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业协会发展路径研究*
——以义乌市翻译协会为例

2015-11-07 07:04
学会 2015年8期
关键词:义乌市义乌行业协会

吴 静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地方行业协会发展路径研究*
——以义乌市翻译协会为例

吴静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浙江义乌322000)

建构一个与政府、行业、高校共赢的知识服务模式是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由于受行业属性限制,地方翻译行业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异常艰难。地方行业协会相对于全国性协会,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为此应在充分了解本地区环境、社会关系、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市场定位,发挥协会公益性、学术性作用,努力提高社会影响力,构建以协会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推进翻译行业发展。

翻译行业协会知识模式

以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组成的新兴社会工作——行业协会逐渐进入主流行业协会的研究视野。行业协会在我国属于社会团体范畴,是常见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促进互利、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经济和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协会是精英云集之地,集中了有业务专长、有管理经验的产业界人士,直接服务于政府与企业。从规模和地域的角度划分,协会可以分为全国性行业协会和地方行业协会。相对于全国性行业协会,地方协会发展周期更短,发展局限和潜力并存。地方行业协会可以是与全国性行业协会对接的产物,也可以是地方政府扶持或产业自发成立的协会。协会得以发展,首先必须考虑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主要包括行业性质、地位、人员构成、地区环境。另外,不同类别的行业属性也会影响到协会的发展。

义乌市翻译协会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的地方行业协会,成立时间短,地区环境特殊,而且翻译行业不同于机电、水利行业,是一种专业服务,与法律咨询、财务咨询、广告服务一样源于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定需求的服务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文化产品和知识服务的供需一般是非指令性确定的,没有精确的衡量标尺,操作弹性大,不易于考核,行业的依附性强,历时悠久,所以翻译行业作为文化产业,与高校教育的合作难以深入。以义乌市翻译行业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区行业现状,调查协会的运营模式和行业与政企之间的关系,访谈协会工作人员与会员,笔者试探如何建立由行业利益链驱动的知识服务模式,以便为地方行业协会发展提供一条可操作的路径。

一、地方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地方行业协会与区域经济

翻译行业虽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有不同的文化交流,就少不了语言翻译,但是我国行业分类中目前还未单独列为一个种类。就翻译服务市场、行业协会和从业企业而言,无论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还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都还处于初期阶段。

行业发展的初期非常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撑,区域经济环境是行业的温床,当行业依仗着地方经济茁壮成长起来之后,行业协会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义乌独特的国际商贸市场环境使翻译行业的小语种翻译种类多、缺口大,但从源头来看,义乌市场的商品都是“小商品”,而且都是中、低端日常消费品,技术含量不高,这就决定了外商所需的翻译要求不高。义乌市场上在工商注册的翻译公司已经有几十家,还有很多外贸公司、文印社额外承接的翻译业务,但很多翻译公司和人员没有统一认定的经营资质或从业资质,翻译的质量、价格缺少统一的衡量标准和监督评估的权威机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关的组织来规范行业管理,所以义乌市翻译协会就在这一环境下应运而生。

(二)私益性与公益性的权衡

协会是由一些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市场地位的人所组建的,加入协会的目的在于获得协会所提供的某种身份、某些资源或某项服务,构成成员的“逐利性”决定了其本质的私益性。据调查,义乌市翻译协会自成立以来,主要精力就放在翻译服务上,翻译服务收入占了协会资金来源的大部分,80%~90%的翻译业务来自政府部门、广告公司,少数来自会员单位,协会成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御用翻译”服务部门。

协会的私益性还表现在会员的结构上,一个成熟的协会成员本身应该是多样性的。义乌翻译协会的会员单位仅有翻译服务需求的企业与行政机关单位以及翻译人才储备,而作为非营利性民间社团组织、协会必须考虑社会的影响力和公益性,将逐利性最大化是短视的。

(三)产业内主体关系

在协会与企业的关系中,协会也未占据主动权。虽然义乌市翻译协会的服务质量好,行业内威信高,但是到了2015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协会续费的意愿较低。行业协会应该是代表行业内大多数企业利益的, 但目前协会的覆盖面比较小,协会的成员只包括个人会员和有翻译需求的行政单位和企业,没有翻译公司或翻译技术服务企业或单位入会,因此导致协会掌握的行业信息不充分,无法监控整个行业状况。

有研究表明,行政干预程度与政府支持之间是一种显著的倒“U”型关系[1],行业协会的政府干预程度应该随着政府的支持先上升,后下降。政府支持协会,但是政府的干预又会使协会受到束缚和牵制,但是协会又需要政府的支持,两者的矛盾不可协调。另外,协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非常松散,虽然高校教师会员占总比的58%,覆盖了7个语种,但是协会并没有与高校建立常规的合作项目,翻译协会除了吸纳高校教师作为会员和人才储备之外,如果接到翻译业务也会请高校教师会员翻译,并适当地给予劳务费,但翻译业务量少、不固定,只覆盖少数教师会员。访谈中有个别教师认为,入会只是一个身份象征,并没有在协会中获得专业方面的进步。

(四)行业协会的人力资源配置

由于民营组织中员工的福利待遇没有很好的保障,因此导致人员大量流失,这是所有行业协会的老问题,地方行业协会也不例外。义乌市翻译协会的员工中行政色彩重, 会长、副会长是外侨办兼职的,秘书长是高校教师兼职的,协会与外侨办的关系过于紧密,导致协会的开拓力不强。2014年下半年,为了兼顾外侨办在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窗口,专职人员从协会办公室转到由政府部门开设的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导致人员精力分散,办事效率低。

图1 行业协会定位图

二、对策思考

(一)功能调焦与定位

1.深入产业中心。地方翻译协会一般都是民间组织,多数与政府的关系密切,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但是没有正式的行政编制,义乌市翻译协会是偏向政府主导型的协会。一个产业处于中心地位的一般是龙头企业,而翻译行业的龙头应该是最具权威和技术储备的翻译协会。影响行业的主要机构还有集群内企业、政府、知识创新主体、金融以及培训机构。行业协会是行业的权威,同时又为整个集群内企业服务,因此它是整个行业的中心,应该凝聚所有的力量,带领行业发展。

地方行业协会的生命力来源于市场,但任何一个组织也无法取代协会引领和治理市场的可能性,因此地方行业协会首先要确保自己立足于行业的中心制高点。近几年,义乌翻译市场的翻译总需求增大,但翻译的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的经营户大多在30~5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水平低,需要翻译,但又没有能力判断翻译的质量。再过几十年,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会上升,下一代市场经营户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基本需求,但是未来翻译的需求更专业,再加上市场经济变幻莫测,义乌小商品行业不断走向国际化,因此协会需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与时俱进,使自己立足于行业的制高点。

2.分化内部结构,拓展外部服务。合理的内部机构是协会发展的保障,因此协会可以根据外部需求设置内部组织机构。义乌市翻译协会的需求可以分为:本地翻译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合作进行技能考核,以及与政府机关合作三种。具体操作方式如下:设立技能证书作为从事本地职业的职业凭证;进行与翻译相关的职业素质培训;制作本地翻译服务年鉴;分析本地翻译实践与案例,承接本地翻译项目,承接本地翻译职业资格考试;调查并制定本地翻译价格参考标准;出台具体的仲裁细则和保障机制等。另一方面,外部服务可以树立行业权威,扩大社会影响力,如利用互联网开启翻译论坛,搭建翻译协会公共微信平台;邀请行业不同身份的经纪人入会,合理地划分会员等级,不同级别的会员享受不同的知识供给;走访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协会,向他们学习取经;改变年会活动形式,提高协会的社会活跃度。

(二)打造理想的知识服务模式

从宏观角度分析,行业协会是企业的代表,企业的本性是追逐利益的,而教育是公益性的。当集群内企业的需求没有传达到创新主体,即高校和科研机构时,创新主体就不会把创新成果传达给集群内企业,这时候地方协会与企业、高校的利益之间就存在了断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机制与需求。翻译协会需要在挖掘企业需求之后,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建立利益链条,通过完善内部机制和外部监督,完成满足企业需求的整个过程。将企业的需求和行业资源分别整合的任务,就是行业协会的主要社会职责,而让整个知识服务模式运转的关键是翻译协会作为纽带,构建知识创新的链条。

刘晓妮、刘宇提出:一个完善的知识服务体系需要有相对固定的知识服务模式,即知识服务过程中企业、创新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和行业协会参与知识服务的整个过程。结合目前义乌市翻译行业和翻译协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可以打造一个以地方行业协会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

经过分析和调整,我们提出以翻译协会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行业协会是行业中心轴轮,产业集群内企业将需求反馈给行业协会,协会经过收集整合,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委托给知识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完成课题之后,将创新成果输出,行业协会通过创新主体衍生的培训机构传递给集群内企业,使企业获得成果。知识服务的整个过程针对的是有翻译需求的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协会与创新主体可以通过学术活动、培训、本地翻译年鉴等形式,将创新成果与翻译公司与翻译人员共享,推动翻译行业规范和发展。

图2 以地方翻译协会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

(三)地方协会紧扣地方行业特色

无论是行业发展,还是高校教育,都必须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这是行业组织与高校教育具有各自不同,又相互依赖的利益诉求,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基础和基本界面。地方协会必须挖掘地方特色,才能巩固已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北京、上海、义乌翻译市场的需求比例不同,如阿拉伯语、韩语所占比重大。大量的宁夏吴忠的回族人,远离家乡来到义乌做阿拉伯外商的翻译,有的甚至与外商合伙开公司、结婚。2010 年3 月,吴忠“阿语翻译品牌提升行动”在义乌正式启动,翻译协会借势创立小语种翻译培育基地,或者承接官办培训,着眼区域共同发展,为义乌市场输送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四)获得政府与企业支持,开拓资金来源

以行业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政府最终将退出集群内知识服务过程,知识服务的稳定性完全可以由各自的主体来稳定。但是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环境,需要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或者是产业集群的生长期或成熟期。目前,义乌的翻译行业还没有发展到这个时期,义乌市的翻译协会属于政府主导型协会。

在产业形成的初期,政府需要通过行业协会干预到知识服务模式中来,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与协调。一是对参与行业与创新主体合作的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减免税务,或将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合作。二是制定有利于创新活动主体的专项政策,即科研项目与技术支持。三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总之,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基础上,政府最终要转变成市场的服务者,而行业协会将会成为本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

[1]才国伟,赵永亮,张捷.政府支持、行政干预与行业协会发展——基于粤、浙两地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0(1):1-9.

[2]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促进学术交流加强人才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Z]. 2010.

[3]邓志军,徐跃进.论我国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6):9-11.

[4]郭薇,秦浩.行业协会与政府合作治理市场的可能性及限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56-61.

[5]黄芳.基于试点项目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51-54.

[6]贾西津,沈恒超.行业协会论纲[J].经济界,2004(1): 71-76.

[7]刘晓妮,刘宇.产业集群内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25-28.

[8]龙宁丽.国家和社会的距离:寻求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范式[J].南京社会科学,2014(6):73-80.

[9]彭善民.由外及里: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认同发展探微[J].福建论坛,2011(12):201-207.

[10]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11]阳毅,游达明.产业集群创新中行业协会的构成体系与运行机制[J].经济地理,2012(5):103-106.

[12]余姗姗.义乌市场翻译行业规范化建设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2):72-73.

[13]张祺午.产教合作走向制度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3):71-72.

[14]张冉.中国行业协会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31-235.

[15]赵立波.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中的我国行业协会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2(9):171-175.

[16]郑学伟.基于行业协会的高职教育合作办学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11-13.

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2014年课题“行业协会与高校合作路径与对策研究——以义乌市翻译协会为例”科研成果(项目编号:2014Y156)。

猜你喜欢
义乌市义乌行业协会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义乌展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义乌市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义乌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成立
多元开放 内敛从容:记北京市眼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