此,成员馆之间的知识流动在联盟内部制度规范下,会呈现出一些非规律性、不稳定性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共享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例如知识流动具有的不确定性、知识流量难以控制、知识传播渠道的非正式性等。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自身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随着系统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换代,联盟内部知识共享和交流方式和机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呈现“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与内部化”的发展规律,通过螺旋上升式而不断实现知识再造和创新。

2.3 互利共生性

图书馆联盟内部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合作模式,成员馆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通过开展知识创新和交流,不断促进知识研发、传播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某个组织内部知识创造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研发的步伐。成员馆都希望从联盟内部获得互补性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知识资源优势,有效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获取创新资源,压缩研发成本,提高创新产出,加快自身创新发展。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成立之后,成员之间在系统内部知识流动机制影响下,不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创新能力。

2.4 信任约束性

在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交叉融合背景下,联盟之间受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和干扰,每个成员馆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都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此外,跨组织知识互动也可能削弱联盟核心知识资源竞争优势,并导致联盟内部合作机制瓦解,加剧成员馆之间的不信任。周奇志等人指出,在良好的合作信任环境下,任何一方都不会采取牺牲对方利益来获取自身利益的行为。[10]在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内部,成员馆之间的信任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例如沟通机制、组织结构、历史合作记录、制度规定、中介服务以及社会道德等,随着这种信任水平的不断提高,跨组织知识流动变得越来越顺畅,知识共享效率不断提高。因此,成员馆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保证知识高效共享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实现联盟协同创新目标的基本保障。

2.5 地域联结性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中,成员馆是知识流动的起始节点,各成员馆在联盟内部知识共享机制上,进行知识互补和交换,实现知识创造,这个过程全部是在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完成的,这体现了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成员馆之间的空间距离直接决定了知识流动的成本大小,这是因为如果图书馆彼此地理距离接近,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交流。例如,同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之间可以便捷的开展业务交流,商讨各种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等;而处于不同省市的图书馆,虽然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交换,而且也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无障碍交流,但是隐性知识却无法通过这种沟通机制交换,而隐性知识往往是图书馆核心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远距离会增大隐性知识交流成本,影响联盟核心资源优势提升。

3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中知识流动过程相关因素

根据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知识互动路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形成”,可知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存在前提、连接纽带、目标设置与制度设计。

3.1 以存在知识势差为前提

成员馆之间存在的知识势差是联盟内部知识共享和交换的基础。知识势差是从物理学衍生出来的一种概念,用在图书馆联盟内部是为了突出成员馆之间的知识资源比较优势,在物理学领域,能量交换的前提是物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势差,具有高势能的物体向低势能物体传播能量,同样,在图书馆联盟内部,知识流动也遵循这个规律,在成员馆之间存在知识势差的情况下,知识会进行有序流动。在知识创新动力推动下,知识会发生自我更新,从而突出知识势差对比优势。图书馆联盟内部知识势差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知识嵌入性等方面。[11]知识储备差异是指成员馆拥有的知识数量、质量和类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知识结构差异是指不同成员馆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占比存在差异,图书馆之间的知识结构越接近,图书馆之间的技术范式越具有相似性,越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播和交流;知识嵌入性主要有两种具体方式,其中,内部形式是指图书馆内部机构和工作人员之间进行的知识交流,外部形式是指成员馆之间进行知识交换和传播,嵌入性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知识交流和互动。

3.2 以组织学习为纽带

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中,成员馆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知识流动的主要途径,通过在联盟内部组织有秩序、有目标的学习活动,可以为图书馆补充各种短缺知识资源,同时向其他图书馆提供优质知识,加快图书馆内部知识整合,实现知识创造。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图书馆联盟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联盟创新能力提升。[12-14]图书馆联盟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学习,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整个联盟核心竞争力。根据图书馆联盟组织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技术级、系统级与战略级三大类,每类知识具有不同的属性,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学习方式。在开展成员馆知识交换和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成员馆之间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学习信任机制,促进知识互动效率提升。[15]为增强组织学习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成员馆之间还要共同努力,在知识结构、管理制度、组织文化之间形成一套良好的衔接机制。[16]

3.3 以知识优势为目标

建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知识优势,是联盟开展协同创新的终极目标。知识优势的形成,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联盟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水平,有效提高内部优势知识资源转化成服务和产品效率,形成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另外,知识优势的形成有利于引导成员馆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压缩成本,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巩固图书馆联盟内部协作机制。在图书馆联盟内部,知识流量与知识存量关系紧密,知识流量可以有效增加知识存量,也可以促进联盟内部知识创新和再造,而知识存量也影响知识流量的变化方向和趋势。

3.4 以知识产权归属明晰与利益合理分配为保障

清晰的知识产权关系、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根本和保障。根据图书馆联盟内部交流机制,知识产权纠纷会严重制约联盟内部知识交流和共享。在联盟内部,每个成员馆的合作动机和利益目标各不相同,会导致知识的非排他性与专有性之间严重不对称,带来知识产权争议。一旦发生争议,就会严重制约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内部知识互动效率提升。因此,为有效避免这种负面情况发生,必须要在图书馆联盟内部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利益分配方法,从契约信任出发,为成员馆提供知识转移保障机制,从而不断促进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知识互动和交流。

4 结语

随着图书馆联盟合作理论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图书馆协同创新已成为决定图书馆联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从当前研究情况来看,学者们对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定义存在较大争议,相关研究理论不够完善。文章对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进行了定义,将其视为联盟成员馆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并分解成三个主要过程,即知识共享、知识创造与知识优势建立,最终形成了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SCA理论模型。另外,文章还分析了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五个基本特点,并进行了具体阐述,希望能对后续研究有所借鉴。

(来稿时间:2014年6月)

1.张钢,陈劲,许庆瑞. 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科学学研究,1997(2):56-61,112

2. Phyllis Mirsky,R. Bruce Miller,Karl Lo. From Farmington Plan to the Pacific Rim Digital Library Alliance. Collection Management,1999(243):45

3. Arnold Hirshon. Library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the digital library in the 1990s: The OhioLINK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5(215):74-78

4. Rapp, David. Library copyright alliance supports SOPA alternative. Library Journal,2012,137(2):16-18

5.唐虹.图书馆联盟协同管理模式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2(16):79-83

6.赵晖.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协同管理概念模型及管理体系研究.图书馆建设,2010(3):89-92

7. 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7,102

8.朱云芝,唐虹.图书馆联盟战略协同机制及其运行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1):7-10

9.吴敏琦.从图书馆联盟到协同创新网络: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情报资料工作,2013(3):99-102

10.周奇志,孔繁超.图书馆联盟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图书馆学研究,2011(15):34-36,40

11.舒宗瑛.基于知识势差的图书馆联盟知识流动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2(4):90-93

12.常红.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价探讨.图书馆建设,2005(5):46-48

13.范亚芳,廉清.资源共享与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估互动关系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14-16,60

14.党洪莉,鄢朝晖.图书馆联盟资源状况与绩效的关系分析.图书馆,2011(4):106-107

15.黄彦博.基于信任与绩效的图书馆联盟成员合作机制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2(4):87-89

16.崔萌.图书馆联盟成员馆间信任关系的培育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20-23

猜你喜欢
流动成员优势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矮的优势
流动的光
画与话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