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边缘群体”生命教育的途径①
——基于高校体育的视角

2015-11-29 16:24朱玲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7期
关键词:边缘化边缘体育运动

朱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 浙江杭州 310018)

大学生“边缘群体”生命教育的途径①
——基于高校体育的视角

朱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 浙江杭州 310018)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的扩容,大学生伤害同学事件、自杀、自残现象时有发生;有抑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的人数不断上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短时间内将无法与之适应,处于边缘群体的学生也有可能呈上升趋势。该文通过体育的途径对大学生边缘群体进行生命教育,通过体育运动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来降低大学生边缘群体的边缘化水平,使其回归于主流学生群体。

生命教育 途径 体育 边缘群体

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有唯一的一次生命。年轻的大学生们正处于生命最美最绚丽之时。然而,大学生伤害同学事件、自杀、自残现象时有发生;有抑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的人数不断上升;大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有许多不能顺利毕业。这些问题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有这些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称为大学生的“边缘群体”。而边缘化理论认为的“边缘化”是一种多方位的景象,“边缘化”广泛的出现在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中出现过渡的不同步或不平衡,由于一般社会中共同存在着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两种价值观、信念、行为、体制和社会范畴[1]。所谓的边缘化学生指的是在教育系统中,而每一个具体班级组织下,由于教育价值的判断能力与规范的依赖性,导致受教育者通常在教育过程中的逐渐游离于教育价值观规范下的主流教育活动之外或被受教育者主动疏忽并排除在主流教育活动之外的教育对象[2]。大学生当中的“边缘群体”与主流的学生们相比要远隔中心地带,容易被疏忽或遗忘。无论何种社会和环境下,总会有一些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高校中的大学生也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学生问题的出现让大学教育变得越来越沉重,让高校教师在面对这些大学生问题时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1 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着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提高,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3]

边缘化学生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国内对边缘化群体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边缘化问题的内涵、成因;边缘化学生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王术刚(1999)是国内较早对边缘化学生成因和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的学者。吴亮奎(2006)对边缘化学生特点、生活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降低边缘化学生产生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汪丽丽(2009)、鞠艳(2009)等学者对初中学生班级归属感视角对边缘化现象进行探讨。李伟峰(2010)对于边缘化学生的概念界定与成因进行了解读。陈佳薇等(2012)对于大学生“边缘群体”生命价值认知的提升途径进行研究。谭新莉,李伟峰(2011)研究了采用游戏、拓展训练为主要干预手段证实了体育干预的锻炼效果。综上所述,相关的如何通过有效干预手段降低学生边缘化水平的文献较少。

以生命教育为基点,从体育的视角干预边缘化学生,构建生命教育的有效提升途径,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才,维护学校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生命认知体系,提升生命价值感,培养乐观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以健全的人格从“边缘”走向“中心”。这是新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当今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 大学生“边缘群体”生命教育的体育途径

2.1 课内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中,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时刻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着沟通与互动。体育教师要重视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用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用自身蓬勃的活力与朝气、乐观向上的情绪、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体育理论课中贯穿生命教育,利用体育事例把生命教育内容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课内全体学生接受到生命教育。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学校可以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同时,高校可以关注大型的体育赛事,利用学生关注的事例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体育教师要重点关注对于边缘化学生的思想疏导,觉悟的启迪。不仅要教育他们珍爱生命,而且还要指引他们探索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增强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爱自己,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教育学生相处时能相互欣赏彼此优点,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体育课内有团队意识,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师安排的体育活动的各类练习。

体育教师要认真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的内容,课的准备部分实施有利于学生合作的游戏,例如两人三足,双人运球接力等。不同的课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游戏。课中安排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练习时间,练习强度,练习方法。

2.2 课外群体活动的教育途径

2.2.1 体育管理部门对边缘群体的网格化管理

通过对新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平时辅导员,班主任,班委委员,寝室长注意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筛查,对有边缘化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监控。体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密切联系,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对有问题或问题倾向的学生做好重点防范工作。利用网格化管理,在体育课中,教师与班内学生人数进行网格划分进行垂直管理,班级内划分为合作小组,使任课教师与边缘化学生建立指导、监控、反馈的机制,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2 体育俱乐部骨干的培养

高校学生体育骨干是校内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引领及管理能力,有助于边缘化学生参与校园体育竞赛,有助于边缘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骨干培训机制分成选拔机制、定期培训机制、考核晋升机制。体育骨干包括两类:一是管理型体育骨干是校学生会、院级学生会及体育俱乐部主要负责的学生干部。他们主要进行业务管理能力培训,同时加强培训对边缘化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配合等能力;二是技术型体育骨干,其体育运动专项技术水平较高,愿意为他人服务,由专业的体育教师对其进行培训。他们主要是运动技术能力培训,实行分项目分级别的培训和考核晋升机制,授予校园体育指导员称号。体育骨干按照体育教师制定的运动处方,同时有针对性的帮助边缘化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和各专项运动,这为课外边缘化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

2.2.3 体育俱乐部的体验式生命教育

加强校内体育俱乐部网络平台的建设。该平台利用我校移动无线网络、再融合计算机管理技术来运行。该平台为学生、教师及管理层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体育运动服务。这实现了高校体育运动管理的“自动化和长效化”,能使我们了解“边缘”学生的运动爱好,及时监测“边缘”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体育行为状况。

体育俱乐部会定期举行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本身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乐趣和强大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俱乐部是按运动项目设立的,项目种类各不相同,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给参与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满足。同时,体育活动中参与的行为,为了学生的同伴群体关系提供较好的学习机会。参与了体育活动过程,决定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沟通性,这种参与的行为为了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能力中提供基础和保障。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体育骨干务必引导边缘化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加入其中,使边缘化的学生从体育运活动中真正获得乐趣,感到身心愉悦,又以此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回归主流学生群体,更好的适应在校的生活。

各类体育竞赛的开展中,学生裁判员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对于边缘化学生感兴趣的,或者不愿运动的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运动项目的裁判学习。裁判员培训机制包括三部分:培训机制、实践机制、晋升管理机制。各类体育活动的比赛为学生裁判提供了实践的机会。通过裁判员的培训,取得裁判员资格,得到实践的机会。裁判员按照规则进行裁判工作,通过对他人在运动项目中行为的规范进行把控,将不正常的行为变成正常的行为,这一过程对裁判元自身来说也是一个规范过程。通过这种途径培养边缘化学生的责任感和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逐渐恢复学生对自我价值认同的信心,对生命价值认同的信心。

体育俱乐部活动形式多样,可根据各类大型赛事转播组织学生观赏。当他们在体育比赛的开幕式上观看令人震撼的体育节目表演时,在体育大赛中听到运动员夺冠时奏响的国歌时,学生的灵魂一定可以得到净化,一定会得以升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赛场上的坚持,运动员的竞争与友谊,这些都会触动学生的灵魂,感染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体育俱乐部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社会体验的活动。俱乐部可以组织边缘化学生参观孤儿院,给他们送去体育用品,教授孩子们各种体育技能,陪同孩子们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参观敬老院,排练体育艺术类节目进行表演,如武术类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还可以进行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服务。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边缘化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生活,学会关注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唤起他们珍惜美好生活,热爱生命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俱乐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氛围,引领边缘化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校园生活。

3 结语

体育运动既能健康学生身心、又能愉悦学生课余生活;体育运动需要学生的团结协作、又需要学生发挥团队力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体育运动中,参与者追求平等、遵守秩序、尊重规则,有个人价值的展现,也有团体凝聚力的体现,还给运动员带来成就感、集体荣誉感。体育运动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促进了边缘化学生从“边缘”一步步走向“中心”。

[1]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2(10):27-30.

[2]李伟峰,刘成伟.边缘化学生的概念界定与成因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55.

[3]姜海燕.生命教育:大学教育的新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20-21.

G807.4

A

2095-2813(2015)09(c)-011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11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建思政课题,项目编号:201410。

朱玲(1973—),女,汉,安徽蚌埠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边缘化边缘体育运动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病案突进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呆呆和朵朵(13)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