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残疾人身体活动内隐态度测量的思考①

2015-12-04 09:50庞照允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测量方法残疾人态度

庞照允(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 浙江杭州 310028)



听力障碍残疾人身体活动内隐态度测量的思考①

庞照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态度的研究是为了更好预测和干预个体的行为,研究残疾人对身体活动的态度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做出促进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更具操作性的干预措施。在态度的测量技术上,反应时范式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不断革新,从实践角度促进了内隐态度的理论发展,然而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态度的不同定义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内隐态度具体界定;内隐态度是否高度稳定;内隐测量方法能不能真正得到外显方法无法得到的内隐态度表征。该文综述了内隐态度测量的相关理论及研究,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内隐态度反应时范式听力障碍残疾人测量方法

1 内隐态度概述

自20世纪20年代起,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虽然态度一词早已人人耳熟能详,但对其做出能达成共识的概念界定却十分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角度不同造成的。

从行为反映角度来定义态度,Allport(1935)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中枢的准备状态,它根据经验而组织起来且对个体的行为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定义强调的是态度的行为意志方面。Gergen.K(1974)也认为态度是“对具体对象采取的一种行为倾向”。

从情绪情感角度来说,有一部分研究者将态度看成情感的标志。A.L.Edwards(1957)认为态度是“个体对于某一心理对象持有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强调了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特定对象好恶反应的倾向,是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从认知和评价的角度出发, M.Rokeach(1968)认为“态度是个体对同一对象多个信念相交织关联而形成的组织”,他的界定强调了态度的内在组织性。Carch(1976)也指出“态度是对个体对某个符号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过了半个世纪的争论,Freedman(1984)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纳入到态度的定义之中去,进行了概念整合,指出“对于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态度都是具有认识成分、表达情感的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的持久稳定体系”。这也是心理学领域所主要采用的态度定义。

总之,态度的概念界定一般都可以分成一元论和三元论两种。一元论认为态度由评价性或情绪性的因素决定。态度三元论也即态度的ABC理论,三元论者认为态度是一种个体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内在结构。

相比态度,内隐态度的界定则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gi提出了内隐性社会认知的概念,“即过往的经验、行为习惯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行为仍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潜在的,不易省识别的”。进一步提出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的概念,即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倾向、认知评价和行为反应,且受到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无意识痕迹的影响。

2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DAM)

为了能明确分析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结构关系,Wilson,Lindsey与Sehooler于2000年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dual attitude model),为不同角度的态度研究提供一个纲领性的框架。

双重态度理论认为个体对同一态度客体可以同时持有两种态度,即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前者能够省识到且易于改变,后者则难于觉察且比较稳定,双重态度形成于态度改变的过程中。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多是以测量技术为基础探讨两者的相关关系。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有同一论和分离论的分歧。同一论认为两者的形成是同一种心理机制。内隐态度真实的,而外显态度则是内隐态度干扰后的外在表现;而分离论认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

后来的研究者证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外显态度影响人的外显反应,内隐态度则以内隐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3 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外显态度自常用自陈法直接测量方法来测量,内隐态度的测量则完全沿用了内隐性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如Stroop任务、评价性启动、语义启动、无意识启动、西蒙任务等,这些方法用于考察个体难以省识、控制或评价态度客体的应激过程。

该文选取以下四种测量方法进行综述,序列启动任务(Fazio;Sanbonmatsu,Powell&Kardes,1986);内隐联结测验法(Greenwald,1998)和反应—不反应联结测验(Nosek&Banaji,2001)。

所综述的方法不仅在构建之初便一直沿用至今,其理论基础也越来越完善,对本领域的研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未入选的方法,要么已被推翻,要么操作起来过于繁琐未在业界引起足够的重视。

3.1序列启动任务(Sequential Priming Task)

序列启动任务基于语义启动任务发展而来,主要包括两个步骤:(1)判断任务。被试快速对目标刺激做出“好”或“坏”的评价判断,基此获得评价反应的基准值;(2)启动任务。先呈现干扰信号,在短暂间隔后,呈现目标刺激,被试快速对目标刺激做出“好”或“坏”判断,得出反应时。基准值和个体反应之间的时间差异,作为考察启动效应的指标,以判断目标刺激的评价性属性。

3.2内隐联结测验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Greenwald,McGhee,&Schwarth(1998)所提出的内隐联结测验,奠定了此后所有运用联结测量态度的方法基础,如反应—不反应联想测验(Go/No-go Association Test,GNAT),且随后于2003年完成了内隐联结测验范式的标准化。

内隐联结测验是通过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反应时的差异对内隐态度进行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关系。相容任务的辨别归类多为自动化加工,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在不相容任务时,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难度增加,则反应速度变慢,反应时变长。不相容条件下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内隐联想测验只能对成对的目标词进行比较反应,但如果想对某个单独的目标类别和属性词之间的维度进行测量,IAT技术就有很大局限了。

3.3反应-不反应联结测验(Go/No-go Association Test)

针对于IAT技术的局限性,Nosek和Banaji(2001)提出了反应—不反应联想测验(Go/No-go Association Test,GNAT),GNAT结合了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和噪音刺激,被试在呈现目标类别和积极评价时按空格键做出反应(即GO),当呈现目标类别和消极评价时被试不作任何反应(即NO-go)。根据反应时长短和错误率高低,可以对个体记忆中的类别与不同评价间的联结强度得出解释。

GNAT是对IAT的补充,GNAT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如积极和消极评价)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实验设计中需要设定类别维度,不能对某一对象做出评价的不足。

4 对内隐态度测量方法的思考

如果从内隐态度的操作层面也即在实践层面上出发,内隐态度指的是采用内隐(间接)测量技术所探测的个体态度(对象-评价之联结)。然而在操作过程中却未必能够保证是个体无从察觉的态度。如在IAT实验中,个体在相容和不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差异,并不意味着个体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态度。所以内隐态度中“内隐”的是测量手段,并不是指态度。

内隐态度是并不见得高度稳定。理论上内隐测量技术所探测的态度,应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大量研究的成果却表明内隐态度具有易变化性的特征。

相比于外显态度多采用问卷式的自陈报告,主观性太强。内隐态度测量被认为更科学、更真实。由此理论上我们认为内隐态度更加稳定,且外显态度的低相关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自陈报告与内隐测量间的低相关,原因不仅仅是内隐态度的不能内省,也存在其它影响因素,如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的概念缺乏统一,也减弱了二者的相关。

虽然如此,相比以外显(自陈报告)的方法所测得外显态度来说,间接的测量方法隔离了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理论上只要所选用的内隐测量方法科学得当,实验方案设计合理,得到的结果就是个体所持有的“真实的态度”。

5 残疾人对于身体活动内隐态度的测量

摒弃自陈方法的到数据的过于主观的因素,采用内隐测量的方法探寻残疾人对于参与身体活动的真正的态度,以便于做出更加合理的干预措施,这对于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关于残疾人身体活动的内隐态度研究,从知网、万方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未检索出相关内容。国内外对于以正常人为主体,残疾人为客体反应对象的内隐态度研究较多,而以残疾人为主体,研究他们对别的对象的内隐态度的寥寥无几。Cassandra D. Dionne (2013)做了一项关于正常人对于参加锻炼的残疾人的内隐态度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身体活动参与水平被证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减少正常人对残疾人的负面态度,这被称之为锻炼刻板印象。

针对残疾人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方面,司琦(2010)以150名听力残疾学生为研究时象,基于阶段变化模型理论,采用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和散页印刷品为主要干预方式的实验设计,对实验组被试进行了12周的干预实验。研究表明,部分证明了干预措施有效地影响了听力残疾学生锻炼阶段变化的准备水平及心理决定因素。然而对于学生处于何种锻炼阶段前测实验,采用的是外显自陈方法,被试会收到主试意愿的影响,阶段判断的准确性可能不够高。

残疾人类别多样,心理学实验多以听障残疾人为被试,采用外显态度问卷和内隐联结测验,测量其对身体活动的态度,探究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关系可以为后续采取的干预研究做好铺垫。

相比于其他几种内隐态度测量方法,IAT有更良好的效度,且听力残疾人认知水平和普通人会有不同,IAT中可采用汇编词汇也可采用相应图片,通俗易懂,不会造成实验过程成因为沟通问题造成障碍。

6 讨论

内隐态度测量技术发展仅仅只有几十年时间,其理论建构也不够完善。对于内隐态度稳定与否的争论,以及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意见仍在不停上演。此外,在内稳态度的干预、克服内隐态度所带来的各种不利问题的研究上,并没有长足的进展。态度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行为的预测和消极态度的干预,相信这一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前期文献的整理发现,在内隐研究上研究者采用IAT的较多,其它内隐测量方法使用者较少,且IAT中所使用的词汇或图片多数为自编的,信效度参差不齐。心理学实验十分严谨,IAT词汇或图片的选取尤为重要,要考虑到被试的认知能力。且研究可用其他的内隐测量方法作对照补充,得出结果也会更准确。过去的经验和心理痕迹会影响态度、态度影响行为,相信在未来研究中,影响态度改变的具体因素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Greenwald AG, BanajiM R. Implicit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 self -esteem, and stereotype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4-27.

[2] Wilson,T.D.,& Schooler,T.Y.A mode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Review,2000,107(1):101-126.

[3] Fazio,R.H.,&Olson,M.A.Implicit measures in social cogni2tion research:Their meaning and us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54):297-327.

[4]吴明证.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05,28(2):388-391.

[5]耿颖.内隐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6] Dionne C D,Gainforth H L,O’Malley D A, et al. Examining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Exercisers with a Physical Disability[J].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3.

作者简介:①庞照允(1990,3—),男,汉,河南淮阳人,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锻炼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a)-0228-02

猜你喜欢
测量方法残疾人态度
基于OpenCV的车身匹配间隙测量方法
基于CORS的高精度GPS测量方法在公路测量中应用研究
航空发动机推力测量方法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圆周运动角速度测量方法赏析
态度决定一切
我骄傲