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文化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研究

2015-12-04 12:54马文博
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武术中华民族民族

马文博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沿河中积聚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都在不断提升,大学生在毕业择业上有巨大挑战与竞争。所以,在高校进行武术文化教育及传承,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精神的培育,为打造合格的大学生,培养国家需要的栋梁人才都有积极作用,为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通往光明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极大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1 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1.1 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显著特色的运动,也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1]武术的概念简单而明了,但我们在认识它时,决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身体运动或者技术技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到中华文化精神的给予与滋润,形成一种区别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而独具特色的东方体育文化呈现方式。[2]所以,理论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一直引领着武术文化不断前进,行为方式上中国传统文化无时不刻的制约着武术文化,传统文化所有的环境因素相互利倒促进着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相同的特点又具备自己独特的特色。练武先修德是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中国伦理文化在武术文化中的表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有理性特点和直接作用的升华。因此,武术的活的灵魂不仅在于技击,更应该注重崇德、修身的思想内涵。

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本民族逐渐形成的文化与文明的统一与核心,是这个民族一代代继续繁衍与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与直接动力。民族精神的形成需要一个悠久的历程,但是只要一旦形成,便有强大的稳定、传承等特征,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动脉,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各民族成员的综合应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从现在起他们应该积极发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在学习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同学、老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积极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1.3 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武术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中华民族精神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个民族中,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升华。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生活的总向导、总体理念和意义,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武术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对武术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发展成为各门各派所敬仰的武德以及尚武精神。当武术文化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动力时,反而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壮大起促进作用,在其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风貌。武术文化影响巨大,其中的尚武崇德精神更是对个人及中华民族的精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高校武术文化对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

2.1 武术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管是在远古还是在现在,人们练习武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保卫国家。在平时的生活中,练习武术可以强身健体、防身、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在古代,国家一旦有战乱,习武之人则应披甲上战,鞠躬尽瘁;而在现在软兵器的时代,练习武术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中国武术历史中,有很多武艺高超的人以及普通习武者都是以卫国强身为口号。他们以祖国和民族的安危为重任不谋私利,不畏强权,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土地与民族的独立。在这方面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他们的身影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如:南宋的民族英雄岳飞,为了反抗金人的侵略,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背上刻下“精忠报国”以警世人;明朝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为了抵抗倭寇的侵略,不怕吃苦,刻苦研究,练习武艺,最后严惩了倭寇,使民族精神为之一振;维新变法的志士谭嗣同、一代武术大师霍元甲等英雄豪杰,在列强国家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甘洒热血;以及义和团、精武体育会等社会武术团体也积极加入到爱国主义的战线中。这些血的历史都是在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2 武术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

武术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底蕴,它从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展示了民族的优秀品质。从远古以来,武术就提倡习武先习德,武德的修养要先学习礼,在没有学习武艺的时候先识礼,先明德。从这可以看来,“礼”和“德”是习武者的根本,重中之重,直到现在还在延续着。其实这些与现代的社会道德规范一样,相近相通。[3]崇尚高尚的武德品质,用文明礼貌之举待人处事,把民族优秀的社会意识融进武术的技艺讨论之中,以“德”、“礼”的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武术文化还更加重视精神境界的造诣,通过练习武术使人们对大自然、对生命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高校通过武术文化使大学生明白不管是在武术还是社会道德中,都应以“礼”、“德”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

2.3 武术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严格限制下,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追求礼让的竞争意识,提出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用先礼后兵的解决方案,采取“点到为止”,体现了宽广的胸怀与大将之风度,更注重于精神气质的优胜,而淡化了比赛的输赢。许多习武人士通过武功切磋技艺与交流情感,达到“以武会友”的目的。在我们现代的武术比赛中,比如散打,对身体的各个要害部位穿戴大面积的护具,制定严禁击打的规定,就是为了不伤害对手,进行有意识的保护。[4]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以人为本的竞争意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冲动的火热年华,有时候会产生不良的情绪,造成心理甚至人性的畸形发展,现在社会的竞争又十分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出现攻击和侵略的天性,然而通过学习,就能进行调节与克制,从而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与心态。

2.4 武术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就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与外貌特征。[5]就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更加把我们的民族团结在一起,不断前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鼓励我们走向光明。练习武术就能养成这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因为学习武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常年坚持不懈,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不断强健自己的体魄,武艺持续提高,与艰苦的生活环境、心理作斗争,养成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精神。以前人们把学习武术都叫做“练功夫”。“功夫”体现了做某件事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体现了做事的能力。“功夫”成了武术的代名词,各代习武者把它发扬光大并流传于世界各地。习武者用一生心血与精力“练功夫”,追求在技术上登峰造极,同时也是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运用习武者的精神,理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这些和练武精神有关的名言名句,对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有重大意义。[6]

2.5 武术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武术文化也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也着重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因为人际之间要和谐,所以习武者应该先礼后兵,不能随便用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要习武者注重和谐。武术中有很多拳种和拳式都是与自然贴近,名称都来自于自然,如虎拳、螳螂拳、猴拳、白鹤剑、青龙剑术等,少林五拳:龙拳练精、虎拳练力、鹤拳练神、蛇拳练气、豹拳练骨,这些拳种和拳式都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7]当练习武术答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时动作就可以随心所欲,出神入化,领会到人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学习,大学生更能够理解和谐的意义,在平时生活中学会帮助人、关心人,身为社会的一份子,积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学会宽容人、尊重人、体谅人,和他人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3 传承武术文化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策略

3.1 改革武术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初级拳、太极拳、初级剑等在我国高校被称为“老三套”,这些内容是上世纪50年代编写,而至今我国高校仍在沿用,这些武术项目根本激发不起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并且这些传统的武术教学只是以学习技能为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的武术教学中应该倡导“文化传承与技能传授”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不能只追求“高、难、美、新”竞技武术这种只注重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不管是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中应用的方法都应该以学习武术文化为中心,体现武术教学对育人、树人的重要价值。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

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武术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武术文化书籍、报刊、影像资料的建设,强化武术社团武术活动中民族精神内容的植入,提供给大学生更多和校内校际间的武术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学校的武术场地、田径场等公共场地播放有关武术及爱国类的电影,练习武术,举行学校大型武术比赛及校际武术友谊赛等,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武术文化,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武术学习中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3.3 辨证地吸收和传承传统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继承性等主要特点,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以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它,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刀枪不入”、“飞檐走壁”、“隔山打牛”等这些伪科学的思想必须抛弃,才更有利于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也有助于吸引大众去学习、了解武术文化,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一个传承武术文化的氛围,也有助于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4 结语

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武术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将武术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提高其自身修养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赵 军.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6-11.

[2]苏克强,胡素梅.谈高校武术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1):14-15.

[3]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5.

[4]蔡仲林.论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1996(2).

[5]郑 楠.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6(1):8-10.

[6]王 静.论传统武术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30).

[7]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

猜你喜欢
武术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