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体能特点与训练①

2015-11-29 16:24朱龙法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7期
关键词:机能业余体能训练

朱龙法

(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1)

业余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体能特点与训练①

朱龙法

(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1)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并结合笔者多年的训练教学的实践经验,根据一般青少年体质评价及运动员选材及体能评价的模型及理论研究依据,通过对业余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特点及体能评价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依据目前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及素质训练的敏感期特征,对体能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估,旨在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业余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评价模型,以求为以后的训练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业余 青少年 举重 体能 评定模型

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而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活动能力,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过程。举重作为快速力量类项目,体能在竞技能力组成中显得尤为重要。举重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要求不单单体现在力量方面,运动员不但需要全面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对于队员的力量速度、稳定性、协调性、爆发力、平衡能力以及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的举重竞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业余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地方由于训练水平、人员配置、科研能力的限制,使得举重体能训练水平止步不前,从而不利于青少年运动的训练水平提高。笔者希望通过对业余青少年举重项目的体能模型的研究,将为业余举重运动员运动训练和科学选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1 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

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一般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水平。对举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研究较少,有部分研究显示,基本研究的范围局限于专业举重运动员的身高、四肢特点、胸围、臂围、腿围、踝围、肩宽及手、足发育特点,而对于业余举重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甚少。关于举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关系的研究。二是关于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众所周知,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是运动训练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已经成为举重训练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训练,结合举重专项特点做身体素质训练,更是教练员需要重视的重点[1]。对于运动员的机能水平的评价,主要包括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的研究和对身体机能的生理评定。比如,最高无氧功率测定,上、下肢绝对肌力、背力等,以及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如血色素水平、尿液、心率、脉搏等用以评价运动员[2]。

而在业余举重训练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如何根据自身训练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筛选合适的体能评价指标,并以此建立一套适合自身训练需求的体能评价模型。体能评价模型包括:指标模型、权重模型、均值模型与评价体系等,以此建立较为完整的数据库,为今后的训练和选材提供参考和帮助[3]。

2 体能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如何根据举重项目特点,选择和建立一套具有专向化特点的体能评价模型,作为评价举重专项体能的评价模板。首先,在指标的选择上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体能指标的特异性,测试的项目延续性,指标代表性,指标的可操作性要强,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根据指标的选择原则,我们通过用秩和比的方法对测试指标及其体能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筛选和设定;最后,在圈定的指标范围内,我们根据业余训练的实际需要和指标的选取原则,经过数位专家咨询指导,利用统计方法检验,最终确定测试指标。

2.1 身体形态指标

根据人体基本形态,共测试包括围度和长度指标33个,派生指标11个。分为四大类别:长度、围度、宽度、充实度。

长度及衍生指标为:身高、坐高、跪臂长、前臂长、上肢长、上臂长、手长、无名指长、指距、坐臂长、大腿长、跟腱长、下肢长、小腿长、足背高、足长;钩弦纹、上肢长/身高*100、下肢长/身高*100、坐高/身高*100、小腿长/下肢长*100、跟腱/长踝围*100。

围度及衍生指标为:前臂围、上臂放松围、上臂紧张围、胸呼气围、胸吸气围、腰围、臀围、大腿围、踝围、小腿围。其衍生指标为:腰围/身高*100、胸呼吸围度差(cm),上臂紧张与放松围度差(cm);宽度指标:手宽(cm)、肩宽(cm)、胸宽(cm)、髋宽(cm)、足宽(cm);髋宽/肩宽*100。

充实度及衍生指标为:体脂率(%)、体重(kg)、克莱托指数。

在实际运用当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训练和评价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指标。

2.2 身体形态指标

举重项目素质指标和专项特点紧密相连,最终筛选出20项素质指标。从不同素质划分来看:柔韧、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及专项素质等。具体指标为:30m跑、60m跑、肩臂上抬、踝关节背屈、深蹲、30s击掌俯卧撑、30s两头起、单腿蹲起L、单腿蹲起L、硬拉、卧拉、深蹲、卧推、高翻、高抓、实力推、借力推、前蹲、后蹲、上拉。

2.3 身体机能指标

身体机能指标分为心肺功能指标和运动机能指标。心肺功能指标:心率、血压、脉搏、血红蛋白、肺活量、尿10项等;运动机能指标:血睾酮、血皮质醇、肌酸激酶、血乳酸等。

3 举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要求

3.1 遵循周期性系统性原则

每个体育运动项目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在运动员整个成长的过程中,体能训练始终伴随始终。在这样的一个培养周期内,针对不同的训练阶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目标。而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又具有其独特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体能训练要考虑青少年的素质发展的敏感性以及身体发育规律,在不影响身体发育的同时,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同时,保证体能训练应与运动员的全程训练计划相适应,在基础训练阶段,打好体能训练基础,为今后的更高水平的训练做好铺垫。

3.2 分清主次 主抓重点

青少年的训练阶段,主要以低强度中低训练量为主,从5~8岁开始,在做好柔韧、协调及平衡能力的同时,以有氧为主,无氧为辅的训练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素质发育规律,增加速度、力量、爆发力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能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性原则。尤其要认识到基础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全面安排和充分发展运动员的各项体能要素[4]。专项体能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的基础上,并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安排,以基础体能为基石,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运动员。

3.3 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要为专项训练服务,从而进一步转化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5]。

青少年训练阶段,体能训练的任务是通过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不断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最终以力量素质的提高为中心。

3.4 训练体现个性化特点

对于青少年而言,青少年个人的生长和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表现为身体素质发育的早晚等问题,所以在体能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训练计划和训练安排要区别对待,这样才有利于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健康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6]。

4 如何建立专项体能评价

评价标准是评价目标实际达到指标程度的具体要求。在业余青少年体能训练中,体能评价标准的制定较难实现,需要经过多年较为系统的数据收集和样本采集,才可以积累一定的数据基础。首先,教练员要从运动员的选材开始,在科研人员的协助下,做好每个年龄段的身体形态、素质指标和机能水平测试和数据收集,并建立完整系统的数据库档案;其次,同时,借鉴专业运动员的选材和体能评价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修正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最后,建立一套适合自己训练体系的体能评价模型,并以此指导今后的选材和训练。

评价标准也是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是不完整的。为了客观地评价青少年的体能差异,就需要我们教练员制定可以进行比较的统一评价标准,以使差异得到更直观的、定量化的反映[7-8]。

[1]张婕.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1.

[2]陈南生,阎文霞.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大脑机能能力及神经类型的分布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3):40-44.

[3]陈佩杰.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冯红静.对我国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与评价模型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5]杨永亮,郑红英.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形态、素质指标的选材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3):22-26.

[6]魏炜,燕晓妮.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高原训练期运动负荷及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354-355.

[7]唐兆强,洪源,刘大明.体能训练中通过对训练量的科学调控实现最佳训练效果[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4):94-96.

[8]覃玉烨,杨永亮.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9(1):26-29.

G884

A

2095-2813(2015)09(c)-004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045

朱龙法(1965—),男,汉,江苏镇江人,大学本科,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机能业余体能训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为业余棋手诊脉
每月新鲜
刑法机能新探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